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战士,安西军永不投降

 思明居士 2019-07-30

大家都知道,唐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特别伟大的唐朝,当时可谓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整个中国进入到全新的局面,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实力强盛。然而历代君主都有这样的一个毛病,晚年之后总会犯糊涂,开始贪图享乐起来,唐玄宗也不例外,晚年他不理政事,大权旁落,整日与杨贵妃缠绵于后宫之中,唐朝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节度使突然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揭开了唐朝从极盛走上衰退的序幕。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假使唐玄宗晚年也能够继续保持前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那么作为北方节度使的安禄山也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一切留待后人评说。

当时唐朝可以说已经陷入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由于长时间的和平生活,使得唐军战斗力下滑十分严重,根本无法同北方安禄山的叛军抗衡,为此李亨调集常年戍守甘肃和西域的野战军团进入内陆,抵抗叛军。大家都知道,当时吐蕃对唐朝可以说是虎视眈眈的,一向都是唐朝的宿敌,在看到唐朝调走了甘肃野战军团后,便趁虚而入,调集倾国之力攻击甘肃全线,由于敌众我寡,公元763年,甘肃最终彻底沦陷,而远在西域的大唐将士从此与大唐王朝开始隔绝起来,杳无音讯,但是这些西域将士却从未忘记唐朝,一直在尽力与唐朝取得联系。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平叛,安史之乱慢慢接近尾声,当时唐朝名将郭子仪正在率领大唐军团围剿残余的叛军,而他的侄儿郭昕此时正在遥远的西域安西都护府中担任将领,为了同东方的大唐王朝取得联系,以郭昕为首的西域将士并未放弃希望,接连派出好几批密使东出甘肃河西走廊,但是大部分要么被吐蕃抓获,要么无缘无故失踪,最后仅仅只有一支小队到达了长安,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这支小分队来到长安之后,衣履残破不堪,可想而知他们吃的苦有多大,但是再大的苦,他们也要来到长安。

当时已经是公元768年,也就是说西域将士已经足足同大唐王朝隔绝了5年联系,据《新唐书》记载:

最后的战士,安西军永不投降

大唐与西域隔绝

“肃宗末年为安西四镇留后。吐蕃陷关、陇后,四镇与中原隔绝。建中二年昕遣使来朝,德宗诏书褒奖,拜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当时密使到达长安后,满朝文武才知道远在西域的大唐将士仍然为大唐守卫着西部边境,无不闻讯痛哭,十分感动。然而大家也知道,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的末期,大唐政府必须要彻底剿灭安史之乱,无暇西顾,直到9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72年,大唐也派出了密使前往西域,同郭昕等西域诸将取得了联系。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西域安西都护府本来是有4.4万唐军,但是因为国内爆发安史之乱,被征调走了近2.1万人,也就是说留在西域的不足2.3万人,加上抵御吐蕃进攻所损失的兵马,人数其实不到2万人。

然而,就是这区区的2万将士,在吐蕃和回鹘的两面夹击之下,仍然再坚守了9年,所有将士从未忘记过自己保境安民的重大责任,后来安西节度使战死,郭昕成为安西都护府的主将,主政西域事务。吐蕃趁大唐军队全去围剿安史叛军之时,趁虚再来进攻安西都护府的重镇龟兹,有勇有谋的郭昕深知吐蕃和回鹘有矛盾,最后买通了回鹘,与回鹘军联合打败了前来进犯的吐蕃军,威震西域,短时间吐蕃不敢再轻易进攻西域,但是吐蕃的积蓄力量,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综合国力,当时西域地界的唐军已经成为孤军,没有外援,吐蕃军队却能得到持久的物质、兵源补充,后来在5年之后,也就是公元808年,吐蕃军队举倾国之兵进攻安西都护的门户重镇龟兹,最后大唐将士全部战死,安西都护府灭亡,西域被吐蕃占领。这些不足2万多人的大唐边防军,在整整半个世纪里为大唐守卫边境,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中与吐蕃展开了持久战,打出了华夏军队的军威,最后郭昕在战斗中战死,以身殉国,后世的人因为敬重他的勇猛作战和爱国精神,称他为“铁血郡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