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了起搏器还能做核磁吗?来了解下“抗核磁起搏器”

 昵称29351445 2019-07-27

据调查,年龄大于65岁患者需要进行核磁检查几率成倍增加,50%-75%起搏器植入患者可能需要核磁扫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动过缓或心衰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或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国、内外心脏起搏和电生理事业迅猛发展,使得原有禁忌或不可能变为可能甚至安全、可行,如兼容核磁起搏器俗称抗核磁起搏器的研发和应用就是经典一例。

近2年,我科为25例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植入“抗核磁起搏器”,其中有3例患者顺利行核磁检查。

一周前,一名78岁、反复晕厥致头部外伤、诊断“心源性晕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于此次入院前2月植入“抗核磁双腔起搏器”老人,出现四肢麻木伴全身乏力并于数小时内迅速进展为呼吸困难及意识不清,就近就诊于市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联系我科医生迅速前往为患者起搏器程控,安全行头、颈部核磁检查(图1,2),为患者明确诊断、病情评估及后续有效治疗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图1

图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临床医学诊断上有独特优点,可直接扫描出各种层面的图像,高分辨率、无CT检测伪影且无电离辐射损伤,广泛应用于肿瘤、神经紊乱、肌肉、肌腱、韧带及软骨病变影像相关检查,对于大多数癌症、脑与脊髓疾病的诊断而言,几乎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检查方式。

传统起搏系统在核磁磁场下可能会出现竞争性心律、心室过感知抑制起搏脉冲发放、导线周围心肌损伤水肿引起起搏失夺获、心肌穿孔、出现起搏脉冲发生器电重置甚至毁损,这些器械植入患者一直被列为核磁检查的“黑名单”,所有医疗机构磁共振检查室外有显著标识(图3)。

图3

据调查,年龄大于65岁患者需要进行核磁检查几率成倍增加(图4)50%-75%起搏器植入患者可能需要核磁扫描,90%电生理医生认为起搏器抗核磁功能十分重要,但是其他专业的医生对此不甚了解。

图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风、前列腺癌、骨关节炎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成倍增长

那么,遇到植入“抗核磁起搏器”患者需要做核磁检查,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简要介绍如下:

1.“抗核磁起搏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安全地用于核磁环境,前提条件是在完整的抗核磁(MR Conditional) 起搏系统(包括起搏器和专用电极),起搏脉冲发生器上有独特不透X线的图形或代码,连接起搏器的导线起始部位有独特的不透X线螺旋或点状标识,我们在普通胸部X片均可看到,可通过此方法识别患者是否装有抗核磁起搏器(图5,6)。

图5图6

2. 核磁机器方面要求:中国市场上所有“抗核磁起搏器”都是条件性安全,特定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2-4 W/kg,同时要求1.5T,正常工作模式、适合扫描范围如下表所示,具体如下表所示(表1):

表 1:St.Jude Medical、Medtronic和Biotronik起搏器安全条件及激活方式

3. 起搏器系统方面要求:植入“抗核磁起搏器”和配套电极,植入超过六周、胸部植入、起搏阈值 < 2.0 V @ 0.4 ms、阻抗 200-1,500 ohms、体内无其他导线、设备、适配器、程控为核磁兼容模式,其中,St.Jude Medical程控仪和便携手持激活器均可激活核磁兼容模式,而Medtronic和Biotronik需要程控仪进行激活核磁兼容模式。

在患者最初植入时为患者设置并储存个性化的核磁兼容参数,植入术后,为患者提供标示核磁信息担保卡,以备核磁检查时参考。

4. 核磁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实际操作过程(图7):

  • 第一步:核磁检查前,心内科医生准备,扫描前程控参数、查12导联心电图、记录导线固定方式及导线直径、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手动或激活器启动核磁模式,具体参数略。

  • 第二步:检查过程中,遥测监控起搏器、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与患者保持交流,避免患者因磁场噪音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

  • 第三步:扫描后检测,询问患者有何不适、检查12导联心电图、程控为非核磁模式、检测起搏器各项参数、1个月后再次进行随访。

图7:以St.JudeMedical为例,起搏器植入后设置核磁兼容模式步骤[第一步:植入时为患者设置并储存个性化的MRI参数;第二步:植入后,为患者提供标示MRI信息担保卡;第三步:需要MRI检查前后,为患者进行程控(程控仪或激活器)]

5. 核磁检查操作注意事项:脑、头颅或颈部检查时以头部进入开始扫描,核磁系统的等深点位于C1水平以上,胸部、腰椎、骨盆以及下肢检查时以脚进入且等深点位于T12以下、射频线圈位置不应高于心脏起搏系统。

赵文萍,主任医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美国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访问学者,中国心律学会药物治疗组青年委员,河北省心脏重症学会委员,保定心脏起搏电生理学会常委等,主要从事“遗传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方向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Equipment-A Global Strategic Business.

2.Roguin A, Schwitter J, Vahlhaus C,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individuals with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Europace. 2008:10:336–346.

3.Kalin R and Stanton MS. Current clinical issues for MRI scanning of pacemaker and defibrillator patients. PACE 2005:28:326–8.

- 完 -

请"星标"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已设的各位忽略哈~)

设置星标很简单,只需三步走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