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4,第一次希望神剧打码

 司马相伟 2019-07-29

散发消毒水气息的白手套,握持寒光逼人的柳叶刀:

先进精密的医学机械,缓缓描摹人体的轮廓:seo外链推广上海seo推广链接

丝线经过骨骼和肌肉,粘附在关节上,编织成达·芬奇的不朽名作《维特鲁威人》,昭示人体最理想的标准比例:

既有几分深邃的神秘感,又带着些许冷峻与锋利。

你以为是《西部世界》新一季又开播了?

图样。

这段直逼美剧质感的片头动画,来自一部国产纪录片——

《手术两百年》

别看正片只有短短八集,却要摄制组跨越全球十二个国家、采访国际五十多位医学大佬、逛遍世界七十余所医院和博物馆,耗费长达三年之久,才总算顺利完成。

精耕细作,又意味深刻。

难怪能得到9.4的神作分数:

在B站,全国各地的医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在弹幕展开热火朝天的学术讨论:

不过,千万别看到“学术”二字,就火速打退堂鼓,觉得这是专门拍给医生看的片子。

因为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活在当下的凡夫俗子,也许一辈子没机会碰手术刀,但总是要经历那些大大小小的手术的。

一生当中,平均每个人会躺上手术台七次左右。

也许只是像割阑尾、拔牙这种小毛病;也或者会是内脏移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这类攸关生死的大难题。

每一次,当你换上无菌服,被医生推进手术室,看着麻醉药剂缓缓流入体内时……

你凭什么相信自己还能醒来?凭什么相信医生真的可以排除病灶?又凭什么相信现代医学的安全性呢?

很多情况下,其实根本不是我们「选择」信或不信,而是命垂一线,危在旦夕,病人唯一能托付性命的对象,只剩眼前的医生了。

今天是如此,千百年前同样亦如此。

在医学出现以前,如果有人生病了,他们会求巫师萨满念经祈祷,指望用神明的力量祛除病痛邪祟。

因为当时的人对自身构造一无所知,不会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除了求告神,他们再找不到其他缓解痛苦的方式了。

治病救人的工作交给神,人类可以不必思考,日子会过得很快乐。

可是神住的地方太遥远了,性情更是捉摸不透,你不知道哪次祈祷会奏效。

故此,人慢慢尝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眼下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先弄清楚「自己」里头是什么。

这是一段漫长而晦涩的探索,足足持续一千多年。

直到14世纪,因为人类解剖学的诞生,亘古暗夜微光乍现,并真正触响了现代医学的大门。

只不过,最早开始搞解剖学的那批人,手头可操作的“样本”数量,实在太少了。

为此,他们甚至会聘请专人趁夜色潜入墓园,盗取墓中下葬不久的新鲜死尸,供自己继续进行研究……

尽管初期伴随着大量恶性事件,好在解剖学到底回归于正途,逐渐成为一门严谨而具有仪式感的学科。

自此,我们才慢慢掌握身体的构造形态、肌肉层的工作原理、生命机能的运作方式……并且终于理解「自我」的本质。

可仅仅走到这一步,依旧是远远不够。

中世纪的欧洲,「手术」开始初现雏形,只不过持刀救人的却并非医生,而是理发师。

谁能想得到呢?

中世纪主持医疗事务的多为神职人员,可教廷偏偏规定神职人员不可见血,还觉得做手术“有失身份”。

相比之下,理发师身份低微,工作中熟练使用剃刀,又随身携带绷带、止血带等物品,实在是拔牙截肢、送你归西的不二人选!

用今天的眼光看,让理发师做手术,完全是在把人命当成儿戏。

可你又是否晓得:即便当时由一位真正的外科医生主刀,患者术后的存活率,也未必能高出多少。

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手术形式太过粗放。

无麻醉、无止血、无消毒。

手术死亡率甚至达50%左右,是生是死五五开。

最后病人能不能活下来,不取决于医生的医术,取决于自己的运气。

不做手术的话,你会因为疾病而去世;

如果做手术了,你更可能死于剧痛引起的休克、死于失血过多、死于细菌感染……

从概率来讲,放弃治疗最能报平安~

为了解决这三项基础问题,当时医生们可谓绞尽脑汁,殚思极虑——

比如用烧红的烙铁按压伤口, 用高温把血管烧凝结,从而实现止血目的:

???

哈喽?请问这是什么新式的拷问手法吗?

至于麻醉,手段就更多了:

一个办法,可以用棍子敲晕病人,或是拿酒灌醉病人,趁其意识模糊果断开膛破肚:

弊端是力度和酒量难以把握,病人经常会在手术过程中尖叫着醒来。

另一个办法,是提升医生的下刀速度,正所谓“只要我切得够快,疼痛就追不上我”。

像当时伦敦刀法最快的医生,完成一次截肢手术只要28秒,已臻化境!

由于出刀实在太快,某次截肢手术一不留神,把身边助手两根手指一并切断,令助手当场失血而亡!

又由于出刀实在实在太快,他不止切了助手,还把病人身上另一个不该切的部位给切断,令病人感染而死!

㕛由于当时场面过于血腥,让人极度不适,导致附近一位观看手术的观众心脏病突发,不久也一并倒地猝死!

后世的人谈论起,都称那是一场“奇迹的手术”。

因为纵观世界范围各个国家,往前数六百年、往后数六百年,你再也找不出第二起手术案例,能达成300%死亡率!

这便是中世纪的手术台,宛如一片刀光剑影的饮血江湖。

好在与上面两者相比,消毒问题走得弯路最少,方式最简单,并且延续至今——

即保持手术室室内、地板卫生的同时, 术前必须洗手:

可以说,手术的基石,是在前人的错误中堆积起来的。

因为看见烙铁止血会加重患者痛处,人们才会思考更温和的止血方式,才能发明出鸟喙形状的止血钳:

因为意识到“速度与激情”各有各的弊端,无法确保病患在手术过程中完全安静,人们才会寻找相对安全、有效的麻醉药剂,才能研究出乙醚雾化器装置:

回望手术发展的两百年,技术手段是一天天不断在革新,可行医之人,两百年前与今天相比,其实并无太大变化。

彼时的医生,因为受制于落后的科学水准,绕过许多弯路,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患者的死亡。

即便如此,他们的本意始终是救人,为此不惜竭尽所能、穷尽一切手段。

乙醚作为麻醉剂应用于临床前,它的发明者也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过试验,为的是确保这种麻醉手段对人体无害:

这份对他人生命负责的觉悟,与科技发达程度无关,与国界、时代亦无关;是出于医疗职业的特殊性质,是因为“医学实际是人类善良感情的一种表达”。

正是凭这份「善良感情」,人类社会才能建立起延续千百年的信任体系,让每个被推进手术室的病人,都相信医生会尽力医治自己。

手术发展的进程,其实是人类认识自己的进程。

最开始是蒙昧,把命运交给神明,不问不求不寻;后来学习启蒙,一遍遍描摹肢体与骨骼,思考我是怎样一种存在;等真正理解后,我们会试图破碎生命里的沉疴,即使倍感痛楚,为的是用自己的方式活着;而且要活出一种高质量、自尊感,还有体面。

一百年前,人类平均寿命只有31岁;到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延长到71.6。

因为医疗科学的进步,人类生命被延长一倍之多。

是否应该庆幸,别让剩下的时光虚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