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中的三个主人公,一男二女三角恋。 什么是三角恋?百度百科上说,人们把复杂的由三人之间纠纷引起的恋爱叫三角恋。在《红楼梦》里,黛玉爱宝玉,宝钗也爱宝玉,所以看起来情况的确有些复杂。 不过,如果学着赵本山,把事情细捋一捋,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复杂,不仅不复杂,反而还很清晰。怎么清晰?就是宝玉爱黛玉,黛玉爱宝玉,男女一双二人转,中间根本就没有宝钗什么事。贾宝玉根本不会爱上薛宝钗。 这一点,其实不用读书,也是可以知道的,因为曹雪芹有一个巧妙的暗示,玄机就在三个人的名字中。 曹雪芹善于或者说是喜欢以姓名暗示人物的品格和命运。 比如,叫“冯渊”暗示此人“逢冤”,叫“甄英莲”暗示此人“真应怜”,叫“娇杏”暗示此人“侥幸”,叫“卜世仁”暗示此人“不是人”,叫“单聘仁”暗示此人“擅骗人”,叫“卜固修”暗示此人“不顾修”,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可以这样说,《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名,曹雪芹都不是随意乱起的,细琢磨都有意味。 不仅人名音外有意,就是一些地名物名,曹雪芹也常起得别有况味。比如“十里街”实为“势利街”,“仁清巷”实为“人情巷”,“蘅芜院”实为“恨无缘”,等等。 不过,以上都是通过谐音进行暗示,而对于宝、黛、钗三人的名字,作者却是通过意义进行暗示的,这一点鲜为人知。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的名字,探究其中的奥秘。 2 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个人名,其实也是物名,是三种事物。以物名论,这三种事物按材质可分成两类:一玉一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蛮荒时代,玉就被作为一种蕴含着精气的神物而受崇拜,人们认为玉可通神,巫术中常以玉来祭神祭祖。人们把所谓的仙界,也想像成为充满美玉的世界。人们还认为玉可保命,在生活当中,人们常把玉当成一种吉祥物随身佩戴,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实际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早就知道玉可通神荒诞不经,玉可保命亦是无稽之谈。而今天的科学知识更告诉我们,玉其实只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而已。 然而,玉本身的晶莹、剔透、纯洁和温润等美好品质,却令人喜爱。所以久而久之,玉便成了纯洁的象征,成为美好品质的代称,比如“守身如玉”“冰清玉洁”“其人如玉”等。 金当然也不是坏东西,常被用来象征尊贵、赤诚、坚贞等。不过,金却也时常被作为财富的代表。而被作为财富的代表时,金又往往会给人一种贪婪、低俗甚至是罪恶的联想。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这是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对金子的控诉。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一直是鄙金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文学中,拜金主义与贪金之癖,皆非名士风度;反过来,视金钱如粪土却是高洁之行。 3 这样一分析,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便一目了然,按赵本山的话说,这回不乱了。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宝、黛二人既同为玉,自然是“质”同道合,心心相印。而宝、钗两者一玉一金,“质”不同则道不合,身虽近,心却远,实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说到这里,在感叹曹雪芹用心良苦之时,也能看出曹雪芹的爱情观,即两个人要三观一致。在《红楼梦》里,黛玉与宝玉一样反感所谓的“仕途经济”,两人价值观是相同的,可谓心心相印。而宝钗却热衷功名利禄,与宝玉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宝玉怎么会爱上她呢? 在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宝玉“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当时就让她到“别的姊妹屋里坐坐”。而袭人随即说:“……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并且同宝钗“生分了”。 听听宝玉的回答:“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看看,在宝玉心里,黛玉才是“质”同道合者,自然爱之深切。 而黛玉无意中听到了宝玉的话,“不觉又惊又喜……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你看,黛玉也视宝玉为同道中人,所以才深切爱之。 4 此外,曹雪芹还通过钗、黛二人的名字暗示读者,两个人虽然都爱宝玉,却是所取不同。黛玉取“宝玉”之“玉”,取的是内在的质,也就是宝玉的这个人;宝钗取“宝玉”之“宝”,取的是外在的壳,也就是宝玉的富贵家。 这里并不否认宝钗也爱宝玉其人。君子如玉,淑女好逑嘛。但在人和家两者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换句话说,就算宝玉人不咋样,真是块“假宝玉”,但只要有那样的家,宝钗也是能接受的。而事实上,在宝钗心里,宝玉本来就不咋样,学问不如她不说,还不思进取,不求功名,堪称烂泥扶不上墙。 这样说宝钗,似显牵强,“钗粉”可能要骂了,但只要学着赵本山细捋一捋,就会看得很清楚。 宝钗出自商人家庭,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财富意识与金钱思维,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所以,宝钗遇事惯于以钱解决,比如金钏之死,她给王夫人出的主意就是这样。此外,她还爱施小惠,以笼络人心。 与金钱思维相伴的,是宝钗的冷血心肠。在薛家,打死人都不当回事儿的,其实不光是薛蟠。所谓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宝钗见惯了哥哥的胡作非为,时间久了,自然会变得冷血起来。书中对她那怪病的描写,实际就是暗示这一点。正如她吃的药“冷香丸”的名字一样,她就是一个外香内冷的人,表面让人感觉温柔,内心却是无比冷酷的,自己遇险之时,不惜出卖朋友。比如“杨妃戏彩蝶”一段,宝钗无意中窥见红玉与坠儿的隐私,怕被两人发现招怨,便嫁祸于黛玉,真可谓阴狠。 5 最后说说宝黛的爱情,人家那可是“木石前盟”。虽然前世有缘的说法,只是一种浪漫的想像,但只从现实而论,仍可以看出两人是铁板一块。 虽没有海誓山盟,但两人早已心心相印。黛玉初进贾府时,宝玉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分明就是一见如故的意思。这时黛玉六岁,宝玉七岁。此后两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这又分明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再后来,宝玉更是直接说明“亲不隔疏后不僭先”,表示自己决不会爱上宝钗。 最终的结果虽然是一场悲剧,黛玉“心事终虚化”,魂归离恨天,但她却带走了宝玉的心。反过来,宝钗虽然与宝玉结婚,却不过是守着宝玉的躯壳而已。宝玉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宝玉了。 很多人都对高鹗续书有求全之毁。高鹗续书确实有不足之处,在专家眼里似乎还很多,但个人认为,其对三人爱情与婚姻关系的把握,还算是遵从了曹雪芹的本意。“质”同道合的爱情,如玉之精美,如玉之高洁,如玉之长生,是一种没有“保质期”的爱情!对于宝黛钗三人名字中的这一玄机,我想一定也被高鹗参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