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景神道石柱留下“反左书”,为何它流行一段时间后,就消声灭迹

 历史解密坊 2019-07-28

封建社会时期,古人经常会用楷书在石碑上刻字,用来记录某事或某物。在南京栖霞镇,专家曾发现有一根石柱,从表面上看,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让大家感到惊奇的是,石柱上竟留下一种“反左书”,为何它流行一段时间后,就消声灭迹了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南京东郊栖霞区十月农村的田里,矗立一个石柱,它高6.5米,往围2.48米。从整体设计上看,石柱顶端有一个雕刻莲纹的圆盖,上面有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众所周知,辟邪是传说中的象征祥瑞的神兽,可以祛除邪秽之物。

文物专家看到石柱后,并未觉得它有多珍贵。但采集资料时,一位年轻的专家发现柱身上方接近圆盖的地方,竟有一块长方形的柱额,上面雕刻23个字。

经过专业的分析,柱额上刻着“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让人感到奇怪的这些字竟用楷体反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种书体被称为“反左书”。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六朝时期,反左书就开始盛行起来。在这个时期,社会环境比较宽松,书法家们充分发挥才能,敢于打破传统的字体,从而发明出各种书体。但在朝代不断更迭的过程中,反左书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中间究竟发生什么事情。

“反左书”是受印章的启发,被发明出来的。它有两大书写特点:第一,自右向左行笔,这与正常的书写方向完全相反;第二,结构翻转,书写结束后,会呈现出镜像视感。

以上两个特点相结合后,相应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反左书不仅书写难度大,还不方便欣赏。除此之外,反左书还限制书法家们的自由发挥,它被后人称赞“平整匀净之宗”。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只能一笔一划,规规整整地写,局限性非常大,完全没有自己即兴发挥的空降。正因如此,这种书写我们只能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反左书的发展历史。

反左只是出退出主流舞台,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旧可以应用到它。在复印时,采用的是反体字,这与反左书的书写方式很相似。而且复印的主要特征就是干净清晰,非常符合反左书的本质特征。

专家在研究萧景墓的石柱时,心中又产生一个疑问,古代留下的石碑或墓志,均会留下书写者的姓名,但萧景墓石柱上,我们却查不到是谁是写的,这也成为目前无法破解的谜团。

一种物品被发明出来后,无论它会不会长时间受到大众欢迎,它都有存在的价值,在不同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像“反左字”被应用到印刷一样。如果各位读者对“反左字”感兴趣,可以趁着假期去反左书的发源地南京看一看,近距离感受一下“反左字”独有的魅力。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专家们还会发现“反左字”,然后揭开它身上的种种谜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