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18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内容简要:

老子跟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对立的。

孔子从“修道之谓教”的角度讲人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返回到思无邪;老子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角度讲为何会有仁义、孝慈的产生,在孝慈和仁义之前又是什么。

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孔子很多的教化讲的是道之用,而老子的这句话讲的是道之体。说体的人怎么会不知道用呢?而能够运用自如的人又怎么可能没有体?

正如一首诗所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的那么自如,一定不是死水,而是源头活水,而源头活水就是道。

所以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道是无二无别的,只不过阐述的角度不同。

孔子从教的角度阐述,因为他的责任是教化世人、垂教于世;而老子从道体阐述,他的作用是让人学而归道,学而悟道,学而行道。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讲用的部分,而孔子讲教的同时也会讲道的部分,体用是不二的。如果我们在体和用之间还要分出个二,分出个高下,那我们就是圣人之罪人。

所以首先要明白这句话不是道家抨击儒家的观点,有人把这句话当成一个证据,说《道德经》的成书应该比孔子要晚等等,因为孔子讲仁义。这个说法对历史太不了解了。

仁、义这两个字四千年前就有了,尧舜年代就有了,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没有创立仁、义这两个字。

所以学道不能对立的学,不站在对立的角度才能学好《道德经》,道包万物,礼容天下,他们是万物的源头,这一章实则是延续上一章。

老子讲:“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要知道这一点必须恢复到上古之治,恢复到太上阶段,因为仁、义、孝、慈属于亲而誉之的阶段。

我们说仁、义、礼、智、信五常德非常好,孝子值得佩服,忠臣值得敬仰,这都是亲而誉之。

但如果我们身边个个是孝子,孝子就不需要称赞了,个个都尽忠职守,忠臣就不需要称赞了,因为本来就该这样,有恶才有善。

人就该孝慈,不需要标榜的那么好,孔子的本意也不是标榜孝慈,他告诉我们应该孝慈,是从天性里出来的。

做父母的不能慈,是因为对子女有太多要求,带着要求对待孩子,慈就失去了,变成了控制,孩子感觉到了束缚,就会反抗,反抗的心不自由,做事情就不能够很顺畅自如。

而此时的父母看到孩子不能顺畅自如,又进一步恶性循环,更加的要帮助孩子,这个帮助实际上就是控制,能看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人就会明白,其实放下才是最好的爱。

放下了,不控制了,孩子体会到自由了,和父母的心靠近了,母慈子孝,有孝慈,后面的事情就不用担心了。

很多人担心一味的慈,孩子会不听话,其实是慈的方向不对,内心没有完全放下执着的慈,要有内心放下执着的慈,这种纯真无邪,孩子体会到了,就会给予全然的孝,这是相互的,是太上的过程。

我们往往是用在了畏,害怕孩子不成器,害怕孩子如何;用了畏,孩子就会侮,因为我们用什么,孩子不是完全重复,会再低一个档次。于是我们要相信,我们的信足了,孩子才有信。

我们要放下执着,放下贪爱,慈才给的出,六亲才能和,这是回到太上去。所以,这几句话不是道家跟儒家的对立,讲的是让我们返回太上,返回太古之治。

大道废,有仁义。

仁与义在孟子说来是人性使然,是人性的本源展现。孟子说仁是恻隐之心,对所有人都有不忍其受苦之心,义是羞恶之心,自己做了错事会谴责自己。

仁和义实际上都是由大道而生,能够明白大道的人处于道中,仁义之心是自然会发出来的,心处于道中,看到人哀苦,一定心生不忍,看到人作恶,一定会羞恶而止之。

浩然正气是充盈的,正是因为人逐渐失去了道,才会把仁、义讲出来。有道是不需要讲仁义的,道是仁义的体,而不是道与仁义要争一个高下。

事实上孔子和孟子都讲仁义是道的体现,道是仁义的本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这二者割裂,而且会把修孝悌、修仁义当作入道的一条路。

人要孝、悌,要仁、义,会放弃很多自己所贪爱的东西。所以放下贪爱是真正归道之路。

孔子讲孝首先要能赡养父母,但又不仅是赡养父母,还要敬父母,能保持和颜悦色。赡养父母是把自己对物质的贪爱放下来,敬父母是把自己对于贵的贪爱放下来,和颜悦色是把自己对于情绪的干扰放下来。

所以:“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天下归仁,仁者自能归道,下学而上达。孔子说的是一条上达之路;老子告诉我们本源是道,然后会有仁义出来。

智慧出,有大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了法律,就有钻法律空子的人,制定法律的人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但是总有作奸犯科之人,他们钻法律的空子,法律制定的越完善,它越会钻。

法律还是要制定,但是对于大伪之人,我们一定要先有法律,再加以全方位的教育,人人都归道,再令智者不敢为也,此时这个大伪之人的心就逐渐的收摄。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智慧,因为当我们追求智慧与方法的时候,对方就一定会寻找破解方法的方法,而只有你归道了,他也归道,人人归道,和合大同

对于国家来讲也是的,人人能安其位,谋其政,就没有什么忠与奸之说了,国君亲民,大臣安定,人人是忠臣,就没有忠臣了;只有国家混乱的时候,才有奸邪之辈出来,而后会有忠臣之名,这都是对立的。

守大道无需仁义,而目前大道不明,我们需要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现在已有大伪,就需要先有智慧,再归大道;六亲不和,方有孝慈,现在六亲已然不和,就要先谈孝慈,再回大道;国家混乱,有忠臣,就要先做忠臣,再使人人皆为忠臣,然后再放下忠臣之名。

总而言之,就是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要做,但是不执着,这就是一体同观之妙,有无相生之妙。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