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预期信用损失率的确认依据和过程

 gzcpalgvwf5dya 2019-07-27

版权声明

会计雅苑转载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本文来自科创板申报公司视联动力反馈意见答复

01

2016年度至2018年度,公司应收款项采用实际损失模型,根据个别方式和组合评估减值损失。其中,当运用组合方式评估应收账款的减值损失时,减值损失金额是根据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账款(包括以个别方式评估未发生减值的应收账款)的以往损失经验,并根据反映当前经济状况的可观察数据进行调整确定的。本公司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为账龄分析法。

自2019年1月1日起,公司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式,按照相当于整个存续期内预期损失的金额计量应收账款的损失准备。对于划分为组合的应收账款,本集团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编制应收账款逾期天数与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对照表,计算预期信用损失。

注:公司审计机构为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02

于2019年 3 月 31 日,公司的预期信用损失率的确认是基于迁徙模型所测测算出的历史损失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性因素的调整所得出,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

确定历史数据集合

于2019年3月31日,公司选取2016年末、2017年末、2018 年末应收账款逾期账龄数据以计算历史损失率。本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在合同中所约定的信用期较短,一般为 5 天至 90 天内,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因本公司产品的最终用户主要为政府机构,对于政府项目,回款周期相对会比较长,但回款的风险是较低的,2016 年末、2017 年末、2018 年末,未逾期及逾期 1 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90.19%、 95.87%及 90.75%,大部分应收账款均能在逾期 1 年内收回。由于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逾期为本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正常情况,并不代表相关应收款项的回收风险上升。即自应收账款发生日至应收账款逾期 1 年之间的应收账款风险特征基本一致,本公司在估计预期损失率时把未逾期以及逾期一年以内的等同看待。

公司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逾期账龄情况如下表: 

第二步

计算平均迁徙率

迁徙率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没有收回而迁徙至下一个时间段的应收账款的比例。为根据历史数据得出迁徙率,需剔除部分干扰项,包括 2018 年度新发生的应收账款,因为该余额与 2017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年度的余额无关联。剔除相关干扰项后的逾期账龄情况如下表:

第三步

计算历史损失率

第四步

调整历史损失率

公司基于当前可观察以及考虑前瞻性因素对第三步中所计算的历史信用损失率做出调整,以反映并未影响历史数据所属期间的当前状况及未来状况预测的影响,并且剔除与未来合同现金流量不相关的历史期间状况的影响。出于谨慎性的考虑,公司将历史损失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上调,其中,逾期两年至三年的部分调高至 100%,逾期一年至两年的部分调高至 10%。 

第五步

计算损失准备

将预期损失率乘以应收账款余额来建立准备矩阵,计算 2019 年 3 月 31 日应确认的损失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