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公元1900年藏经洞发现之后,敦煌就一直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人们很难找到还有第二个地方能像他这般凝聚着连绵的历史和不断中断的文明,像她这般让全世界的学者痴心不改并以身相许。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紧紧相随。 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最著名的应该是张大千,1941年5月,张大千率夫人儿子弟子等众人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面壁两年七个月, 当1943年11月张大千一行返回成都时,友人注意到,张大千走时须发如漆,归来已耳鬓染霜。 为其以后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敦煌壁画对于中国画坛也有了深远的影响,张大千使得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但是对敦煌壁画做出更大贡献的却不是他,因为这个人被称为“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中国画家。是我国第一代敦煌学家,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曾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称敦煌研究院)所长。 是最早组织大家修复敦煌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世人介绍敦煌艺术,培养了一大批敦煌艺术专家和研究学者,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高度赞扬,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书鸿,满族,1904年生于杭州,他其实是在1927年赴法国学习的油画,但在1935年,他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敦煌卷子画,深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十分惊异,令人不敢相信”。
为了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他一直挂念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向往着早日实现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于右任的建议下,终于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到了1944年的秋天,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为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担负起了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但是事情却不那么顺利,不到一年时间,因政局不稳,财力紧张,教育部宣布解散,常书鸿并没有放弃,带着一双儿女四处奔走呼吁,虽然有了一些效果,但是但莫高窟历经千年,早已残破不堪,为此常书鸿曾多次向政府提请拨款修复。 这个愿望,直到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在国家的支持下,莫高窟全面的抢救性修复保护工作正式展开,1956年和1963年先后两次对莫高窟南区进行了加固,敦煌的保护工作,由留守式的看护性保护,进入了抢救性加固保护的阶段。 常书鸿,在对敦煌的守护过程中,可谓历经艰难困苦,从上世纪40年代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妻离子散、命运浮沉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却一直坚持着对敦煌的守护,虽然1982年,守护敦煌40年的常书鸿依依作别,迁居北京。
这就是敦煌的守护神。 而且虽然常书鸿已然无法亲自守护敦煌,但他却使得一代代敦煌的守护者延续下去,这其中就有他的女儿常沙娜。常沙娜受父亲影响,自12岁起随父临摹敦煌壁画,承载父亲遗志,一生亦致力于敦煌艺术教育推广。 常沙娜展露出过人的艺术才华,赴美留学归国后,在林徽因的指点下走入工艺美学领域,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了如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等国家重点设计任务。 同时,向自然的生命形态攫取艺术灵感,创作一批花卉作品。常沙娜以纯粹的艺术态度,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文脉中融入当代设计方面具有突出贡献。敦煌与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两代人有着血脉不解的深情, 正如常沙娜所说:“100年对敦煌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对父亲常书鸿在敦煌的50年人生是凝重而珍贵的。作为常书鸿的女儿,早期曾随父亲在敦煌经历了难忘的少年时代,与敦煌结下了深厚的情结,是敦煌的风土培育了我做人应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艺术给予了我学习传统艺术的功底。” 1946年常书鸿为了推广敦煌筹集经费,带着年仅15岁的少女常沙娜在兰州“物产馆大楼”举办父女联展。2019年7月15日上午,“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七十三年往事,一位成为“敦煌守护神”,一位成为“敦煌图案解密人”! 时隔73年之后,父女二人的作品再度相逢,虽早已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但初心未曾改变——传播敦煌。 一甲子人生岁月,我们会经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可试问,有多少人能为了一件看似小众喜好又无利可图的事就这么耗上几十年?六七十年后的人生岁月,你我究竟能有多少故事可以传诉?但相信对敦煌跟敦煌人们来说,经历时间的打磨,将会是一段又一段,说不完的故事!让我们崇敬的静静的看看这七十三年的重逢。 古代画师以想象的翅膀,把我们引入佛国世界,也是众生世界。这些画师没留下任何姓名,但播下想象的种子后,意念成为枝繁叶茂的植被。莫高窟艺术受后世各国追寻、探索跟喜爱,文人墨客在此脉络下汲取灵感,莫高窟的神话故事拥有的乌托邦式色彩、超现实主义的面貌,是代代艺术家们追寻的目标。 最后让我们看看满头银发的常沙娜先生她拿起笔,全然不觉周围的喧闹,在留言板上一字一句的写下——
愿敦煌的守护神永远的守护这敦煌,更愿现在以后的众生,更好的守护敦煌,继承传播敦煌的文化,因为她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国璀璨悠久文化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地上的地下的甚至天上的(神话)还有很多很多! |
|
来自: 阳关残雪 > 《常书鸿父女(子)的敦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