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梁神道碑及其碑额反左书的探究

 凡人的书库 2023-02-14 发布于浙江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书法导报》第5版

责编:姜寿田 

邮箱:shufadaobao@vip.163.com


  南朝梁神道碑及其碑额反左书的探究

                     林马余 徐继宏

        南朝石刻是南京城厚重历史的注脚与符号,也是全人类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目前,在江苏省的南京、 丹阳、句容等地分布着34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朝留下了两例极其稀缺又保存完整的被誉为“书法活化石”的反左书名碑,莫友芝谓“较北魏诸刻,至于吴平忠侯之神道、太祖文皇帝之双阙,虽北朝亦逊其弘丽”;《萧顺之神道碑碑额反左书》还被誉为“南朝齐梁时期隶楷书代表之作”;”康有为称《吴平忠侯神道》为“平整坤净之宗,”。反左书“缘道而生、因佛而盛、以儒见神”,它作为六朝特有的文字标志,因多种原因成为书法史上的绝响,但它一直默默以“反体艺术集大成者”发挥着自己的价值。它是学习印章、雕版、活字最基本的技艺;印章、拓碑、反左书、雕版(木刻水印、版画、年画)、活字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独自发展,反左书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目前,以体现反文为共同点的先秦印章(篆刻)、反左书、隋唐木刻雕版、北宋木刻活字都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中篆刻、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研究、传承、发展反左书已成当务之急。反左书以碑存世,碑以反左书闻名。笔者现就神道碑及其碑额反左书作一些探究。

        一、神道碑概述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六朝石刻是六朝的精神象征,南朝陵墓石刻蓄聚着“腾跃”的张力,其形制的装饰意趣和斧凿的精妙都不能掩盖气贯长虹的生动气韵,南朝石兽的雄伟与神秘创造了中国古代帝陵雕刻的新高度。

        南北朝分治形成了书法史上南尚婉丽北宗峻美,南多帖北多碑,南多名家而少名碑,北多名碑而少名家的局面,但在少名碑的南朝却又给世人留下极其珍贵的名碑。《始兴王碑》,莫友芝称它“上承钟王,下开欧薛”,;康有为认为,欧派书法源于此碑;梁启超称"南派代表,当推此碑"。现普遍认为,此碑的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从隶书变化到楷书的标志之作。南朝陵墓神道碑碑额反左书仅存两例:一例是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东侧石柱;另一例便是萧景墓神道西侧石柱。

        (一)萧景神道碑

        1.遗存实物现况。萧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萧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梁书萧景传》记载: “萧景普通四年(西历五二三年)卒于州,其葬当在普通四五年之间。”萧景死后,初葬于江夏,后迁葬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

                       萧景神道碑

                 国家文物保护标志

  萧景墓现存石柱为神道西侧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石刻之一。柱身上方有一长方形柱额,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共6行23字,字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2.古籍记载与评述。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云:“葬地所在,在今南京荛化门东神巷村西。”宋王厚之《复齐碑录》曰:“梁吴平忠侯萧公神道,在花林村。”《六朝事迹类编》卷十三:“梁吴平忠侯墓,在花林之北,今去城三十五里。”卷十四又云:“梁吴平忠侯萧公神道石柱,在清风乡花林村。”莫友芝《金石笔识》:“梁吴平忠侯萧景神道石柱,在始兴碑西南三里,所谓花林村之名,今犹在。”表明此碑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二)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碑

        1.遗存实物概要。萧顺之,梁武帝萧衍之父,齐高帝萧道成族弟,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

        梁文帝建陵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在齐明帝兴安陵北100米处。是南朝帝陵神道石刻遗存最多的,存有全国唯一的一对南朝帝陵华表,堪称南朝陵墓阴阳石刻中仅见的孤品。建陵东西侧石柱,分别刻着梁武帝御笔“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刚好一反一正,碑文、石额碑刻对称,相对互为镜中形象,给人一种俊秀古朴,庄严肃穆之感。

                  萧顺之建陵全景

         萧顺之建陵国家文物保护标志

                 萧顺之神道碑正书

                萧顺之神道碑反左书

         2.古籍记载与评述。清乾隆吉梦熊《梁建陵反正书跋》云:梁代陵华表刻文皇帝之神道,字画大于瘗鹤铭,余于壬寅冬出北郭,携墨工拓之,一系正书,在左石上,一系反书,在右石上。”

     《大明一统志》卷十一记载:“建陵在丹阳县东二十五里葬梁武帝父萧顺之,武帝即为追尊为文帝。”

        张璜《梁代陵墓考》:“1909年(清宣统元年)五月,丹阳县署为免将来之损失,将此二碑(神道石额)移入城中,据此,则二神道石额移入于丹阳城公园,当在此时,名为保存古物,实则毁坏,使右阙完好反刻之文字,亦蒙损坏数处,而石柱分劈其半。”

      《六朝陵墓调查报告》:“陵前遗物 存石麒麟二,已倒于地,,神道石柱二,其神道石额已移于丹阳公园,神道石柱下石础有花纹。此神道石额,在陵前时左右相向,左为正文顺读,右为反文逆读,与其他诸王侯神道石额左右皆向前者异。”

       《乾隆丹阳县志》《光绪丹阳县志》等都有详细记载。

        这些记载与评说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史研究资料,也凸现该碑的存世价值。

       二、古今中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与推广

       1.民国之前众多名家著书立说。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反左书的起源地。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探究发现,在唐许嵩《建康实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清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和朱希祖、滕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诸古籍中都涉及萧景墓、萧顺之墓神道碑题额文字中的“反刻顺读”“反文逆读”“一作正书,一作反文”等描述,或有图片收录,足见世人的重视。

        2.南京大学“南朝气韵”文物展出。南朝萧景神道碑,莫友芝监拓过两份,民国10年拓过100幅,遗存拓片基本在博物馆珍藏着。2019年11月13日下午,南京大学美术馆举办“南朝气韵”的展览,展示了两处南朝神道碑“反左书”拓片,让世人一饱眼福,激起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也引起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萧顺之神道碑正书、反左书拓片

  3.莫友芝对碑额反左书情有独钟。(1)莫友芝在《金石笔识》中对反左书有多处详细描述。同治四年(1865年),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得益于便利的条件,其在金陵附近访遍名碑古迹,监拓梁朝神道碑书法,其中萧景墓拓了两份并留有记录,他还在“道”字下方盖有“同治戊辰秋莫友芝监拓”印章。

  萧顺芝建陵反左书碑额莫友芝题记

           莫友芝南朝神道碑拓片记录

                   莫友芝监拓印章

              萧景神道碑反左书拓片

          萧景神道碑反左书“扫拓”拓片

  (2)莫友芝建陵题记。莫友芝三顾建陵,并作题记,还在其著作《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中记载:“此梁武帝父顺之之陵阙也,此正刻一石见欧阳修集古录而误属宋文帝,王象之已为举正,宋以后遂逸。此反刻一石,同治八年春,友芝始并访获,犹逸正刻'太’'祖’'皇’三字,娄杨葆光乃搜出合之,九年初九月辛卯题记”。此碑额题刻内容由于出自莫友芝著作而被广大六朝石刻及金石学爱好者奉为圭臬,大大提升了此碑的品味。

      (二)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上半叶,欧美日本等诸多学者,陆续渗透到中国各地,对各种文物古迹遗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考察。也许,这些考察确实混杂着多种动机,诸如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对东方文物的觊觎和向东方殖民的政治意图。他们编撰的关于我国古迹之珂罗版大部分图录,以图片解说、篇幅大小、摄印水准等不同侧面作了探究和描述。

       1920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在中国大量调查古建筑、佛教遗址,包括南京明故宫、南朝石刻,拍摄的大量照片汇集出版了被誉称海外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名胜古迹、文物艺术的“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文化史迹》,书中照片清晰。日本书迹名品丛刊西川宁、神田喜一郎监修二玄社刊《梁贝义渊萧憺碑》刊插“萧景神道碑碑额反左书拓片”。

日本《中国文化史迹》萧景神道碑照片图

  三、神道碑反左书书法艺术探究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中这样表述:“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南碑书体对唐初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以及清代邓石如、莫友芝等的楷书有较大的影响。

       1.萧顺之神道碑书法艺术。该碑书法为南朝齐梁时期隶楷书代表之作,其书风近似于唐代褚遂良的《阴符经》。

        两碑额文字阴阳对称成镜像,书体为楷法而略带隶意,点画厚重饱满,横画与捺画雁尾微挑,显得丰肥酣拙,圆活厚重,古拙质朴;结体扁方紧密,疏密有致;横画起笔略低,行笔舒缓从容,笔画折处重顿方勒,舒展长撇大捺和横画的撑足,使气势极其开张,肥硕而不失灵动飘逸之感;在线条的组合方面,十分讲究穿插、避让、线条走向因时而变。

        2.萧景神道碑书法艺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称该碑书法为“平整坤净之宗”。

        碑文为楷书,略带篆、隶笔势遗踪,带有魏碑遗韵还夹有行书笔味,已具唐楷雏形,对欧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其篆书中锋用笔的渗入,增强线条雄健凝重深沉的韵味;下笔坚实沉厚,起收笔外方内蕴,方笔斩截,锋芒毕露;笔画瘦劲平直,用笔刚劲,笔势峻健;结体紧密稳健,疏朗韵致;结字生拙古朴,端庄遒丽;章法规范齐整,气势庄重。

        四、反左书渊源探究

      《辞源》曰:“反左书,以左手反写字”。 梁朝初年出现,大同年间盛行,但其后由于在侯景之乱中,梁武帝饿死在台城,南京(帝王)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再加上反左书书写难度极大,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

        笔者认为,神道碑额反左书“缘道而生,因佛而盛,以儒见神”。《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互根互用、相互统一的”;《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说“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道德经》云:“道者反之动”。这些哲学思想为反左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同时印证了“反左书每个个体横向都是两个对立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集中体现了阴阳互补,正反互换等特性,但本体不变,表象在变”的本质特征。

        笔者探究发现,在中国道教文化中,有择黄道吉日,书写祖宗、碑帖、表文、吉贴等字数不合黄道法则的那字需要改写“反左书”的讲究,两碑字数都符合大小黄道,但都不合中黄道,只能用上“反左书”以求符合黄道。那么为什么全用“反左书”,笔者推测,由于当时战乱兵祸、局势相当不稳定,统治阶层用反左书和貔貅等动物一起驱邪隔邪、祈福镇国,追求国泰民安、百福具臻的强烈愿望,也充分显示了皇家特权。

      《隋书·经籍志》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天监二年(503年)前,梁武帝尊崇道教。《广弘明集》载:“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在看来,道教的仙丹等仙术仅能让他"暂得升天"而已,天监三年(504年)后,梁武帝以图实现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才改投到佛教门下。梁武帝大肆宣传鬼神和因果报应,作《祭义》,作《礼运》,还先后四次出家。造成南朝玄学崛起,使得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产生了儒家谶纬之学,佛家轮回之说,道家阴阳之术,各地的寺庙激剧增加,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势,促使南朝文化发达,艺术兴盛,反左书趋势而生再转盛,它最终被注入了驱邪、避邪、隔邪,祈福、赐福、纳福等神符功能。

        五、反左书存世价值

        1.社会价值。反左书具有1400多年的历史,反左书书法从我国传统书法中演变而来,它不但具有传统书法的用笔美、结构美和章法美,而且为书法研究和开发新途径、创造新书体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根据。研究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让世人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古迹的遗存和嬗变脉络,以更加真切地感知中华文明之精粹。

        2.实用价值。中国美术学院博导郑巨欣教授强调指出:“印章、拓印对雕版的影响是学界共识,反左书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作者多年研究发现了“印章”“拓碑”“反左书”“雕版(木刻水印、版画、年画)”“活字”是“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独自发展、相得益彰”的文化发展脉络,反左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受反左书的“正面启示”“直接的启示”(李书华、章宏伟语),属于首都建康京畿之地的扬州诞生了雕版印刷。

        古人印章上石、雕版(活字)上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反字上石(版)(包含反左书、反书);另一种拓印上石(版)。古籍文字是从右向左编排,从视角角度用反左书书写最适合,用左手还不会压糊已写的字,实用性最强,因此学习反左书能够开发右脑,培养逆向思维,对雕刻写样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综上所说,在我国重要文化遗产中,南朝陵墓石刻所承载的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弥足珍贵,具有永世价值。中国书法每一种书体都向我们叙述那个时代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学习书法并不是为了培养更多书法家,而在于文化传承。反左书是古人留给后人承应天道、遵循地道、理解人道、体会事道的书写形式,既蕴含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又体现儒释道文化理念,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弘扬反左书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