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话:大清银币“圆,两之争”与大清金,银币之间的“本位之争”

 飞虎catzbc 2019-07-31
申报七十七载-头条号 2019/5/3014:00

一,大清银币的“两,圆之争”

光绪末年,由于当时清廷内部爆发了"两,圆之争",有人主张银币用"两"纪重,有人主张用"圆"纪重,一直没有结果。湖广总督张之洞拟推行"两、钱"制银币,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银元局曾试制库平壹两银币。当时奉天、湖北和广东等省分别铸造了极其少量的此类银币,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在市面流通,唯有湖北铸造的光绪三十年壹两大清银币,在督抚衙门发过一次饷银,因正值清廷发生银元单位币值"两,圆之争",加之不合民间行用习惯,立即受到市面抵制,库存全部销毁重新铸造,存世量很少。

湖北银元局铸造大清银币库平壹两银币,直径4.4厘米,厚0.22厘米,重约32克。此版银币有大字和小字两种类别,文字俊秀,蟠龙图案生动传神,堪称清代龙洋中的典范。

史话:大清银币“圆,两之争”与大清金,银币之间的“本位之争”

天津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ニ年(1906年)试制了一套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共四等;光绪三十三年又试制了一套丁未"中"字大清银币,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

户部所铸造的这几套银元,制作都极精美,有标准币之称,但都未正式发行。其中"中"字壹两银币重37.2克,直径4.1厘米;伍钱银币重18.7克,直径3.5厘米;贰钱银币重7.5克,直径2.5厘米;壹钱银币重3.8克,直径2.2厘米。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大清银币"四字,四个字中间的空心元圈内镌一个"中"字。珠圈外上镌满文"大清银币"四个字,满文两侧分镌"丙午"或"丁未"两个汉字。珠圈外左右两側分镌"户部"两个字。下镌面额两个字(壹两、伍钱、式钱和壹钱)。银币正面的边缘镌精美的水波纹饰,非常别致。银币背面中央珠圈内镌盘龙图,珠圈外上镌"光绪年造"四个汉字,周围环镌英文"TAI- CHING-TI-KUOSILVER COIN"",中文意思为"大清帝国银币",最后一个英文词"COIN后面铸有一圆点。

史话:大清银币“圆,两之争”与大清金,银币之间的“本位之争”

宣统元年(1909年),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币。宣统二年清廷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规定国币以元为单位,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元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面值有圆、五角、二角、一角四种。但因为属于试铸,此版银币存世很少。为整顿币制,宣统三年(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铸大清银币。

当时一圆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分别为长须龙、短须龙、反龙、大尾龙和曲须龙。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辛亥革命爆发,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以一圆银币为例,直径3.9厘米,厚0.21厘米,重26.7克左右,成色90%,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档书、对读,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左右两侧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正中"壹圆"纪值二字,外围是巨龙腾空,自上至左向右环绕一周,龙头居上,龙须下垂,鼻梁突起,两眼炯炯有神,龙纹精细,火球在下,下方边缘是英文" ONE DOLLAR"(壹圆)。此套银币铸工精良,书体端庄,龙纹雄浑,尽显皇家风范。

史话:大清银币“圆,两之争”与大清金,银币之间的“本位之争”

二,铸造四川卢比的时代背景

是在光绪年间铸造的银币当中,有一种特殊的品种,那就是四川卢比,也称为"川铸藏元"、"川卡"。四川卢比是清政府针对英帝国主义者对我国西藏进行经济侵略这一特殊情况批准铸造的,仅行用于康藏地区。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吞并印度,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以印度为基地,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1904年)两次大举武装入侵西藏。由于清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英军直抵拉萨,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与《拉萨条约》。至此,西藏门户洞开,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进行贸易活动。在双方互市中,英方为保持经济上的进一步渗透,将其东印度公司制造的卢比银币,由印缅地区源源不断大量输在藏地,几乎成为西藏地区的通行货币。

印度卢比在西藏地区的广泛流通,严重破坏了藏地财政金融秩序。当时的四川总督锡良为抵制印度卢比在川藏地区的大量流通,以保证铸币权不旁落,在成都机器局造币厂自行试铸了一批仿照印度卢比重三钱二分的银币,在当地行用,为藏民所接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ー月ニ十九日,锡良就此事上奏朝廷,提出正式铸造仿照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的建议,目的是"足以保我利权免致外溢"。清廷对其建议很重视,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谕:"财政处、户部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劻等遵旨议复锡良奏折后,同意在四川银元局仿造印度卢比式样铸造新式银币,要求"必精其制造,足其成色",而且匹令"自不得任便行使内陆。

史话:大清银币“圆,两之争”与大清金,银币之间的“本位之争”

各省情形不同,亦不得援案铸造,致紊币制随后,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很快着手此项工作,在成都造币厂采用新式机器,开始大批量铸造仿照印度卢比形式的银币。

印度卢比正面铸有英国王侧面头像和英文国王名字,背面铸有英文"ONERUPEE(壹卢比)"及铸造年份。而四川仿铸之银元,正面采用光绪皇帝的半身侧面头像,背面铸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环绕花草纹饰,分为三等:第一种面值为一元,钱径3厘米,折合清朝库平银三钱二分;第二种面值半元,钱径2.4厘米,折合库平银一钱六分;第三种面值为二角五分,钱径1.8厘米,折合库平银八分。第一种银币铸造量较大,第二种、第三种银币铸造的数量不多。此种新式银币,是我国最早有人物图像的银币,也是唯一有帝王头像的银币。

银币造出后,很快在康藏地区推广使用。因其成色纯正、工艺精美,深受当地商民欢迎。当地财政机构也采取相应措施,在税收中,只收四川卢比,不收印度卢比。据统计,截至1916年,在成都共铸造一元四川卢比1750万枚左右,半元约14万枚,二角五分约11万枚。四川卢比尽管其流通区域不广,仅行用于康藏地区,但在晚清抵制和驱逐洋元侵入我国货币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大清金币与金银本位之争

光绪年间,造币总厂还铸造了"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和"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直径3.9厘米,重37.05克。金币正面铸有双线外廓,内圈有联珠纹。顶部铸"光绪丙午(丁未)年造"六字,楷书,右读。底边为"库平一两"四字,亦为楷书,右读。左右两端各镌一个五点花星。珠圈内部镌刻有大清金币"四字,楷书,对读;币背中央铸有五爪蟠龙一条,祥瑞云朵环绕周围,外侧为一细线条或联珠纹圈。

史话:大清银币“圆,两之争”与大清金,银币之间的“本位之争”

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铸造的机制金币,但是这两种金币都没能在市场上流通上述两种金币的铸造与当时朝野上下金银本位货币制度之争有密切关系。由于开采量低,黄金从未在我国货币领域扮演过重要角色。我国历史上实行的银铜平行本位货币制度,一起左右着货币流通的主要职能。

光绪年间铸造大清金币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全球范围内金贵银残的金融环境。19世纪中叶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兴起,大宗交易目益增多,价值较低的白银作为货币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采用金本位制,这就使得金价上涨、银价下跌。这种局面使得以白银为本位制的清朝在国际交易中损失巨大,尤其是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之后的赔款列强都曾要求以黄金计算,这使得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更加窘迫。于是清廷朝野上下纷纷谋求对策,在铸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铸造金币的建议欲效仿欧美实行金本位制。

当时多数朝臣普遍主张以建立金本位制为终极目标;在条件未具备时,可先实行银本位制或金汇兑(虚金)本位制。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先有通政使司参议杨宜治上折《建议仿铸金银钱》,奏请仿照英国币值铸造金银货币,杨宜治称:

"镑价愈涨,则中国征收所入,使费之所,无不加倍吃亏……拟请谕目予以变通,先按先令分两、成色、式样铸造银钱。…再仿英镑式样造金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驻俄公使胡惟德奏请整顿币值,认为当今环球各国既已皆用金矣,即各大国之属地亦莫不用金,中国怎能不速改?竭力主张使用金币。在当时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黄金价值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

史话:大清银币“圆,两之争”与大清金,银币之间的“本位之争”

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在金币的货币单位上,是用西方的"一元"还是传统的"两",朝廷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期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下旨在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后因铸币机器走水路运输到天津便利,将总厂改设在天津。

总厂简明章程规定其应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三品货币,以希望借此统一通货。为此,天津造币厂奉命试铸"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和"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两种金币。这两种大清金币制造精美,数额不多,仅有少量样币传世。

最后,在这场货币本位制度之争中,湖广总督张之洞、度支部尚书载泽等人强烈反对,他们提出银本位制度合乎中国传统和实际需要,清政府欲执行的"金汇兑本位制"没有确立。客观地讲,实行金本位制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确非易事,因为世界黄金分布量极不平衡,大量的黄金集中在美、英、法、俄等国家,中国的黄金存量与之相比,实在少得可怜。

美国造币厂1907年度报告估计中国开采总额为纯金677公斤,占全球产金量比例仅略超百分之一。清朝的黄金存储量不足以支撑其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承载着清朝治国者币制梦想的大清金币也未能进入流通领域。

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六日,清廷公布《币制则例》,在颁布《币制则例》的上谕中说:"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日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度支部尚书载泽将"元"的来历解释为:"货币计数,当先定名。中国古制号称圆法,圆者圆也。现铸新币,拟请沿用九府遗法,定名曰圆。"当时的"两元之争"是清王朝对自身经济体系的大胆革新,它对民国时期的"金本位为主张"和"废两改元"等的变革影响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