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前期,强大的魏国为何不先灭了秦国?

 dawn的图书馆 2019-07-28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

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中年人缓步走下车,静静地看着黄河。望着奔腾的黄河,这位中年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

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这位中年人,正是史诗级兵法家吴起。他所离开的河西之地,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筑少梁城,开始了对秦战争。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秦魏之间大打出手。终以魏攻占河西与关中东部而告一断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齐、楚,分别大败魏。 可是,魏却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击,而是依然心无旁骛地推进对秦的战争。 直到前407年,魏攻占全部河西及关中东部后,才腾出手来,反击齐、楚。

魏的位置,决定了他很难专力灭秦 后人常常诟病魏国:四面树敌。


地处四战之地的魏,是各个大国在谋求发展时的首选目标! 历史的车轮已进入战国时代,各大国对小国的攻伐已经基本结束。他们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势必要选择大国进行攻伐。

不管是楚悼王、陈和,还是后来的齐威王,他们都是积极进取之主。他们要积极进取,地处中原的三晋都是他们天然的攻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单纯的外交来“安抚”齐、楚,全力攻秦,是一厢情愿的!

魏在平定河西后,转身先与齐、楚作战,挫败对方的势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意外的灭秦机会,却被内部斗争所耽误

尽管魏在对东方作战时连续取胜,但齐、楚都继续长期对抗魏,使得魏被迫将主力放在东、南线,无力对秦做新的军事行动。



可是,一个天才人物,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灭秦的机会!

前391年,秦在楚国的怂恿下,发起了对魏的战争。 面对浩浩荡荡的50万秦军,魏吴起仅率数万魏武卒发起反击,大破秦军!(战国时兵力具体如何,争不清,但此战吴起以少胜多是必然) 魏军一路追击,一直攻到秦的腹地!


此时,魏有极佳的灭秦机会! 由于吴起所率的,是自己在河西操练的魏武卒,魏国东方的军事力量被动用的不多。因此,吴起的攻势,不会削弱魏在东线的力量! 而“提兵三万,横扫天下”的吴起,有能力指挥这只魏军大举攻秦! 可是,吴起遭到魏国国内的排挤,被迫出走(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幕) !

吴起的出走,原因绝非仅仅是史书所说的“拒绝公主”之类的家常事务。


吴起的出走,根本在于:魏变法不彻底,老世族势力依然在国内占据绝对的影响力!

因此,即使战功卓著,吴起依然要把相位让给“上使国君安心,下使百姓信服”的世族们! 本就已经威胁世族地位的吴起,攻秦又已取得重大胜利。此时,吴起彻底成为魏国老旧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吴起的出走,并是魏放弃这次机会的决定性原因!


事实上,魏换将后,依然有能力继续对秦发起进攻! 直到前350年,已经衰落的魏国反击秦国时,都打得秦孝公被迫割地求和。

魏有能力继续以吴起留下的班底攻秦!

不卑不亢的承诺

吴起出走这年,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前390年,流亡魏国的秦公子连得到消息:魏国愿支持他回去做秦公。

这是很难回答的一个消息:如果拒绝,他可能会有杀身之祸!如果答应,他很可能使秦被魏所操纵!

公子连想了良久,不卑不亢:我也想回去做秦公。但是我想靠自己的力量,不想劳烦魏国!我在魏国流亡30年,深受大王的恩惠!因此,只要大王在位一天,我就不攻魏!


这位公子连,就是后来的秦献公。 这个承诺魏武侯当然不满意!可是,魏武侯依然答应了他! 秦献公回国后,模仿魏国法度改革,在魏武后去世后,发起了对魏数次大规模进攻!

握手言和

魏武侯为什么“轻易做不划算的买卖”?

我们再看下一笔买卖!

同样是在吴起出走的这一年,魏国牵线搭桥,让周天子承认了田氏在齐国的诸侯之位! 魏、齐之前曾大打出手若干年,是彼此主要的竞争对手。 可是,为什么魏王在占据优势时,还要主动示好,帮人家提高政治地位呢?

魏最大的威胁:三晋分裂

魏在同一年,同时停止了对秦、齐的争斗,说明魏国遇到了比更大的威胁:三晋分裂!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赵、韩虽然国力远不如齐、楚,但对魏国的威胁非常大! 一旦赵、韩封锁上党,魏国分分钟就会被分成两半!

事实上,当时赵、韩对魏的威胁,还远不只如此!

魏惠王即位之初,赵、韩一起支持惠王的政敌争夺魏国君位。 赵、韩两国君主的争论,说明了当时魏国的尴尬形势。

赵君希望把魏国一分为二,彻底变成两个中等诸侯! 韩侯反对,说要另立一个魏君,让魏割让土地给韩赵就可以了。 赵君答:看来你还在为攻郑的事情留力,不如这样,你们先回去,这里交给我们!

这个争执说明:同为三晋的赵、韩,在魏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他们有能力直接把魏国颠覆,造成远远大于齐、楚的威胁!

因此,在吴起攻秦大获全胜时,魏采取了同时与秦、齐结好的政策! 无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形势逆转,源自三晋不合

魏开始对韩、赵分别用兵,希望重新控制三晋! 可是,魏失算了。韩、赵自然不难被魏打败,可问题是:齐、楚、秦,都担心魏独霸三晋! 于是,刚收了魏国大礼包的齐国没有去还人情,反而大举介入三晋之争。


“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彻底把魏国从霸主位置上拉了下去!

魏弱下来后,秦逐渐采取反击,逐渐收复河西,逆转了形势!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一个强大的中原霸主,是所有诸侯的眼中钉!齐楚,不会坐视魏重整三晋,也不会坐视魏一口吞秦!

从上面的回顾,我们会发现: 魏想要通过外交手段,使自己专心选择先专门攻秦,是一厢情愿的。魏在战略方向的调整上,也基本根据形势需要,中规中矩,没有低级失误,绝非后人说的“愚昧不堪”。



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无论哪个时代,要想浑一天下,都是极为困难的。要浑一天下,仅仅靠“避免低级失误”是远远不够的!


朱元璋在评价魏武侯时的话,说明了这个问题:楚庄王时,大家开会开会讨论时,各个面有忧色;魏武侯时,大家开会讨论问题时各个面露喜色。面露忧色,就有小心谨慎,面露喜色,就自高自大,举措失当。

因此,我认为,魏国的衰落,并非他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有什么大的短见。而是他在细节的操作上有问题。最终,霸业中落!

秦国曾屡次反击魏,都成效不大,假如没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后人会不会说秦人不断招惹魏国是“选择失误”呢?

魏国如果能处理好与三晋关系,对内坚持魏文侯时期的用贤风格,即使不灭秦,难道就不能长期保持优势?


魏没有灭秦,绝非主动选择失误,只是是形势所迫。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魏太快就衰落了,没有等到形势允许的那一天!

人们在回顾过往时,总是偏好找出“选择”上的问题,可是,决定成败的,往往是“细节”上的问题。因为:如果细节没做好,事实上可以主动作出的选择很少,就像本文中的魏国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