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服装名。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故谓袴褶。名起于汉末,便于骑乘,为军中之服。魏晋至南北朝,上下通用,皆为军服及行旅之服,北朝尤盛,以作常服和朝服,至施于妇女。唐末渐废,宋代仅仪卫中尚服之。《三国志·吴·吕范传·注·江表传》:“范出,便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 袴褶的质料,有用布缣绣彩,也有用锦缎织成,还有用野兽毛皮制作的。另有“缚裤”之制。《隋书》、《宋书》等史籍记载,凡穿袴褶者,多以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袴管膝盖处系扎,以便行动。袴褶的束腰,一般多用皮带,贵者镂金银。参阅《晋书·舆服志》、王国维《观堂集林·胡服考》。 最初汉服,虽用“褶袴”二字,但皆单用,不联合称之,联合多称“襦袴”,不称“褶袴”。唯胡服,常联合用之,且多倒言“袴褶”,《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五即以“襦、袴、袴褶”立节,其中引文十四条,“袴褶”联称者十二见。(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唐代官员的袴褶服 (李怡) 唐代,由于朝服礼节繁琐、穿着不便,虽然将其列入令文,但实际操作中屡有偏差:唐前期一度被袴褶服所取代,而有唐一代,尤其是唐中后期实质上由常服履行其职能。 袴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是便于骑马征战,引入中原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民通用,从隋代开始将其提升为官宦专用。“袴褶,近代服以从戎。今篡严,则文武百官咸服之。车驾亲戎,则缚袴,不舒散也。中官紫褶,腰皮带,以代鞶革。”(《隋书》卷11《礼仪志(七)》)在唐朝代宗之前,袴褶服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官员朝服的实际替代品,其具体形制为短身广袖上衣,时或外加裲裆,下裤宽大,腰系大带,足著翘头履,依据官员职守的差异配戴不同冠式。 一、首服 唐代官员体系庞大,按照职责权限可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二者在服饰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服的不同上,即著袴褶服时文官常戴平巾帻,武官服武弁。帻,本是劳动人民用来扎裹头发不使散乱所用的巾帕,两端有带子可以从头上系于颔下。西汉时戴帻并不把头顶全包住,因为帻也常是空顶的,东汉元帝额上有壮发,故戴帻以掩护,群臣效仿,帻的质料和做工讲究起来。至公元九年王莽篡汉,因其秃发,故把软帻衬裱使之硬挺,把顶部升高作为“介”字形的“帽屋”,在此基础之上,西晋末年又出现了一种前面呈半圆形平顶,后面升起呈斜坡行尖突,戴时不能覆盖整个头顶,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即为“平巾帻”,一直沿用到唐代。 弁,外形犹如两手相扣合,是一种下丰上锐的椭圆形皮质帽子。《仪礼·士冠礼》郑玄注:“皮弁者,以白鹿皮为冠,象上古也。”汉代产生了武职配戴的皮弁,并在不断发展中有所分化。《晋书·舆服志》:“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因此,唐代武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沿着笼冠之制发展下来的,另一种是由鶡冠沿变出来,即正面饰鶡鸟形的弁式,后者与武官袴褶服配合使用。《续汉志》:“鶡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武灵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唐代武弁上所饰之鶡鸟并非似雉或似鸡的大型鸟类,而是一种小雀,同时弁的造型相当高大,其后还有包叶,包叶上画出鸟翼,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二、身服 袴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由褶衣和下袴两部分组成。“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急就篇》卷2)隋唐时期褶的衽已由左衽改为右衽,对此吕思勉先生解释到:“(袴褶)盖胡人之服?疑褶之名实袭诸胡,中国易其左衽为右衽,又改其制若中国之袍,而特袭其短身?胡人之褶盖小袖,中国则易为广袖也?必广袖者,古以侈袂为贵,且中国不如胡中之寒,无取乎小袖也。”(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21章,1149页)领式有竖领、方领等,而且领口、袖边常加花纹或异色以增强美感。作为朝服的袴褶,其内著中单,即穿在礼服之内袖口窄小的白色衬衣;其外有时著裲裆,裲裆是一种类似背心的服式,由前后两片组成,肩部用皮革或较讲究的织物联缀。《新唐书·车服志》:“裲裆之制:一当胸,一当背,短袖覆膊。” 裲裆与袴褶合穿时,用腰带系扎。“袴”通“绔”,是裤子形成过程中的称法,其义为胫衣、套裤。唐时文、武官员多著大口袴,如不缚袴,是为“缓服”;如缚袴,便称“急装”,后者是用截成三尺一段的锦锻丝带在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扎,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大口裤的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形式。 从隋代开始以颜色作为标志区分袴褶,“(大业元年)始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后师旅务殷,车驾多行幸,百官行从,虽服袴褶,而军间不便。六年,复诏从驾涉远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贵贱异等,杂用五色。” (《旧唐书》卷45《舆服志》)唐代沿用此制,规定“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绫及罗为之,六品以下,小绫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新唐书》卷24《车服志》)然而袴褶服在唐代经历了曲折发展并最终消亡的过程:武德年间对袴褶的规定主要限于武官,至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下令百官朔望日上朝都要服袴褶,武后时期更是推波助澜,“(文明元年七月甲寅诏)京文官五口以上,六品以下,七品清官,每日入朝,常服袴褶。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旧唐书》卷45《舆服志》)后经过中宗时期的一段停滞,至玄宗时期又恢复,“(开元)十九年六月敕,应诸服袴褶者,五品以上,通用绸绫及罗,六品以下小绫。”(《唐会要》卷31“章服品第”条)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御史大夫李适之建议冬至、元日大礼时六品以下通服袴褶。天宝年间,御使中丞吉温又建议,“京官朔、望朝参,衣朱袴褶。”(《新唐书》卷24《车服志》)从这一发展过程看,袴褶服似有最终代替朝服的趋势,但是它既非传统冠服,又不如常服方便,所以不能逃脱逐渐消亡的命运。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前后,归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袴褶非古,上疏云:“按三代典礼,两汉史籍,并无袴褶之制,亦未详所起之由,隋代以来始有服者。事不师古,伏请停罢。”(《旧唐书》卷149《归崇敬传》)至此,袴褶作为唐代官员朝服的使命告以段落。然而由于它固有的优点,袴褶服被唐代下层武人加以改造后作为日常服装使用,即袖子变的窄小 三、佩饰和足服 唐之前世与袴褶服配合使用的是皮革质腰带即革带,唐代为提升袴褶服的地位,将革带改为大礼服专用的大带,其色为白,无装饰,以纽系于身。纽,即带的结扣,《礼记·玉藻》:“士锦带,弟子缟带,并纽约用组。”《疏》:“纽谓带之交结之处,以属其纽,约者谓以物穿纽约结其带。” 袴褶服的足服为履,履是单底之鞋的统称。《说文》:“履,足所依也。从舟,象履形。”唐代履的质地有皮、丝、麻、葛等,官员著袴褶服的场合使用的是皮质之履,即靴。《旧唐书·舆服志》:“中官紫褶,外官绛褶,舄用皮。服冠衣朱者,紫衣用赤舄,乌衣用乌舄。唯褶服以靴。”这时期的皮履一般多采用黑色,制作前先将皮料染黑,使之变成“乌皮”,然后根据履的造型,将皮料剪裁为大小不等的皮块,一只皮履通常用六方皮块缝合而成,寓东、西、南、北及天、地四方六合之意,而且为了增加礼服的庄重感,还将履头高高翘起,故称“翘头乌皮履”。 四、余论 袴褶服在唐代曾经辉煌又最终消亡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服饰特别是礼服实用性和等级性相结合的特点。起自胡族的袴褶服以其便利、舒适的优点受到中原人民的喜爱,隋唐阶段更是提升为官员专用,然源自中土的朝服却因使用繁琐而名存实亡,在唐代实际操作中被袴褶服所取代,这正是体现了服装实用性的一面。但是服装在中国古代不仅具有御寒、遮体等基本功能,更体现着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的物化形态,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官员服饰上。官员既是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又是皇帝维持政权的工具,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其服饰的特殊性,即是封建礼仪、伦理的集中体现,其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礼制所规范,赋以天道伦理和身份地位的诸多涵义,成为封建政治的图解和符号。因此,政治上的需要使袴褶服在强大的专制礼仪面前,不得不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再一次回归到其最初实用性的一方。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孔德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黄正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被国人忽视的隋唐服饰—袴褶服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礼宾图》 图上左面三位为唐朝 鸿胪寺 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请注意他们下身内部打扮,一直拖到地面的就是袴 。章怀太子李贤生活在公园7世纪后半叶,而唐朝中前期袴褶服曾作为正式朝服中的一部分,并有严格的等级制约。 《新丝绸之路》对右面三位外国使者作介绍,最右的是东北某少数民族使者,从右数第二个是高丽使者,第三个是东罗马使臣。这副图的所有国外来使都是按照本国相对于大唐的方位而站立在鸿胪寺官员周围的,来自东方的就站在右面,可是东罗马在西方,可是这位使者却站在右面,专家解释说,可能因为他是从海路而来的,所以和高丽使者站在了一起。 ![]() 这是唐人梁令瓒临摹东晋张僧繇的作品 唐代原件被日本人偷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古绢本 这副图表现了浓厚的东晋风情,请看他的下身穿着,一件典型的 袴 ,而且 袴 边缘 的褶子非常清晰,袴 的“褶子” 和 袴褶服中的“褶”不是一回事情,后者指的是和袴配套的 衣服,可以简单理解为上身所穿的衣服。 如果不说这是中国的古画,是我们祖先的真实形象!!! ![]() 瀚怀: 这种款式的正确发音应该是袴(kù四声)褶(xí二声),褶是多音字,这条裤子上的褶子是(zhě),而连起来念的话就是(kùxí)。日文的袴褶发音为( kosyuu),是汉字的音读,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袴褶服应该与日式的袴褶是有传承关系的。 这位不知道是大哥还是大姐刚采了灵芝回来,好像很开心的样子,也许是穿着拖地的袴,上山采药不方便,把袴管提得高高的。 ![]() 余在兮在藻: 好吧,其实他是神农……这是神农尝百草的图 不好意思,我对古画要表达的内容不清楚,好像是僧人仰望山上飞翔的妖魔,大概要除妖吧……不说这个了 。我们把右下角的僧人放大,大家请注意他下面穿的东西,还有脚上穿的是什么,古画就是好,让我们如此近距离观察古人的生活状况 ![]() ![]() 依然是和僧人有关系的古画,放大前两个僧人下身穿着,第一个穿的太飘逸了,看第二个人,他的袴使用些。那双“拖鞋”,看厚度不像是木头的,可以不像是草的,不会是布做的吧。 ![]() ![]() ![]() 又是午睡,这种高腰的袴在两晋 南北朝时期挺流行的,这可不是裙子哦,“衣裳制”的汉服,就是上衣下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存在了。另外他头附近的乐器叫什么名字? ---------- (转载者按:衣裳制的常服在后世还是有所保留。不过这几副画看上去确实像袴,或者裙下套袴。) ![]() 还是休息时候的写实作品,依然是一件高腰的 袴,可能那个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这种闲逸淡雅的生活吧,采菊花东篱下的感觉。头附近又出现了一样的琴。 ![]() ![]() 《洛神赋图》顾恺之 东晋 原本已经失传,此为宋人的摹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为曹直所作,以幻觉形式,描写人神相恋,最终因为人神殊道,含情痛别。这篇赋极力描写洛神(女神)之美,生动之极,格调凄婉哀怨。顾恺之读到了这片奇文,深为感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呵呵,艺术都是相通的哦。 具文字资料介绍,此画的晋时期服饰风格浓郁,宽袍大袴。 ![]() 从人物的璞头分析,这应该是唐代的,画面里我们最近的一个人,他的下身穿着不太一样,他的整体装扮风格和剩下的酒客也有区别,我们放大他的衣服。 ![]() 因为是侧面坐着的,看不清楚是不是穿袴,但好像是一个喇叭口装的服饰,和旁边那个人明显不一样。看大家怎么理解的了。 ![]() ![]() · 是一位罗汉吧,要是说错话了不要笑话啊,^_^,请指正,因为他穿的“拖鞋”和古画上和尚的一样,装扮也像,就是头后面好像有光晕哦。言规正传,不管是谁了,他穿的是 被“缚袴”的样式,放大看: ![]() “拖鞋”很精致,但还不敢叫它木屐。 ![]() 袴 和 裤的区别从这张图中可以清晰看出 , 还有细心的兄弟姐妹可以发现这张话和上面有一张是连在一起的。 ![]() 是的,在唐朝中前期,袴褶曾作为正是的朝服,后来到了晚唐时期让位给武人传着,经过他们改良的袴更适合剧烈运动时候使用,但是袴褶退出朝服的行列并不是因为她的胡风严重,而是因为朝服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痕迹明显,但是实用性更强烈的袴褶服渐渐满足不了这个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在南北朝文人雅士,唐代武人,宋代的妇女之中依然风行袴褶的原因。 以下文字引自:《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 “ 黄升墓中出土的裆裤实物,是将裆裤以上部分的裤料裁减去一角,裤裆及裆部以下的裤管则加缝一片裤料,这样自裆部至裤腰呈逐渐缩窄之势,裆部以下却趋于宽肥,形成上窄下阔的形制,无异于“喇叭裤”。而且,裤裆垂大、裤管肥阔,又正形同“裙裤”。看去很是洒脱。” 这幅是元代画家刘贯道的《消夏图》,图中人物(以及14楼同样题材的画作中的人物)一般认为是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因为画中人物左侧都出现了一件状似琵琶的乐器(又称为秦琵琶或直颈琵琶),就是后世所称的“阮”,因为这种直颈琵琶在先秦至秦代时即已出现,汉代因其指法中有弹(称作“批”)、拨(称作“把”)的手法而称其为“批把”,后世转音为“琵琶”,因此种乐器相传晋代时阮咸最善于演奏,故后世遂称其为“阮咸”,简称为“阮”。现代所用的琵琶,起源于后来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与阮不同。 褶这个东西,有些古代字书里面解释为“袭”,而“袭”,许慎《说文》里面解释为“左衽袍”。在居延汉简中,常有记录戍卒领取衣物情况的简牍(即所谓的“衣物簿”),一般官府所配发的服装中,就常有袭与绔、袜(以居延简为例,一般发的是居延当地出产的一种“?袜”,即“狗布袜”)一起配发的例子。 我记得以前有一个贴子,专门讨论过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的驿吏(就是我的头像用的那幅画)着左衽衣的问题,现在看来,可能驿吏所着的就是所谓的“袭”,也就是“褶”。汉代官府给士兵配发袭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其是轻便易行的急装,便于作战的原因,而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的壁画中人物也有不少着这种左衽之衣者,看来也是因为这种衣式在边塞地区的士兵中着装比较普遍而被当地的百姓所接受,从而流行开来。以上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点想法,前些时间与小将简单地讨论过一点点,还是很不成熟的结论。 缚裤这个东东,因为在膝部扎带而束裤,因此行用简便,故而是急装,常用作戎服。我们小时候看过的许多连环画中的武将和士兵,所着的就是缚裤,包括最著名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中全副武装的武将和士兵,着盔甲时都是着缚裤的,缚裤是何时起源的,文献中说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是到魏晋时由于五胡南下而传入中原,要追溯再早一点的话,也不过汉末。再早一些,虽然褶、袴各自有名,但与连称而有特指意义的“袴褶”之装,并不是指同一事物。 关于裁锦缎以缚裤之制,典当出于《宋书·袁淑传》(卷七十,列传第三十):“劭左右引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锦,截三尺为一段,又中破,分斌、淑及左右,使以缚袴。”是将锦带以三尺为限,中破为二,各缚左右裤管于膝处。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