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细菌性果腐病是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其病原菌可侵染多种葫芦科作物,如西瓜、甜瓜、南瓜、黄瓜等。由于该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速度快、暴发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会给当地的西甜瓜等瓜果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目前,细菌性果腐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瓜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控制该病大规模发生,需要种植户掌握相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细菌性果腐病的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子是病害进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在田间通过风雨、灌溉、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多雨、高湿、大水灌溉易发病,当气温达到24℃~28℃时,病菌只需1小时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潜伏期3~7天。 细菌性果腐病发病部位较多,可危害幼苗、叶片、果实等。子苗发病,先在子叶下半部背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迅速扩大蔓延致大半个叶片腐烂;嫁接后发病,先在接穗的茎上或子叶上出现针尖大小水渍状斑点,然后迅速扩大,至整个接穗茎腐烂,严重时砧木茎也可发病;真叶上发病,主要表现为沿叶脉发生不规则斑点,并带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伴有白色菌脓;果上发病,初期在果实表面出现许多水渍状暗绿色水斑点,以后逐渐发展扩大为边缘不规则深绿色水渍状大斑,严重时果实龟裂、腐烂。细菌性果腐病在瓜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病轻的可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40%~80%,甚至绝产。 细菌性果腐病分布较广,各地均可发生。结合西瓜嫁接专业合作社的防治经验,农技专家建议农户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采购可靠种源,做好播前预处理。 到资质齐全的种子公司选购种子,谨慎购买有果腐病发生史产地的种子。播种前,用药剂浸种处理,包括用1%盐酸漂洗种子15分钟,或15%过氧乙酸200倍液处理30分钟,或30%双氧水100倍液浸种30分钟,可有效降低种子带菌率。 清洁环境,严防病菌寄生。 选择无细菌性果腐病发生的地区作为制种基地,并严格做好隔离措施。播种前,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整枝,平整地势,合理灌溉。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病株及疑似病株并销毁深埋。尽量选择植株上露水已干及天气干燥时进行田间农事操作。做好农事操作人员和工具的消毒工作,操作时减少伤口。此外,还可适当实行轮作。 正确选用药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药剂以抗生素类和铜制剂为主。生物农药中生菌素可有效抑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3天喷施一次,连续喷2~3次;或用有效浓度为200mg·L-1新植霉素,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在预防和早期治疗方面也具有较好效果。 用农药防治时,叶片发病初期可喷施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但开花期不能使用,否则影响坐果率,同时药剂浓度过高容易造成药害。作为预防,可以每周喷一次,使用浓度为正常用量的一半或正常用量。此外还可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异氰尿酸钠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整株喷雾防治效果也较明显。田间施药时铜制剂与其他药剂尽量轮换使用,既可提高药剂使用效果,又可降低抗药性。 培育健壮瓜苗,强化抗病能力。 苯并噻二唑(BTH)作为植物生长诱抗剂,可以提高植物自身的免疫和抗病能力。出苗后一周开始直至生长结束,每隔7天喷施1次50%BTH水分散粒剂,每公顷用药量为有效成分17~35克,可以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灌溉水中添加苯并噻二唑(80μg·mL-1)和电力铜离子(1.0~1.5μg·mL-1)或者过氧乙酸(1.0μg·mL-1),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此外,臭氧活性剂也被广泛用于细菌性果斑病的综合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