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詞脫胎於近體詩。 《循叟詩話》云:“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絕句,律詩亦間有采者。”近體詩因其內在的音樂性與節奏性同當時流行的樂曲律較為接近,常被當時民間的伶工歌妓披樂傳唱。有的以詩配樂,有的同一曲調,配上不同歌詞,這其中以七言絕句居多。唐開元(玄宗年號),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煥齊名,他們寫的七言絕句多被伶工歌妓傳唱。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到一旗亭喝酒聽唱各人詩歌,看誰的詩被唱得多,並以壁上割線作為記號。這就是“旗亭畫壁”的故事: 王昌齡、高適、王之煥共詣旗亭小飲,有梨園伶工歌詩,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夜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曰:“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昌齡則又引手畫壁曰:“二絕句。”之煥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脫(若)是我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因歡笑而俟之。須臾,次至雙鬢髮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煥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豈妄哉!” 玄宗皇帝愛好音樂,設置音樂機構“教坊“,以制定樂譜並頒佈流行。《清平調》就是制定樂譜之一,後因樂譜失傳,《清平調》用為詞牌。這些新曲調在民間傳唱,常常請詩人配撰歌辭。 相傳開元中,李白供奉翰林,時宮中有紅、紫、白、淺紅四色牡丹花盛開,玄宗於月夜賞花,召楊貴妃侍酒,以金花箋賜李白,命進新辭《清平調》(為清平調填詞)。時白尚在醉中,乃成三章,由李龜年手捧檀板歌之,伴奏有梨園弟子十六人,每遍將換,玄宗自倚玉笛和之。 清平調歌辭規定:單調二十八字,平韵,實質上就是七言絕句。李白醉意熏熏,一揮而就: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紅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七言絕句不僅適合“教坊”樂曲《清平調》,而且也適合民間樂曲《竹枝詞》。《竹枝詞》本巴州、渝州(今四川東部)一帶的民間歌曲,擊鼓吹笛,邊唱邊舞。長慶二年(822)劉禹錫出任虁州剌史,撰寫十一首《竹枝詞》,現選取二首: 山桃紅花滿上頭,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 水流無限是濃愁。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隨着宴樂(燕樂)的興起給當時流行的曲調帶來很大變化。由於燕樂曲名繁多,而且情調豐富,旋律節奏靈活多變,再加五十多種樂器伴奏,更是唱腔圓潤,韵味無窮,於是增加句數及長短不一的句子應運而生。人們根據詞這一句形特點,又把詞稱為“長短句”。同時民間流行曲子詞調(長短句形式)能更好地狀物抒懷,引起文人的青睞。於是他們除“寫詩”之外,拿起筆來“填詞”,這就是詞稱“詩餘”的由來。中唐時,著名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涉足詞壇。到了五代十國的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及馮延巳等人情有獨鐘,對詞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宋代“詞”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唐詩宋詞”名副其實。 詞的黃金時代宋朝,詞的格式一兩千種,這意味與之相配合的樂調也有一兩千種。今天樂調早已失傳,只留下詞調(詞牌)。清·康熙敕令詞臣編纂的《欽定詞譜》收二千三百零六個格式。同代的舒夢蘭(字白香)編了一本《白香詞譜》,書中選錄唐至清初五十九家名作為代表,凡一百首,排次以調為主,先小令,次中調、長調。這本書是我們今天填詞的準則。 由於文人的介入(文人填詞),失去民間歌辭那自然活潑的形式,把詞推上了“格律化”。現以《西江月》、《清平樂》、《訴衷情》詞譜為例加以說明。句中“.”符號是可平可仄的標志,“△”符號是韵腳的標志。
西江月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清平樂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訴衷情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仄平平,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詞的特點是長短句(從一字句至十一字句) 近體詩律詩絕句的句形,七字句、五字句各有四種格式,詞句(七字句、五字句)依樣畫葫蘆。 七字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當年萬里覓封侯) 仄仄平平仄仄平(唱徹陽關淚未干) 仄仄平平平仄仄(四面邊聲連角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六朝舊事隨流水) 五字句 仄仄仄平平(塵暗舊貂裘) 平平仄仄平(天寒雨意濃) 平平平仄仄(風前飄柳絮) 仄仄平平仄(寂寞行無路) 三字句 大多截取近體詩平仄句式最後三字。格式也是四種: 仄平平(淚空流) 平平仄(憑闌處) 二字句 古代音韵一拍最多兩個實音,即兩個字,如平平、仄仄(主要看第二字)。二字句是音律節奏的一個單位,不外四種: 平平(如何)、仄仄(寂寞)、平仄(微冷)、仄平(幾家),實際上是五言律絕句子的前面二字。 四字句 保存截取七言律絕句子前面四字,格式也有兩種: 平平仄仄(春歸何處)仄仄平平(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六字句 由三個節拍組成,平仄聲相同,格式有兩種:
仄仄平平仄仄(明月別枝驚鵲
平平仄仄平平(清風半夜鳴蟬 另外還有一種上三字句與下三字句組成: 平仄仄——平平仄(但目送——芳塵去) 平平仄——平平仄(無人會——登臨意) 八字句 最常見上三字句與下五字句組成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另外還有上一字句下七字句、上二字句下六字句、上四字句下四字句組成。 九字句 則由上四字句下五字句、上六字句下三字句、上五字句下四字句的組成。 十字句 則由上三字句下七字句組成。 十一字句 由上四字句下七字句、上六字句下五字句組成。 一字句 至於一字句很少見(只有《十六字令》第一字和《釵頭鳳》最後三字出現各單獨成句)。詞以律句為主,所以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遊等填起詞來得心應手,出現許多好作品。有人說:“詞脫胎於近體詩。”此言不虛也! 詞固然脫胎於近體詩,但在韵律方面也有不同之處。首先平仄聲互押,如《西江月》上片(上闕)平仄聲的互押(“片”仄聲韵),下片(下闕)平仄聲韵也互押(“見”仄聲韵)。《清平樂》上片(上闕)押仄聲韵,下片(下闕)押平聲韵。其次填詞押韵時常通韵,後來便有人把詩韵某些韵合并,編纂成一部《詞林正韵》供填詞之用。《詞林正韵》把平水韵106韵目歸并為十九韵部(內含平、上、去聲韵十四部、入聲韵五部)。應該說詞的押韵比詩寬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