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jiangnany 2019-07-29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成都。成都不是特指,而是一个象征。她用川菜、麻将和茶馆,把富裕、娱乐和悠闲的慢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成都千百年来,为何活得如此轻松写意?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来自一个神奇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是中国的第一工程,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迄今仍然灌溉千万亩良田,使得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甚至影响了整个成都人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成为成都人文化和基因的一部分。

有一次与成都的一位名师交流。他说自己讲课多,因为常常活跃在成都和重庆一带,所以常常被人问到:是重庆女人好,还是成都女人好。

朋友是学地理的,他对重庆和成都女人的分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他说,重庆的女子身材好。前凸后翘,因为重庆是山城,女子们就算是逛街,也都把身材炼出来了。成都女人则是皮肤好。因为成都是盆地,常年云雾缭绕,女孩子被滋润得娇嫩欲滴,梨花一枝春带雨。

第二,重庆女孩都是辣妺子,性格急躁。因为生活在山城之中,走一会路就要停,不能长时间拖拍,所以喜欢干脆——“我要你要我!”还因为是山城,靠山吃不了山,因此普遍缺乏安全感,喜欢依赖。而成都是盆地,常年多云,悠闲,有的是时间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成都有都江堰,旱涝保收,成都的女孩不愁嫁,因此成都女子特别有安全感,也更具有独立性。

很难设想,一个秦国的官吏李冰历经八年修造的一座水利工程,竟然横跨中国几千年历史,成为我们最伟大的工程,竟然影响到后世女子的性情姿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这个旷世工程,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仍然岿然不动,这又让多少现代人为之汗颜,为之喟叹。

那么,李冰为何要建造都江堰?

蜀地自古险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连李白也感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岷江更不是好惹的。岷山千里雪,岷江之水天上来,水势浩荡,摧枯拉朽。但由于玉垒山的阻挡,成都平原大片良田年年遭受干旱,西部地区又是洪涝,人或成鱼鳖,这是自然原因。

还有政治原因。蜀地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大,有包举宇内之心,并吞八荒之意,巴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自然是得之而后快。“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他们又怎么敢轻视?正是当年统治者的这点小九九,造就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历史何其幸运?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委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李冰为蜀太守,发挥其特长,让他治理水患。李冰如同治水的大禹一样悲壮,他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出征,为人类的尊严和百姓的福祉而战。而且此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李冰如何建造都江堰?

李冰上任后,和他的儿子,其实是他的女儿,一起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励精图治,历经八年辛苦,终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整整一天的游览,我反复琢磨,认真听讲解,终于全面弄懂了都江堰的修建原理,弄懂了何谓“平四六,分旱涝;低作堰,深淘滩”。

李冰实地考察,科学规划,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

先说宝瓶口,其目的是进水。

因为玉垒山的阻挡,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两重天。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高地,才可以有效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又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成都平原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最关键一步,但玉垒山是一座巍峨的山峰。杜甫诗歌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想要打通玉垒山,谈何容易?

当年火药还没有发明,李冰便创造性的以火烧山,使得岩石爆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最终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取来之水又是至贵之水,故取名“宝瓶口”。

开凿玉垒山分离开的石堆就叫“离堆”。“离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入宝瓶口的水流,经过“离堆”的阻挡回环,又能使得泥沙沉积,有利于枯水季节的疏浚。

第二步就是鱼嘴,其目的是分水。

宝瓶口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水位达不到一定高度,江水就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流量,李冰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奔流的岷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都江堰“分四六、平涝旱”科学的治水方法,就因此而来。

那么,何为“平四六”呢?

宝瓶口凿山修建,经宝瓶口流过的内江河道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一来,枯水季节水位较低,60%的江水自然流入河床较深的内江,保证了枯水季节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60%的江水自然从宽而浅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其巧妙简直是不要不要的!

但最最精妙的还是飞沙堰工程,其目的是分洪和排沙。精华六字诀为“低作堰,深淘滩。”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建堰,后人称“飞沙堰”。“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枯水季节拦水流入宝瓶口,保证灌溉和航运之用;丰水季节具有强大的排沙功能,“飞沙堰”的飞沙一词简直不要太生动。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实物,竹笼装卵石,正好便于泄洪;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巧妙地调节水量。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

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又可有效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但减少泥沙不等于没有泥沙,所以就又有了“深淘滩”。

何为“深淘滩”呢?

洪水上涨时,部分沙石会在飞沙堰前至离堆的一段河床里淤积,岁修时需加以清除,此段河床名为“凤栖窝”。

“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下的一段内江河道,每年洪水过后这里会有沙石淤积,必须岁岁勤修。

“深淘滩”就是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李冰在河床下埋下石马,明代起改埋卧铁,作为深淘的标志。

这就是伟大的都江堰,2200多年过去了,无数的人在这里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这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伟大创造。无论是马可波罗还是诸葛亮,无论是李希霍芬考察还是司马迁……这些人要不成为都江堰的守护者,要不成为都江堰的鼓吹者。

李冰留下来的资料非常少,作为蜀太守,真实留下来的一个影像就是本世纪出土的一个石像,居然还是无头石像。但李冰即便无头,其手里分明还拿着一把长锸。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蜀守!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水利专家。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李冰的历史功绩,让历代的诸多蜀守无不汗颜愧怍,查查史料,诸葛亮、丁宝桢、高检、文翁、强望泰、阿尔泰……无论哪一任蜀守,无不为李冰的精神所激励,没有人敢尸位素餐,没有人敢庸庸碌碌。这就是伟大的政治伦理,其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离堆公园旁边有一个伏龙观,但我想到的不是伏龙,而是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道”。

中国是农耕社会,其传统功绩一个是治水,还有就是治沙。古往今来有几个人物,一个就是李冰和大禹治水,还有一个就是焦裕禄治沙,李冰是古代的焦裕禄,焦裕禄是现代的李冰,他们都是上善之人,都近乎道。

一个人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历史记住了李冰,也记住了焦裕禄。说起来,也不复杂。问题就在眼前,那么,就死抠问题,一定要真实地解决问题,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给眼前给百代百姓解决难题,即便未来是一个无头无面之人,不照样活在历史的丰碑之中?

李冰治水为何能成功?

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说:“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

如果从更高层面来说,百姓也是水,做为一个官员,也要领悟水,顺应水,听从水,为水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从群众中来,向群众中去,这也是道。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投稿:wkd001@126.com

合作:heimawangzi1424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