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郑板桥为何画竹40年?

 摄影姥 2019-07-30

回答郑板桥为何爱画竹之前,介绍一下郑板桥其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辞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对于画竹他自己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郑板桥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

“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郑板桥将眼中看到的自然界竹,经过主观处理之后,形成胸中之竹,落笔到纸上成为手中之竹。

将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竹的花语: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在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郑板桥透过画竹来表达如竹般如竹般清雅淡泊的品格。

不愿入仕为官,宁愿画竹影身与俗世红尘中。

郑板桥画竹意在借物言志。

他一生也有很多竹的故事,可以在他咏竹诗中去品读和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