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仁是人道的高境界

 道德经学用 2019-07-27

《道德经第18章分享暨七月原谅月祝福》连载19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其中的孝道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属于最重要的部分,也与那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社会病态已极为严重,因此他殚精竭虑地对社会现状中的疑难杂症施以诊断,尝试解决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

由于彼时社会上不孝不忠,不仁不义的事情层出不穷,孔子不得不提供出“孝道”“忠臣”这些药方,苦口婆心地地劝导世人,希望社会风气有所改善。

而老子站在宇宙观的角度则认为,“仁义、孝慈、忠臣”等境界再高,它也是人道,远比不上大道。只是如果大家都不遵循大道了,那么就只好退而求其次,最少去遵从人道了。

因为人类社会总是需要一个既定的法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人道中的“仁义、孝慈、忠臣”来代替大道,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只不过办法虽好,却是退步的做法,是已经在走下坡路,已经降低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了。

因此,仁义、智慧、孝慈、忠臣虽都是人道的典范,看上去似乎很好,但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经不起推敲,在大道面前这些都算不得什么。

大道的品质就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无为是积极的做,积极的放下——也就是说,当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大众、为企业、为家庭做的很多顺道而行的事情,诸事办妥,大功告成时,我们还能把功劳归功于国家、归功于大家,永远保持归零的心态。

老子的“无为”是让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道,既看到人生的正面,也看到人生的反面。老子警醒世人,即使拥有滔天的富贵,有时候带来的却很可能是滔天的祸患。因此,居富贵而不骄,功成应知身退。

所谓“功成身退”就是把平台让出来,让其他生命得于绽放,自己去做对社会更有利的公益之事,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崇高的生命境界。

所以道是宇宙的道、天地的道、万物的道,也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道,道为天下所共有。


道德经学用编辑部于2019年7月19日第531天(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