分享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

 昵称m5Gu5 2019-07-27

现实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 来自左望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17:56

序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realism)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现实主义谋求阐述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how the world is),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how the world ought to be)。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各个群体为了利益(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不断进行的斗争。

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al realism)、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 realism)、进攻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防御现实主义(defensive realism)等。由于各个学派和流派所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所以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妨我们对此进行归纳。蒂莫西·邓恩(Timothy Dunne)把现实主义的要素概括为三个要素:国家主义(statism)、生存(survival)和自助(self-help)。

现实主义综述

1. 无政府(anarchic)

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anarchic),这一点是现实主义者的基本出发点。现实主义者认为,在国际体系中,没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也不存在一个高居于主权国家之上,可以实施法律和建立秩序的世界政府或普遍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暴力和战争是普遍现象。一些古典政治哲学家将其成为“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在这种状态下,人类主要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相互面对,这种社会群体汇集了成员的忠诚。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政治是一种非合作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承诺是没有约束力的,契约的实施是根据自律而不是外部的权力。

2. 主要行为体(major actors)——国家(unitary state)

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major actors)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unitary state)。实力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如何行事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各个国家在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或政府形式等因素对外交决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变量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了国家的利己(self-regarding)原则而不是利他(other-regarding)原则。在不存在普遍权威的情况下,国家要想维持生存,就必须照料自己的利益。

3. 国际关系的关键——权力(power)

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与安全。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的政治,也是权力政治。这种以关注国家安全与国际和平为宗旨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不同于以促进经济社会福利为宗旨的低政治(low politics)。在这种政治中,武力和武力威胁是国家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权力,主要是看国家的军事能力。所有国家的共通特性都是基于权力与安全而不是基于道德和理想进行外交决策。

4. 国家制定政策的原则——理性

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在谋求权力和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的政策,或者是按照处于主观期望,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面对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国家所要争取的是自身处境的最优和自身利益和权力的最大化。由于每个国家都是如此,因而国家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人类理智不可能超越国际政治的基本冲突原则,所以国际制度不可能在和平与战争的根本问题上推动合作。

以上这些是现实主义的综述,而不是现实主义学说中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总结。

一.古典现实主义

1.思想根源

现实主义尽管是一种流行于20世纪的学说,但它的思想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2000多年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为例,说明了均势(balance of power)的原则。雅典权力的增大以及这种增大所导致的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斯巴达对雅典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发展很是敏感,于是开始加强他自己的军事地位。而雅典对其竞争对手的军备建设感到害怕,反过来进一步作出回应。不久,两个城邦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也存在着类似的“国际关系思想”。当时周天子地位衰微,很类似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各个诸侯之间的斗争,与古希腊的情形很相似,是很典型的权力政治形态。各国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争夺领土、人口、权势和威望。

2.代表人物

关于古典现实主义,有四个代表人物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修昔底德,这是最早的源头,提出了最早的古代论证;第二位是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他对现实主义提出了最早的现代论证;另一位是卡尔(E.H.Carr,1892-1982),他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最后是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他对古典现实主义提出了最全面系统的论证,是集大成者。

①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家。代表作是《君主论》。在该书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古典现实主义的一个中心命题,即人性恶。从政治的现实性出发,马基雅维利认为国家安全远比信义、道德重要。

使得《君主论》千古留名的,是它建议统治者应当掌握欺诈之术。只要维持自己的政治生命所需要的事情,可以无所不为——哪怕是背弃传统道德美德也在所不惜。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就是这样:为了得到政治权力,领导人可以无可非议地运用无论多么不道德的手段。马基雅维利的论述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但这个学说真正成为理论体系,还是在20世纪的事情。

②卡尔

1939年,在二战爆发前夕,英国学者卡尔出版了《二十年危机》(The Twenty Years Crisis)。卡尔在该著作中批评理想主义未能把事实与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理想主义无视历史教学,而现实主义对于历史的看法过于悲观;理想主义夸大了选择的自由,自由主义则夸大了一成不变的因果关系,并滑向宿命论。他认为,既有权力,又有道德原则,这才是健全的政治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

③摩根索

摩根索是古典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是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经过摩根索的理性论证和阐述,现实主义才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说。

摩根索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学说的前提,就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性。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而主权国家在各自领土范围内都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机构。在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制定法律和强制实行法律的中央权力机构。所有的国家都趋向于作为理性行为体行事。国家决定对外政策就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谨慎考虑。

政治现实主义的6原则

a. 客观法则的支配

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这些客观法律不受人的偏好影响。假如人们能理性地行动,就应该把自己摆在必须在某种条件下解决某个外交政策问题的政治家的位置上,思考在这些条件下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合理方案。

b. 利益原则

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这一假定使我们能够回顾和预言政治家已经迈出和将要迈出的步伐。不同时期的政治家所执行的外交政策有了一种连贯性和统一性,从而使得国际政治的理论分析成为可能。

c. 政治文化环境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制定外交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外交政策所处的当代环境是极不稳定的,但这种环境是可以改变的。

d. 特定道义原则

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抽象的伦理原则在判断行动时,看它是否符合道义法则,而政治伦理在判断行动时,则看它的政治效果如何。权衡不同的政治行动的后果,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而国家生存,就是道义原则。

e. 国家道义愿望

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国家在诱惑下都会适用于全世界的道义目标来掩饰它们自己的特殊愿望与行动。特定的民族主义等同于上帝的旨意是不符合道义的。这种等同容易造成歪曲的判断。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国家,就应该把它们都看作是追求权力为定义的利益的政治单位。这样,国家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尊重别国的利益。

f. 学派差异

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深刻的。政治现实主义者是从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为出发进行思维,就这一点而言,它完全不同于研究国际政治的“法律——道德学派”。

从摩根索所阐述的六条原则来看,他的理论核心就是权力政治(power politics),论证起点则是权力与利益。在他看来,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都是为权力而斗争。在个人之间,权力斗争表现为一个人力图控制另一个人的行为;在国家之间,权力斗争则表现为一个国家企图控制他国的行为。国家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国家领导人不应超出本国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进行对外干涉,也不应按照本国的形象去塑造世界。这样只会损害国家权力和安全,违背国家利益。

国家无论是维持现状还是推翻现状,都要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和国际法对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但保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因素还是“权力均衡”。

古典现实主义尽管对国际关系有精彩的说明,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显而易见。它解释国家间已有的合作以及潜在的合作。国际关系的现实是,国家间不但有冲突和对抗,也有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合作。不但有同盟国之间的合作,也有敌对国家之间的合作。

二.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肯尼思·华尔兹。关于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修正,华尔兹在书中这样写道:“汉斯·摩根索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者,他认为‘理性的’政治家就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积累越来越多的权力。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新现实主义则不同,它把权力看作是一种有可能使用的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会有风险。力量软弱会招致攻击,力量强大泽会使对手不敢发动进攻。力量过于强大则可能刺激其他国家,使他们增加军备并联合起来对付它。权力是一种可能有用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总是力图拥有适度的权力。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华尔兹认为,国际关系历史的结果很少与行为体的意图相符,尽管在行为体的特征与动机之外还存在着另外的原因。正是从这一点进行出发考虑,华尔兹阐释了结构塑造行为体行为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华尔兹认为,结构通过两种方式,即行为体的社会化与彼此间的竞争,使行为体的运作“趋向产生同质的结果”。社会化进程所形成的规范会限制和塑造行为体的行为,而竞争则会导致行为体理性地模仿成功的行为。

由于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而不是人性(the nature of man)的结果,因此对国家的现实威胁或者可能的威胁随处可见。注意威胁与应付威胁乃是国际生活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国际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紧张状态,行为体经常彼此敌视。由于每个国家都须尽全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因此必然会导致军备竞赛与联盟体制。

对于国家行为的可预期的结果,华尔兹提出均势理论可以证实,即无论国家是否愿意,它们将周而复始地形成均势。华尔兹认为,如果可以自由选择,国家将涌向较弱的一方,因为威胁他们安全的是较强的一方。华尔兹还在其学说中讨论了许多其他学者已经论证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按照这一理论,一个国家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一个国家即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强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做出反应的威胁。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

华尔兹强调安全而不是权力的观点,是从他的结构理论演绎出来的,但这一观点并不是为所有的结构现实主义者所接受。约翰·米尔斯海默的结构现实主义观点强调大国会谋求权力的最大化和霸权。这两个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防御现实主义和进攻现实主义的不同。

按照华尔兹的观点,尽管世界结构是无政府的,但国家谋求自我保存和增加其权力不可避免,但有些时候国家之间会选择谈判而不是战斗,因为“合作”可以避免高代价的冲突并有利于和平与解决经济问题。

三.新古典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古典现实主义谋求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它力图预测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追求特定的政策和战略,为什么会对系统压力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一学说说,要探讨的包括,国家的大战略、军事信条、对外经济政策、结盟的偏好以及危机行为。

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和雄心,取决于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它们的相对物质力量。在物质能力与外交政策行为之间,不存在直接或完善的传输带,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感觉、对国家的相对权力判断为媒介。

新古典现实主义强调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的结合,试图解释一个体系中的单元(国家)将怎样对这样的压力和可能性做出反应。当然,新古典现实主义不适于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