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导读(十八)——道经 · 第18章

 叶落无痕73 2023-10-27 发布于吉林

第十八章  忠孝仁义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zhì)知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自然提倡仁义。智巧聪明出现了,自然虚伪狡诈盛行。家庭不和睦了,就能显示出可贵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了,就能显现出忠臣。

【解读】

本章论述了“乱世的四种矛盾冲突及其表现”。将辩证法运用在社会生活领域,阐明了社会治理的类型,辨证地认识国家治理的观念。指出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不和与慈孝、国家混乱与忠臣前后两者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思想。大道之行也,不行仁义而仁义自在其中,此无为之治。大道之不行,则假仁义以为用,将以号召天下,此有为之治。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任其自为,又何用治为?何用假仁义以治天下?

大道下流,而用仁义。仁义不足以为用,而用智慧;智慧出,无所不用其极,从而大伪生。尔我上下皆用智慧,唯智慧为用,则智慧日出,而是非纷起,其辩也无穷,斗则无已。各欲逞其所欲而求其胜,则无所不用其极。不自返其璞,自守其中,自全其性天之真;从而奸诈以生,权术以生,大伪以生。挟智慧以用世,谁知世间并无愚人?反不如大智若愚,虽无所不知,而若一无所知。此正所以亡其本心,而失其性天之真,与道大违矣。故曰浑沌,七窍之不可凿。

美恶相对相生。无桀纣之暴虐无道,比干何由称忠臣焉?六亲和、天下治、道德行,尽人皆是圣人,尽人皆在“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行,则孝慈与忠臣无由而名、无由而显。万德万行莫不如是;大道行则自可扫而尽之,同而冥之;而共相与行与大道,并相忘于大道,如鱼之相忘于江湖。返朴还真,以全性为上;虚极静笃,以无心为上;归根复命,以自然为上;无事无名,以无为为上。且也,大智无智,大生无生,大化无化;大悟不悟,大虑不虑,大谋不谋,大用不用。要亦全其浑然之天,率其粹然之性而已。纯向无为无欲无意无念处,忘我情识,养我心体;则浑浑沦沦、熙熙皞皞,道足德全。德全者神全,神全者可以上比于天,而全其天真,亦不失其赤子之心,内自直道而行。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

本章旨在独揭大道以为万世倡,教人以道存心,以道养性,以道全神,以道立德。道为万德之本,道行则万德万行自不立而自立,不行而自行。而不执迷于现实知见中,以物与仁义名相等伤其性。化于俗、化于世,而与物俱化,失乎天地之常然,则乖于道而不能同乎天。完其浑朴而全其性真。若舍道而以仁义礼法挠其性,使天下奔命于仁义礼法,使人皆失其性。

老子是一个善于洞察世事的高人,他总能从事物的表象看出问题的实质,从结果看出原因,这个本质和原因往往就隐藏在表象和结果的反面。从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义、孝慈,是对儒家仁义忠孝的抗争,但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目的都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是孔子强调要建立社会的道德体系,要人们遵循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是从正面说的;而老子则主张直接回到人类的本始状态,是从反面说的。

  

【故事天地】

岳飞将军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他独树一帜,坚持抗金,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南宋初年的泰州之战,金国大军号称二十万大军来攻,岳家军当时尚不强大,只是一支孤弱无援之军,岳飞只得下令,护送淮南各州数十万百姓撤退至江南。穷凶极恶的金军穷追不舍,而同属宋朝的友军刘光世部却不动如山,不给任何支援,导致岳家军粮道断绝。

岳飞独自率领饥饿弱卒以寡敌众,苦战多场,就只为给百姓断后,觅得一线生机。因此最后在极不得已下,岳飞下令刮死去金兵的死人肉充饥,率领岳家军健儿在绝境下迸发的惊人战斗力,撑过了危局,将几十万百姓护送回了江南。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