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伊琍和文章的婚姻,没有被出轨瓦解,却被沟通障碍生生毁灭

 司马相伟 2019-07-29

马伊琍和文章还是离婚了。代发广告在线伪原创外链包收录

7月28日,两人分别在微博上官宣离婚。这11年的婚姻生活,又岂是两人几句话就能轻描淡写地概括完,个中的唏嘘,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5年前,文章出轨,马伊琍感慨“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的隐忍与坚强。然而,破镜终难重圆,裂痕怎么修补始终无法复原。

关于两人的离婚原因,我们尚不得知。而有港媒采访到马伊琍好友@向太Tiffany陳嵐 ,向太称文章马伊琍在两个月前就已经正式离婚,两人离婚没有第三者插足,至于离婚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所以考虑周全之后决定和平分手。

亲密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婚姻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加重大。然而,在处理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由于偏见、沟通障碍等等问题,导致痛苦和创伤,甚至结束一段亲密关系。

在这里,路上读书给你分享一本书《亲密关系》。关于亲密关系中存在的沟通问题,本书从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论述了产生沟通障碍的因素,让我们懂得如何避免因沟通障碍产生情感隔阂与裂痕,经营一段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

1.心理偏见是沟通顺畅的一大障碍

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得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休息,而你的另一半一整天连短信电话都没一个,你会怎么想呢?是会觉得他很自私,一点都不关心你,还是会觉得他很体贴,怕打扰你休息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解释伴侣行为的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归因”,也就是“归结原因”。然而,不管我们怎么解释,都是主观的看法,既然如此,就免不了会有偏见。在亲密关系里,人们的归因至少存在两类普遍的偏见:自我服务偏差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先来说说自我服务偏差,它是说我们在归结原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靠拢,好事的功劳都归自己,坏事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比如两口子吵架,往往都觉得是对方的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归因模式有关。

归因模式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类偏见——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它是指行动者和观察者采用的逻辑不一样。当我们解释自身行为的时候,是作为行动者,能亲身感受到外部的压力,体会到它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所以更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但是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是作为观察者,那就很难做到将心比心,体会不到对方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所以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他们本身。

那么,这两类偏见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来用一个例子分析: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夫妻,有一天小明想吃胡萝卜,让小红下班的路上买一些回家,结果小红把这事忘了,两个人为此大吵一架。小明心里想:“小红对我太不上心了,特地叫她买胡萝卜还是记不住,真是太让人生气了!”而小红心里想:“小明脾气真是太暴躁了,我工作那么累,忘了也很正常吧?他明明可以下午打个电话提醒我一下,至于发这么大火吗?”

你看,不论是小明还是小红,解释自己的行为都用的是外界原因,而解释对方的行为都用的是他本身的原因,再加上会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思考,导致谁都不肯让步。

2.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会导致沟通障碍

都说沟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想要一段满意又持久的亲密关系,沟通更是必不可少。当然了,大家可别以为沟通就只是简单地说说话聊聊天,你说的对方都能听进去,而对方说的你也都能理解。

实际上,一次顺畅的沟通需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你要把心里的意图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叫做“编码”。接着,对方要能接收这些信息,并且从中还原出你的意图,这个过程叫做“解码”。然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不总是顺顺利利,亲密关系中的沟通问题也由此产生。

比如,一个害羞的男生一直爱慕同班的一位女同学,有天终于找到机会跟她单独相处,他想先试探一下,再决定要不要表白,于是他假装很随便地问对方:“你这周末有安排吗?”这就相当于他完成了编码,但效果不太理想,女生根本没有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意识不到他想跟自己约会,结果就实事求是地说:“我要复习考试。”可在男生看来,自己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女生的回答是在拒绝他。这让他备受打击,从此再也不主动出现在女生面前了。

再比如,两个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聚在了一起,一高兴就聊到了深夜。其中一个人希望能尽快结束回家,于是开始频繁地打哈欠、看手表,还暗示说自家的孩子还小,要自己抱着才能睡着等等。但另一个人却始终没能理解对方的目的,一直拉着他说话,还说孩子要从小培养独立能力,不能老是惯着。你看,这就是他的解码过程出了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让沟通更顺畅呢?自然就要从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了。

首先,我们在传递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时候,应该做到精确表述,不要旁敲侧击地试探,更不要把问题扩大化。这样,对方才会明白你在意的是什么,才好对症下药,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们应该用表情、动作等等非语言信号来配合语言表达,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图。最后,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倾听,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要自以为是,最好等对方把话说完、说清楚以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实现更有效的沟通,让我们更好地维护亲密关系。

3.面对亲密关系的结束,千万别隔离自己

托尔斯泰曾经写过:“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同。”其实亲密关系也是一样,我们可能因为激情慢慢消退而感到厌倦,还可能是太多的误解和冲突让我们精神紧张。一旦一段关系带给我们的收益越来越低,就注定会走向终结——曾经的知心好友一拍两散,曾经的亲密爱人形同陌路。

就拿亲密关系解体的典型例子——离婚来说吧。最近几年,离婚率比几十年前提高了不少,据统计,2017年中国的离婚率已经飙升到39%。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婚姻的期望收益提高了。

在过去,只要有个人能一起好好过日子,相互扶持和照顾,哪怕平平淡淡的,都已经是一段不错的婚姻了。而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感受,希望婚姻能充满浪漫和激情,双方能平等又互相尊重,另一半不只是天天在身边就行,还要成为自己的精神伴侣,等等。

但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随着期望值的提高,我们对婚姻的满足感也就下降了。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婚姻都只不过是在假装幸福而已。当然了,离婚率上升的背后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职场女性对家庭投入的时间减少,可能导致矛盾增加,再比如,发达的交通和互联网也让人们寻找新伴侣变得更加容易。

不管具体是什么原因,如果婚姻带来的只有痛苦,那么离婚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结束一段婚姻并没有那么简单,不幸的情侣往往会因为各种障碍仍然选择继续痛苦地在一起。比如离婚的手续太复杂,或者分手费、抚养费太高,再比如舍不得另一半,又或者担心孩子会受苦等等。确实,研究者发现,人们在离婚时总是会犹豫上几年。但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我们应该当断则断,大胆地追求更好的新生活。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们在离婚之后除了如释重负,难免也会留下心灵创伤,觉得情绪低落,或者对爱情和婚姻失去希望。

这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是跟另一半绑定在一起的,两个人像是一个整体。而在亲密关系结束之后,这种自我定义就不得不发生改变,我们仿佛失去了一部分自我,不良情绪也就由此产生。

大家别担心,痛苦只是暂时的,想要修复这种创伤,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其他的亲密关系中寻求支持。一般来说,在离婚以后,人们的社交圈子会缩小一半,因为有的朋友可能跟你的前任关系更好,而你也没有心思去结交太多新朋友。

但总有一些多年的老友,能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你支持。又或者,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也能让人更好地走出阴影,就像电影《失恋三十三天》里演的,没有了陆然,你也许会遇到王小贱。研究者也发现,离过婚的人如果能开始第二段婚姻,并且稳定六年以上的话,他们甚至会比从没离过婚的夫妻感觉更加幸福。

所以说,当一段亲密关系结束之后,我们千万别把自己隔离起来,独自承受痛苦,而是要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或者新的亲密关系,制造新的幸福。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