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昵称59419474 2019-07-29

作者:文学考研 /  发布:2018-09-08


读研一学期了,这里与其说对读研有什么体验,不如说是对现当代文学本身又有了怎样新的看法。
首先,文学类研究生里存在着这样一条鄙视链,研究文学理论的看不起研究文学的;文学内部,研究外国文学的看不起研究中国文学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看不起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代文学的又看不起研究当代文学的。曾经看过一句话“感冒无药可治,所以世间的感冒药最多;现当代文学最没有研究价值,所以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人最多。”殊不知现代、当代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对于50年代的人来说,今天所谓的“现代”就是他们的当代。再比如我们今天称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时代为当代已经是很别扭了。之所以有人否定现当代(尤其是当代)的文学的价值,不过是因为这些作品还没经过“经典化“,已经经典化的权威们也一直再被质疑。这个问题很大,在这里,我只想说,在杜甫的年代,杜甫并不是圣人。
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专业课不是很多,主要是对本科中文专业在现当代文学领域的深入和拓展。不上课的时间当然就是读书了,每门课的第一节课,老师往往会列一个长长的书单,有些地方很可怕,比如“以下作家请读全集”,“以下作家重点阅读”。还有很多理论性的书,那书名真是第一回听说,十本里有八九本在当当京东亚马逊上是别想买到,只能去大的书店或者孔夫子旧书网上试试运气(我们经常只能找电子版自己打印)。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我最大的感悟有两点:一是发现对文本中之前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体会出来,对之前读过的东西有了新的理解。二是对文学批评这方面,什么接受美学、叙事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本科阶段只是走马观花般大概了解一下,都只是一个很模糊的印象,而研究生阶段是要真正深入了解而且运用了,不然拿什么写论文。顺便说一句,以前总觉得文学批评这东西很烦很没用,文科生总是喜欢感性的体会,不喜欢系统的理解,不过现在觉得文论确实有它深刻的内涵,不可或缺。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具体分类并不是那么清晰,比如古代文学可以以年代分期,外国文学可以以国别,文学批评可以以方法。简单说一下,有以作家或作品为主,以某年代为主,还有文学思潮,文学现象,诗学戏剧散文,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影视文学,边疆文学,左翼文学等等,彼此之间往往存在交叉,不会独立的存在。所以研究生阶段作品的阅读量,对文论的使用与理解非常重要。
再谈谈读书,本科四年我大概读了300多本书,一读了研究生还是觉得读得太少了。好在,又有了这三年时间。现当代文学这个学科涉及面很广,对阅读量挺有要求,现当代文学作品实在太多,总觉得哪本没读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现当代的,所以想报考现当代文学的同学,早点开始吧。至于读什么,网上能查到不少书单,可以找找那些大家开出来的,大约不会错。我自己而言,作家作品方面我是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感兴趣的话可参考我在知乎上的另一篇拙作。不过对于理论来说,我了解还太少。
最后写一点实际的,对于打算报考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同学,关于学校的选择,因素太多了,而且大多是跟自身有关,所以自己研究吧。难度方面,我感觉现当代这一块报录比在所有专业里还是偏低的,因为报的人多,要的人却不是太多。还有一个要命的门槛是英语,文学类英语的国家线是最高的,一度达到55,我备考的时候最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上。不过不管怎么说,最重要的还是兴趣。这里套用高华教授的一段话,也是我对为什么选择现当代文学的答案——
再被问及你为什么学历史的时候,高华教授这样说:“人们都说,学历史可以鉴往知今,增进人类智慧,这都不错。而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私人爱好。中国人的历史意识特别强,有些人就喜欢读历史书,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不少同学咨询我关于考研的事情,在这里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只是个人见解。
首先,为什么考研?很多人考研其实是在逃避就业,大学的生活实在太美好,不想那么早踏入社会。我觉得,这种情况还是没在大学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妨先找份工作干干,多让自己去尝试一下。
还有是反正大三大四了,也没什么事干,别人也都在考,那我也考考看。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坚持下去,也就是考研动力不足,复习考研还是蛮辛苦的,要知道,很多人都是在考研前一两个月选择放弃。
再有,考研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这种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学历,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不过两三年的工作经验远比学历本身重要,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在学校真得会比同样的时间去工作,挣得更多吗?
很多人在选择考研方向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如何,可以去做什么高收入的职业?这里,我想说,就业选择多的是人,不是专业。收入高的同样是人,不是职业。
我觉得考研是想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看这个世界。提高自己,开开眼界,交更牛的朋友,认识更牛的老师。当然,还有真心想做学术,愿意以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虽然这种人越来越少了。
关于学校的选择,就四个字,去大城市。当然,这是对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来说,不过大部分人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说实话都是模模糊糊就选了,包括我自己也是。去大城市机会会多得多。
至于怎么准备考研,公共课英语政治知乎上都是很不错的回答,我当时也是参考了,不过归根到底还是得自己努力。专业课方面,只能说是多读,多背,考研还不太需要有自己的观点,有时间我补充一个书单,我觉得对考研和之后读研比较有帮助。

只列理论书,不列作品。A 入门级
木心《文学回忆录》: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甚至包括少有人提及的西亚、中亚文学。书中有很多独特的观点,木心的语言风格非常古朴、洗练、典雅,阅读过程本身是一种享受。
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上下两册,个人认为对现代文学三十年作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大概是最好的一本书。孔庆东人很左,有时不大招人喜欢,但本人学问确实大,他写金庸的文章我很喜欢。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一本毁三观的书,很多观点比较有冲击性。一本书捧红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最好是看港台出的未删减版。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引导我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大门的书。
钱理群《鲁迅文学十五讲》:了解鲁迅的比较浅显易懂的一本书。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介绍了各种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比西方人写得好懂一些。
胡亚敏《叙事学》:学习叙事学的入门书。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理论的经典。
B 基础类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很有影响的三本书,李泽厚的美学著作《华夏美学》《美的历程》等,还有《论语今读》都值得读读。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爱德华 萨义德《东方学》,罗素《西方哲学史》,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拯救与逍遥》:文笔很好,很有思想。读刘小枫的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现代性。
福柯《疯癫与文明》:现代知识分子怎么能不读福柯?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了解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入门书。
C专业类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讲鲁迅的书,很喜欢钱的语言。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洪子诚《问题与方法》,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铁屋中的呐喊》《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很重要的一本书。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关于经典的再解读也是当前很热门的一种研究方法。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想象中国的方法》《中国现代小说十讲》《当代小说二十家》:“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王德威的这个观点影响深远。王的书我重新理解了“想象”这个词,“小说不建构中国,小说虚构中国”。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书中提出“风景之发现”,这个说法太重要了,体会书中的“内面之发现”、“儿童之发现”,都会很有收获。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很厚。
乔纳森 卡勒《文学理论》,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一本小册子,很好读。
陈白尘、董建《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国新文学大系》是部庞大的书,总序和各篇导言的影响和意义可能更大。
道格拉斯 凯尔纳、斯蒂文 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巴赫金《小说理论》
此外,关于马列文论、西马文论、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理论、叙事学、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相关书目就不一一列了。
相关说明:
A类适合考研阶段阅读,都是比较基础的,而且有的属于比较好读的。复习考研阶段还要好好阅读各类文学史。
B类不直接和文学相关,但都属于构建知识体系必须的书。
C类一般是读研之后优先读得,当然,到这个阶段需要读得书就太多太多了,我也读得有限,有一些附了简评,所列的这些是根据老师的推荐加上自己的阅读体会选出来的。

作者:三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