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儿子们

 九天舞凤 2016-10-08
                 王羲之的儿子们
 王羲之晚年曾给益州刺史周抚写信道:“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意即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妻子郗璇所生。《晋书·王羲之传》也说王羲之“有七子,知名者五人。”知名者五人即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不知名者二人,为王玄之、王肃之。据郭廉夫《王羲之评传》考证,其排序为: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肃之、四子王涣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对王玄之、王凝之、王献之的排序已有定论,其余四子的排序则难以确考,存在争议)。其事迹分别如下:
    (一)长子王玄之
    王玄之,字伯远,王羲之的长子,工草书、隶书。王玄之曾参与父亲羲之主持的兰亭集会,有帖传世。其在兰亭聚会所作诗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娶妻何氏,婚后不久病逝,身后无子,以其弟王凝之之子王蕴之为嗣。
    (二)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次子,亦工草、隶。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其妻为谢奕之女(谢安侄女)、著名才女谢道韫。琅琊王氏世代信奉天师道,王凝之崇信尤甚。其任会稽内史时,隆安三年(399年)发生孙恩起义,攻入会稽郡,郡中文武僚属请王凝之加强守备,王凝之不从,入内室焚香祷告后,出来对诸将说:“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如此一来,会稽自然守不住,遂被孙恩所破。城破之际王凝之还认为同是天师道弟子的孙恩会对他网开一面,结果被擒住枭首。倒是谢道韫“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处事十分雄豪。谢道韫被擒后镇定自若,与孙恩对答不落下风,孙恩为其气势所慑,未敢加害,将其释放。
    王凝之虽然号称“有名”,实则迷信鬼道,荒废世务,完全不似乃父的实干之风。大才女谢道韫一向不太看得起王凝之,据《世说新语·贤媛》载,谢道韫在回娘家时向家人吐槽王凝之,谢安安慰她说:“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谢道韫答道:“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羯、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里的“阿大”即指谢安,“中郎”指西中郎将谢万,“封、胡、羯、未”分别是谢韶、谢朗、谢玄、谢川的小名。谢道韫的意思是说:“我们谢家人才济济,真没想到王家差那么远,居然有王郎(王凝之)这样的人!”后来果然不出谢道韫所料,王凝之的迂阔与荒唐,使其沦为千古笑柄。
    (三)三子王肃之
    王肃之,字幼恭,王羲之第三子。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生平不详,只知其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集会,并有诗流传于后,但不见法帖传世。其在兰亭集会上所作诗为:“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渌波转素鳞。”
    (四)四子王涣之
    王涣之,字子高,王羲之第四子。善行、草书。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中对王涣之的书法评价颇高。但史籍对王涣之的生平记载不详,只知其参加过兰亭集会,有诗一首:“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
    (五)五子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善行书,如黄伯思所论,其书法有“得王羲之之势”的评价,世传书帖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亦曾参与兰亭集会,有诗二首。历任车骑将军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任诞不羁,常懈怠公务,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王徽之最有名士风范的事迹是在他隐居山阴时,忽然想起戴逵(住剡县),连夜冒雪乘小船前往剡县,走了一夜,即将到戴逵家,王徽之却叫人将船开回去了。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魏晋名士的任诞与洒脱,在王徽之这里表现得可谓登峰造极了。
    洒脱的另一方面是不以工作事务为念,王徽之曾在大司马桓温手下任参军,整天放浪形骸,衣冠不整,对工作不闻不问,桓温虽然因其身份特殊且名气大而没有追究,但心里很不喜欢他,于是把他调到桓冲的车骑将军府担任骑曹参军,这是个事务性更强的岗位,但王徽之依然不改旧习,桓冲问他有多少马,他说“我连马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怎么知道有多少马?”桓冲又故意逗他说“最近马死了不少呢”,王徽之答:“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论语》,本来是孔子反对“怪力乱神”的话,王徽之故意调侃经典,表达的是对桓冲所问问题的极端不屑。在这一点上,王徽之像极了他二哥王凝之。不过王徽之运气好,没碰上孙恩起义那样的严重事件,否则两人的下场很可能是相似的。当然,也可能是王徽之心里还是有自知之明,早早就辞了官职,忘情山水,不像王凝之那样去当左将军、会稽内史之类责任重大的职位,故能避开险地,保全名声。
    (六)六子王操之
    王操之,字子重,工草、隶书,如前引黄伯思所论,其书法有“得王羲之之体”的评价,有《旧京帖》等书帖传世。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司空贺循),有王宣之、王慧之二子。
    (七)幼子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历任扬州主簿、秘书郎、卫将军长史、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自幼随父学书,兼取法张芝,行、楷、草、隶皆善,尤以行、草知名,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如前引黄伯思《东观余论》,其书法被评价为“得王羲之之源”,所谓“源”,即本质、根本,意指王献之继承了其父亲书法艺术中最具有本质性、根本性的内容,是最高的评价。王羲之诸子大多善书法,但唯有王献之能达到与父亲并肩的水平,只是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在唐代之后未能像其父亲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洛神赋》(碧玉版原拓本)
△王献之《中秋帖》(米芾临本)
    王献之不仅书法水平比哥哥们高,在为人处事、风度气质方面也胜于诸兄。《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载,王献之年少时尝与五哥王徽之、六哥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王徽之、王操之两人滔滔不绝,吧啦吧啦说了很多家庭琐事,而王献之只是略微寒暄就不再说话。三人走后,谢安的门客问王氏兄弟优劣,谢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可见谢安对王献之极为欣赏,对其评价在其二位哥哥之上。又,《世说新语·雅量》载,王徽之和王献之曾经同坐在一个屋子里,屋内忽然起火了。王徽之急忙逃避,连木屐也来不及穿;王献之却神色安洋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的高下,自然是王献之的举重若轻为高。
    王献之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郗昙即王羲之妻子郗璇的弟弟,郗道茂实为王献之表姐或表妹)。但后来,王献之又被朝廷选中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女)之夫,被迫与郗道茂离婚。传说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以致后半生常患足疾,行动不便。尽管如此,朝廷依然无动于衷,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此时郗道茂父亲郗昙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终生未改嫁,郁郁而终。此事对王献之影响甚大,王献之临终时按照天师道的道法进行首过(忏悔),说:“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王献之生于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终于晋太武帝太元十年(386年),享年仅42岁,当于此婚姻不幸有关。
    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生有一女,名王神爱。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神爱被立为皇后(即安僖皇后),当时王献之已殁,安帝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不论生前死后,王献之都是兄弟中官位最高的。
    (八)独女王孟姜
    王羲之有一女,名不详,字孟姜(据《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称:“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可齐踪。因字曰孟姜,大加恩赏。”),嫁谢瑍(谢玄子),生谢灵运。据此,王羲之是谢灵运的外公呢~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孟姜嫁刘瑾,生女刘淑珍,刘淑珍嫁谢瑍,生谢灵运,据此则王羲之是谢灵运的外曾祖父~ 。
    总体来看,王羲之的儿子们,除了王献之,大多不成器。在王述升任扬州刺史后,王羲之很不高兴,对儿子们说:“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坦之”即王坦之,王述之子,号称“江东独出”,很有政治才干,其曲意逢迎桓温,实则与谢安相互配合,成功破坏了桓温篡位称帝的阴谋。王献之虽以驸马之尊得以官拜中书令,但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事功,其固然以书法名传后世,但在时人看来,其远远不及王坦之,至于王凝之、王徽之之流更是无法相提并论。这也难怪王羲之会有上述感慨了。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