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沉迷手机电脑游戏,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变成了“空心人”

 肯定式教养 2019-07-30

今年我们村里有个亲戚家孩子高考,填报志愿,过来咨询我,孩子现在学什么专业好。

我给他大体说了下现在的行业形式,然后问他孩子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没有什么想法。

他说,问孩子了,但是孩子也说不出个道道来,也不知道报什么好,没有什么特别喜欢或从事的行业,只想找个将来能轻松点的,赚的钱也多的职业就行。

我顿时无语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很早之前,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北大一年级新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在极端的经常想着轻生。

看这个报道好像很危言耸听,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下我们的周围,好像确实是这样。

看看我们的大学生,他们高中之前努力学习,挑灯夜战,起早贪黑,好像他们真的是为了学习而努力。但是当他们考上大学后,要不逃课打游戏,要不就上课睡觉,泡妞,学习彻底成了副业中的副业,难道这就是他们千辛万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睡觉、打游戏?

不止是我们的大学生,再看看我们的中小学生,小小年纪就动不动就跳楼轻生。大家还记得今年4月份上海的跳桥少年吗?只是因为妈妈教训了几句,就想不开,冲动跳桥自杀了。这样的孩子这几年越来越多。因为父母不让玩手机跳楼,因为父母逼着写作业跳楼,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就跳楼。

孩子沉迷手机电脑游戏,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变成了“空心人”

尽管生活比以前大大改善了,个人也更加优越了,但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好像活着好像没有任何意义,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的,只是随波逐流,每天浑浑噩噩,沉迷手机、游戏打发时间,感觉不到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就像一个个没有精气神的空“心人”一样。

所谓的“空心人”是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理想是什么,总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每天都是在打发时间。

孩子沉迷手机电脑游戏,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变成了“空心人”

空心人是怎么造成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变成了“空心人”呢?

1、父母随波逐流

我们很多父母,虽然说天天忙着教育孩子,但更多的是在忙着教育孩子学习。他们逼着孩子学习,却从来没有为什么要这样教育,这样的教育是不是适合孩子。只是随波逐流,看到周围的人都是这么教育,所以我就这么教育。

周围的人都打孩子,所以我也打孩子;周围的人都尊重孩子,我就尊重孩子;周围的人让孩子都上大学,所以我也让孩子上大学。

父母就从来没思考过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别或特长,更适合做什么,只是觉得周围的孩子都这样,所以我的孩子也应该这样。而且,即使孩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或想法,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认可,他们会否定孩子的想法,认为孩子就应该跟别的孩子一样,要好好上学,考大学。

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也变得随波逐流了。

因为即使自己有思想,有主见也会被父母打压,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他们是为父母而活的,父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就是我们父母平常夸的“乖孩子”。

当这样的"乖孩子"长大后,我们发现他们迷茫,无欲无求,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也无所谓干什么,他们只会随大流,就好像一个个没有精气神内心的人一样。

2、父母的过度保护

一方面生活条件了,父母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条来照看孩子。如果像以前,父母每天都忙于工作赚钱吃饭,哪来的多余时间来伺候孩子?更不用说良好的物质条件了。

另一方面,现在孩子也少了,每家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所以父母们更加爱护孩子,生怕他们磕着碰着。

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父母们恨不得什么都给孩子包办了,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表面上看来可是幸福。

父母的过度保护固然是爱的表现,但是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感觉什么都太容易得到了,因此变得越来越没有欲望,也越来越没有追求。

3、被动化的学习

父母什么都给孩子包办了,但是有一样父母却包办不了,那就是学习。

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父母们砸锅卖铁买学区房,上各种高价培训班,即使这样导致父母活的又苦又累,他们也愿意。这类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其它的你不用管。”于是,孩子的生活中好像就只有学习,没有其它的色彩。

问题是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并不是发自孩子内心的。父母这种恩情给了孩子太大压力,好像学不好就对不起父母。于是,在孩子眼里,学习成了为父母而学。

为了还父母的恩情,他们就压抑自己的需求,埋葬自己的真实感情,什么都听父母的。但是时间久了,他们就习惯化了,忘记了自己的欲望,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怎样避免孩子成为“空心人”

变成“空心人”的孩子,生活极度空虚,没有欲望,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每天就是想着法的打发时间,所以他们会沉迷于电脑、手机、游戏。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空心人”呢?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形成自我价值观

要避免孩子变成“空心人”,父母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空心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失去了自我价值,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们学会思考行为做事的意义,而不是埋头苦干,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做。

父母可以生活中可以经常问孩子,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启迪孩子的思维。当孩子真的发现了他们的理想目标时,父母不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观点就打击贬低,而应该是尽量的支持,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通过行为做事来获得自主感、胜任感和被需要是人们努力的原动力。

现在的父母做的太到位了,除了让孩子学习,什么都不需要他们干,这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很无能,是一个多余的人,除了学习,没有任何价值。而学习又是被动的,不是孩子们真想做的事,他们是为了父母而学,所以他们就迷茫了,不知道干什么好。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多安排孩子做事,让孩子体现出的价值感来,让他们觉得他很重要,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家庭困难,孩子知道自己打工可以帮助家里减轻负担的话,他就会去努力工作,而不是无所事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