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8. 大道能废弃吗?

 舞酒绿林 2022-07-11 发布于广西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了七十六个“道”字,从第一章到第八十一章,分别在三十七个章节中提到道或论述道。道在老子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万物尊道而贵德。”“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也就是说,天下有道,天下太平,天下无道,天下就大乱了,万物不得安生。所以,老子要提出警告: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们先说说,老子在这里说的道与第一章说的“道”是一回事吗?我认为不是。第一章说的是玄之又玄的“非常道”,这里说的是“常道”——圣人之道。“非常道”是不能废弃的,也是废弃不了的。只有圣人之道才有可能被不肖子孙所抛弃。“大道”能不能废弃?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智惠出,有大伪’,智惠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六亲不和,有孝慈’,六纪绝,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养也。'国家昏乱,有忠臣’,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民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他说,“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

王弼注:“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失去了道的“无为而治”,道也就变普通了,要靠仁义善良来维持。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大道废弛,才倡道义;智巧出现,才有大伪;家庭不和,才倡孝慈;国家昏乱,才有忠臣。”(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60页。)

南怀瑾说:“中国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是一个道,道衰微了,后来的人便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04页。)

陈鼓应引述:“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自然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等到崇尚仁义的时代,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某种德行的表彰,正由于它们特别欠缺的缘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情景下,仁义、孝慈、忠臣等美德,就显得如雪中送炭。”(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6页。)说得很有道理。

“大道废,有仁义。”难道有“仁义”不好吗?老子并没有说不好,只是“仁义”比“大道”差了一个等级。孔子主张“仁、义、礼”,老子说没用,不如主张“大道”。老子认为,“道”早就有了。尧舜时代,是以“道”治理天下的,天下有道,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现在到了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天子无能,不能以“道”治理天下了。各路诸侯称王称霸不把周天子放眼里。所以,大道就要废弃了,天下大乱已经出现。这时候,如何治理天下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以儒、道、墨、法为代表,各有各的治世主张。当时,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人物,主张“德治”和“仁政”,崇尚“礼乐”和“仁义”。道家以老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天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所以,老子是不主张“仁义”的,是大道没有了才出现的“仁义”。

“六亲不和,有孝慈。” 到了六亲(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晓得提倡孝慈。何谓“孝慈”?孝慈的意思是指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兄弟姊妹,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都希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反过来说,提倡孝慈以缓解六亲不和;如果是大道治理,也就不会六亲不和。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昏乱了才晓得呼唤“忠臣”,也许为时已晚。实际上,老子的意思是反过来说,不要等到国家昏乱了才想起“忠臣”的重要性;不要等到六亲不和了才晓得提倡“孝慈”的必要性;不要等到人人虚伪欺诈了才晓得制止“投机取巧”的重要性;不要等到大道废弃了才晓得“仁义”的重要性。

本章若不仔细思考,仅从字面理解很容易得到相反的理解:大道废弃了,还有仁义在;六亲不和了,还有孝慈治;国家昏乱了,还有忠臣顶。但按这个思路“智慧出,有大伪”就讲不通了。这也许就是通行本没有这一句的缘故。

本章文字不多,意思是完整的,主要是向侯王们警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国家治理最好应用圣人之道。老子在第六十五章进一步强调:“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里的“智”乃是智巧的意思,贬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