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庵、薛冰、周翼南、倪墨炎——稼句四人谈

 星河岁月 2019-07-30

王稼句

经历半生文字下酒,王稼句换了一张书桌。——姚峥华


止 庵

现在关于读书的书很多,多到未免有些滥了。通病在于简单,肤浅,仅限于略作介绍,稍发感想。王稼句近著《看书琐记》却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十万字,才只二十篇;这不是报刊上的补白之作,而是专门写的文章。实际上是一本各篇均由读书引起,却都不限于某一本书,而且不仅仅限于读书的文化考察或文化研究之作。作者下的是融会贯通的功夫。此种写法并非作者首创,倒是继承了一个悠久的传统,刘献廷《广阳杂记》、俞理初《癸巳类稿》、《癸巳存稿》等为其代表,近世则周氏兄弟多所采用,《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关于活埋》、《赋得猫》诸篇均属此类。值得高兴的是,它重又复活于王稼句的笔下了。                                  

薛 冰

书友之中,稼句先生是我相交最久也相知最深的一位。二十多年间,谈书,论学,品茗,会友,见识之辩时有,而意气之争绝无。近十年间,他致力于江南地域文化和书文化的研究,每有筹划,总邀我同行,使我也不得不勤奋起来。稼句先生是典型的江南才子,或者叫风流才子。为人洒脱,处世散淡,似乎没有什么是值得他计较的。我每次去苏州淘书,他都会作陪,但在选书时,他一定让着我。只在学问上,他从来不含糊。他的文风,看似清雅,实则没有学识和骨力,是撑不起来的。他的字也写得颇见性情,得书卷之真味,决非书坛字匠可比。他的酒量极好,酒品也佳,只是怕过量。我常开玩笑,说读书人去苏州,倘若没喝稼句的酒,没饮稼句的茶,没进稼句的书房,等于没去。

周翼南

或曰:人做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话是对的。不过,老子有“难易相成”之说,难亦可化为易。做好事对于稼句兄则为易事,他已做了半辈子好事了:写好书,编好书,出好书。把写的书、编的书、出的书一一列出,恐怕有数十种吧。而且有些事是他人不愿为的,他曾寄赠一套他编纂、点校的《苏州文献丛钞初编》给我,厚厚两册,百余万字。这种事我是做不来的,稼句默默地做了。人们常谈“人文精神”,空而泛。稼句身上就体现出一种可亲可敬的中国读书人的人文精神:不张扬,不炫世,不媚俗,不趋时。难得。还说什么呢?仍是电话中的一句老话:保重身体,勿太劳累。

倪墨炎

书话是一种并不凝固的文体,因而书话也就无广义狭义之分。凡关于书的文字,爱写书话者欣然而写,爱读书话者欣然而读,那就一定是书话。王稼句的《看书琐记》是书话,王稼句的《晚清民风百俗》中的各篇“新说”也是书话。稼句扩充了书话的题材:碑帖砖刻,美食杂记,佛庙泥塑谈,文武升官图,都可以入话。稼句也发展了形式:由书籍而谈种种人物事物,因人物事物而谈种种书籍,没有程式,侃谈若流,长而不冗,短而不浅,真书话也。读某些公的书话,令人心头暗然:难道书话这一行真跌入了低谷?读稼句的书话,使人心头一亮,书话可真“疑无路”时“又一村”呢!

(来源:《文学界·原创版》 2007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