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官宦生涯

 zqbxi 2019-07-28

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家,在仕途之上,也是露过一手的。他曾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清代西吴悔堂老人的《越中杂识》有一段话概括王羲之的仕途生涯:“时东土饥茺,羲之辄开仓赈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多见从纳。尝遗书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淡。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吏,羲之耻居其下,谢病归。”

不妨顺着《越中杂识》提供的这条线索,将王羲之的仕途生涯分述如下:

开仓赈贷,上疏减赋。这当在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任内之事。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王羲之此举,使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而使会稽一郡免“蹈东海”,足见其体察民意,关注民瘼。王羲之还给当时的尚书仆射谢尚写过一封信,提出四条谏议:一是把“漕运”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委之各地“所司”定期完成,岁终考核,失责者“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二是“思简而易从”,革除人浮于事,文符如雨,为法不一,牵制者众的时弊;三是严惩贪官污吏,“诛翦一人,其后便断”,以免“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以至“国用空乏”;四是因“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致使“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力主“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者充此,被判死刑的长充兵役,被判五年徒刑的充杂工医寺,并“令移其家以实都邑”。这四条谏议,更能体现其精兵简政,轻徭薄赋,从严治吏,以人为本的从政理念。(《越中杂识》P4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遗书殷浩,止其北伐。殷浩为扬州刺史,年长于王羲之,也曾名重一时,“浩与褚褒、杜义皆以识度清远,善谈老易,擅名江东,”以至当时有“深源(殷浩字)不起,如苍生何”之说。殷浩与王羲之是有交往的。他向来“雅重”王羲之的才器,曾写信劝王羲之应命出仕。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也曾写信给殷浩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协和”劝诫,但殷浩听不进去。至于“止其北伐”,可谓仁至义尽。先是“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殷浩置之不理;果如王羲之所言“为姚襄所败”之后,“复图再举”,王羲之又遗书殷浩,提出“政以道胜宽和为本”,指出“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胜广之忧,无复日矣”,劝他“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估计到刚愎自用的殷浩会依然置若罔闻,他又上书会稽王力陈殷浩不宜北伐的理由,要会稽王令殷浩停止北伐。可见,所谓“遗书殷浩,止其北伐”,同样体现了王羲之与民休息养生的主张和务实的精神。(参见《晋书》P2095,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

王述为扬州刺吏,羲之耻居其下,谢病归。这已是永和十一年的事,即在兰亭书法盛会之后两年,王羲之时年52岁。王述原为会稽内史,以母丧居会稽郡境数年,作为继任的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只是吊丧时去过一次,再也没有登王述的家门,以至王述多次洒扫庭院空候,这使王述“深以为恨”。此后王述为扬州刺史,即将赴任时,曾“周行郡界”,而不去王羲之的府上。王羲之于是“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可与扬州并列而不为扬州所制,但因“行人失辞”,又“大为时贤所笑”,“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参见《晋书》P2100,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从《晋书》的上述记载看,他的“谢病归”,大致有两方面的主观原因,其一,王羲之生性高傲,他看不起王述,却又要受王述的辖制,感情上接受不了,这反映了王羲之性格上的弱点;其二,王羲之“素自无廊庙志”——这是殷浩劝他出仕时他回答殷浩的话,说的也是事实,庚亮临终前,曾上疏称王羲之“清贵有鉴戒”,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接连召其为侍中、吏部尚书,王羲之“皆不就”(参见《晋书》P2094,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官念”比较淡漠,本来对当官就没有多大兴趣,干吗受这种窝囊气?!

上书谢安,谏其清淡。魏晋崇尚清谈,谢安也有此嗜好,尽管他的清谈与殷浩的清谈似有不同。但《越中杂识》所谓“上书谢安”云云,与事实略有出入。《晋书》谢安本传记载,谢安“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可见,这是王羲之辞官之后,“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时的事,话是当面说的,并非“上书”。王羲之与谢安是至交,但谢安对王羲之的“谏其清谈”,也是不以为然的,他仅以一言作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参见《晋书》P2074,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