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海兴:日常教学中如何渗透儒士精神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31

“以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欢迎大家来到“歌行天下”国学教育社群平台微信课程。本平台由北京歌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建立,志在推动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推广传播。本次系列微信课程,我们邀请到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健顺老师讲授《吟诵》系列课程。下面奉上第三讲《吟诵教学分享》内容和录音,和新朋友一起学习,和老朋友温故知新。
第三讲《吟诵教学分享》

我想谈一谈咱们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日常的课堂上,如何去挖掘古诗文当中的儒士精神,这个也是徐健顺老师一直强调的,我想从十年前说起,十年前我去跟一个北大的博士师兄在一起聊天,我们去喝酒,结果喝多了以后,他就忽然之间泣不成声,然后就说,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学这个传统文化研究这些经典有什么用,他的这个疑惑也恰好是2007年左右,或者2006年左右我的疑惑,当时选择了古典文学的专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古典文学。后来我们跟很多人去聊这个问题,发现他们也不知道,到了今天,我在全国各地跟一些老师讲课交流的时候,提到我们为什么要复兴国学,他们也说不清,当然我自己通过近十年的摸索,逐渐意识到,我们今天研究国学复兴国学,究竟是为什么。从徐老师的角度看,他认为我们是为了复兴我们的儒士的精神和情怀,其实儒家这个词,它既是一种学理的体系,也是一个文明的结构,我们当今的学者,或者说建国以来的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其实都是在研究它的学理体系,也就是说,把它作为诸子百家,至于各种学问的其中的一门进行研究。但其实儒家真正的价值在哪,它不在于它束之高阁,或者说藏在象牙塔里的学理体系,而在于它跟日常生活关系的一种碰撞,因为如果我们跟西方文明进行对照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儒家的学说,其实是在玄想或者说是在逻辑的思辨上并不是它的长处。
它的长处在日常人伦,也就是说它在日常应用,所以说我们今天的学者的研究,恰恰是在把儒家的学说或者说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推向一个绝路。那么真正的儒家的思想,一方面为往圣继绝学,需要像郑玄像马融这样的大师来诠释经典,但同时也需要像范仲淹像王阳明这样的人去践行经典,荀子在他的书中把儒生分为大儒和小儒,小儒有时候又称为俗儒,当然这个称呼并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什么叫大儒,大儒是可以建构一种文明体系,比如我们说孔子、孟子,这叫大儒,他建构的这种文明体系,从世界的大背景来看,它可以跟其他文明进行一个对话,这种人是不仕出的,他往往是在历史的背景改变之后,他给儒家文化增添一种新的生命力,这种人叫大儒。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恐怕没有人敢称大儒。还有一种就是小儒,小儒是什么?小儒就是具体的去践行儒家文化的或者说传统文化精神的这些人,我们叫小儒,这里的小儒不是贬义词,而是说我们无法在一个文明体系或者说给这个文明体系跟其他文明进行对话,我们在这个方面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视野和能力,但是我们的长处在哪,我们的长处在于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自己的授课去影响一些人,进而去改变这个社会,这种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叫小儒。众多的小儒他的合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这个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我们的国学精神给揭示出来,为了说的更具体一点,我举两个篇目,一个篇目是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个是《诗经》当中的木瓜。中国的传统学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更多是我们这个文化的根源所在,还有一部分是集部,包括史部包括子部,经部是根本,后来中华书局包括建国以后,他们把经部的独立性给取消了,当然现在看来这个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对于经部的东西,我在讲课的时候,比如我们说《诗经》我主要是挖掘它背后的文化精神,而对于集部的作品,比如我刚才提到的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它学习作诗,同时感受韩愈身上体现的经典的或者说传统儒生的这种精神所在,所以前头是根源,是神是灵魂,后面是具体的体现,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面对不同的篇幅要发挥它不同的作用。
1
详讲《木瓜》
现在我们说《木瓜》,这首诗很多老师都会吟咏,所以我们也不用展示了,关于它的文化精神怎么挖掘,我曾经跟我的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当时我对《毛诗大序》包括毛诗的解释方法非常的不习惯,觉得很有看法,后来我就跟我的老师去探讨这个问题,我说我觉得毛诗讲诗讲的很扯,胡说八道的比较多。后来我的老师就非常严厉的批评了我,为什么批评我?他认为我没有看到《诗经》或者说诗在它所处的那个历史背景下它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产生的根源写诗的最早的用意,跟最后用诗它其实是有一个差异的,拿《木瓜》来说,《毛诗大序》里头写是赞美齐桓公,因为卫国被敌人,就是少数民族给打败了,打败之后,后来齐桓公救了他们,重新把这个国家给安宁下来,所以卫国人很感恩,就作了这首诗,这个说法如果是贵族子弟来看的话,他们会觉得它其实是赞扬了这种道义,国际上的道义。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说,我们的解释的环境变了,所以到了朱熹这,朱熹就说,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他应该是别人赠给我微小的东西,我回报它以比较重要的宝贝,或者是重要的更有价值的一些东西,并且他说这可能是男女赠答之词。
我们讲到这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就会说,原来《诗经》的篇目的解读众说纷纭,到底谁说的是,作为老师如果我们过度的去强调到底谁说的是,甚至我们可以引证很多的关于《木瓜》的专家的说法,可是我们忘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大的话,你其实是在进行一个学理的研究,也就是我之前提到,它离日常的日用就远了,而儒家精神最重要的是日用,所以我在讲这个课的时候,我就会跟学生聊,我说《木瓜》如果是男女赠答的这样一个诗篇的话,它其实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一直到后来的文明时期,西周东周这样的文明时期的过度的诗篇。因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我为什么讲《诗经》要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我的师叔刘毓庆是中国《诗经》学会的副会长,他就非常喜欢或者是从人类学的民俗学的角度去考证《诗经》它背后的文化意义,我很受启发,当然启发他的应该是闻一多先生,以及他那批学者,最早的时候,人类都存在过一种婚姻制度,大概我们介绍一下,一种叫原始的群婚制,就是一听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男女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配偶,后来又继续过度,过度到血族群婚,也就是同一家族里的父女这些人是可以结婚的,叫血族群婚,后来进一步过度叫亚血族婚,主要是父亲可能不跟自己的女儿结婚了,或者说兄妹之间不结婚了,但是可以跟姑表兄妹这样的人结婚,叫亚血族婚,后来又有对偶婚,再到后来才有一夫一妻制。
儒家文化的伟大之处在哪?其实是在古代风俗的基础上,它为了正风俗而建立的一种文化体系。所以后来《礼记》当中就有婚礼等等,告诉大家如何去对待你的婚姻。这种婚姻体现在《诗经》当中,就是男子和女子他们之间这种情义的坚贞,或者说彼此的这种重视,为什么?我们可以看《诗经》这一篇,他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这个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女子所赠送男子的东西,都是一些植物的果实。我的师叔刘毓庆说,他说女子当时主要总是的是采摘,所以她赠送的木瓜木桃木李,来代指她们能赠送给男子的一些东西,而君子赠送给她的是什么?琼瑶、琼琚和琼玖,关于玉这就涉及到古代的一种礼制。在《礼记》当中有一篇叫《玉藻》,说古代的君子他们平时是一直要戴玉的,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这个玉石或者玉佩在他身上会进行一些碰撞,发出一些比较清脆的声音,所以君子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就没有邪辟的心思产生在他心里,所以它是一种德行的体现,也是时刻警醒自己的一种体现。
但是同样在《礼记·玉藻》中提到,如果我要是去参拜国君了,这个玉就要系上,其中一块玉,因为要戴两块,左结佩,右设佩,它是两块。所以他就会把其中一块给系上,这样玉石就不会碰撞了,但是一旦退朝之后他就会把这个玉再解开,所以古代君子一定要戴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以君子比德于玉。这里的君子之所以要把自身所佩的玉石交给这个女子,他其实证明一种东西,就是君子的一种诺言,君子的一种品格,因为这个玉就代表君子,代表他对于这个女子的诺言,就证明了中国人从原始的群婚到亚血族婚再到一夫一妻等等它的礼乐文明的一种建构。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知道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就有这样一种非常伟大的发现,是多么的了不起。这个应该就是《诗经》所产生的一个最早的原始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讲,有人说我们如何做定它就是男女赠答之词,就像朱熹说的,因为今天我们去考证民俗学,民俗学当中在苗族当中,到今天为止,他们有一些风俗就是女子会把自己采摘的一些东西,或者说把她的一些手绢等等,赠送给自己心仪的男子。汉族当中也有抛绣球,以前这样的风俗等等的存在,这说明什么?这些都是古代,刘毓庆师叔说,这个就是当年古代男女互相赠答的这样一种风俗的留存,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学生可能就会觉得中国的这种传统的文明精神,或者说文明建构的比较早,这是我们很值得骄傲的地方,除此之外,我们今天不可能再跟学生说,你要是去这样的恋爱,因为太早了,但是我们可以从木瓜和琼琚,木桃和琼瑶的对比当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引申出来的由男女赠答引申出来的一种精神,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施轻报重,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去践行这种精神,不一定非得是男女之间,甚至是两个朋友之间,甚至跟陌生人之间,都可以去践行这种精神。明白了这一点我认为我们才抓住了《木瓜》这首诗的最大的文化的内涵。
如何体现吟诵,吟诵在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一般情况下在教学生一首新诗的时候,我不会直接教给他们吟诵调,因为我们教的吟诵调有我们个人的理解,或者说有别人对它的理解,因为有时候我们可能有的人喜欢把陈琴老师的调子放一下,其实这是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当我们教会了学生用基本调的时候,我一般让他们去先尝试去没有任何历史背景介入的情况下去吟咏这首诗,投我以木瓜,有人起来就是一个高调,报之以琼琚,下面他又低下去了,这样对不对?我们可以在后续学生吟咏完之后再尝试把诗歌的意韵,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给他介绍一下,然后再让学生调整他的吟诵的旋律和调子,所以投我以木瓜,它最后是相对低的一个调,但是报之以琼琚,它就要高上去了,因为这叫施轻报重,匪报也,这个字我听见很多人吟咏的时候,吟成fěi报也,这是不对的,这个字应该读fēi是通假字。永以为好也。这个很显然这个调子要更高了,为什么?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心情一种志向一种志愿。
基本上经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就能够非常好的把握住这首诗内在的情感上的这种逻辑的轻重,所以他在吟咏的时候,会把他的调子调整的越来越好,这是如何让学生通过文化精神包括诗歌这种情绪的递进然后去调整调子,这样调整出来的调子才是他个人的调子,而不是我们老师强行给他的,以上是我说的第一个大问题。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诗经》是押韵的,它读起来是非常美的,如果有条件的老师,你完全可以让老师感受一下上古音,因为我们今天可以读一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个已经是不押韵了,这个韵脚在先秦属于鱼部,鱼部它的发音大概发的是A音,所以你可以找到上古音,给它拟成上古音,投我以木瓜,其实读起来跟我们今天就是差不多的,琼琚的琚在上古音当中应该读类似于giā这样一个音,所以你会发现它是押韵的,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个字读起来是匪(不)也,先秦音不读报读不,匪不也,永以为好也的好不读好,读类似于hu,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是押韵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们今天读起来也是押韵的,所以这个我们用不用古音问题不大,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我们今天吟起来是完全不押韵了,其实如果用上古音的话,这个李不读李,它应该读投我以木[liə],报之以琼[kiuə],这个音发起来比较怪,但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感知到,《诗经》它有几种美,一种是它背后的文化精神很美,还有一种是它的声韵,读起来很美,这样的话两种美结合起来,可能学生对于《诗经》它的感知也就更深刻一点,再加上《诗经》可以跟现行的很多民俗进行印证,所以学生会觉得他学《诗经》不是在学一个几千年的文本,而是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它跟我们今天生命的一种碰撞一种联系。这样的话他可能在读《诗经》的时候,才不会出现我当年师兄他的那种感受,就是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因为他发现,《诗经》可以指导他的生命指导他的生活,这样我们才没有仅仅在学理上去探究它,而是真正的把儒家的精神践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2
详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说完这个以后我们再简单的说一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在平时因为读儒家经典的时候,重点是感知根源性的传统的儒家文化精神,如果在读集部作品,比如说李白的诗,杜甫的诗,韩愈的诗,我一般来说把它分为两块来进行利用,第一块我把它作为一种艺的体现,也就是学生通过读它来培养自己作诗填词的能力,这是艺的部分,但是艺的部分永远是其次的,最主要是为了挖掘后面道的部分,但道的部分怎么样获得,肯定需要艺的一种支撑,比如说我怎么样去挖掘艺的部分,很多人看到我的学生作诗填词很好,他们就误以为王老师在学里头天天给学生上诗词创作课,后来我跟他们介绍说,我从来没有给学生上过一节诗词创作课,为什么学生会作诗填词呢?因为我在讲一首诗的时候,是从几个角度讲的,第一个从诗词的创作方法,这就是艺的部分,这部分我等会再简单的介绍,第二个部分我就是去挖掘这个诗背后所传递的儒士精神,所以一个是技艺层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如果懂行的人,会作诗的人可以看到,韩愈当时给唐朝的皇帝唐宪宗提出来,唐宪宗当时迎取释迦牟尼的趾骨舍利,所以作为儒生的韩愈非常愤怒,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韩愈足以称得上是一种大儒,因为他是在捍卫一种文明系统,他不仅仅是在学理上去建构儒家学说,所以韩愈就很愤怒就给皇帝上了谏迎佛骨表,言词很激烈,大概说,谁要是太信佛,看历朝的皇帝,梁武帝之类的都死的很早,并且不得好死,所以皇帝非常的愤怒,就把他贬官到了潮州,到了潮州以后大家都知道,潮州人民很感激他,到现在潮州有韩文公的祠堂来祭祀他,他们把山改作韩山,水称作韩水。
在具体作诗的时候,韩愈的情绪我们怎么体会出来,可能很多人会挖掘里头的入声字,我当然也会讲入声字,比如一封这个一,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夕和八,很多人可能会从这个角度讲,我不多说了,我可能是从这个诗歌创作的,比如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在对联当中有一种专门的名字叫做流水对,也就是说,像这样的对联,包括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我们发现这首诗的前四句都是流水对或者是串对,串对的作用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的情绪表达的一泻千里,增加这种气势,或者说在抒发情感的时候,会表达的更充分,类似的还有《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类似这样的诗句,所以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前四句全是这样的对仗方式,这说明韩愈在面对皇帝的错误行为的时候,他的情绪的一种宣泄,他内心的情绪是非常愤怒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愤怒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他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因为很多人可能会挖字眼,所以关于字眼关于入声字的运用我就不多说了,重点是从这个角度谈一谈,诗歌创作的角度。因为在作诗当中会有一个说法,我们一般不太喜欢用正对,就是上下两联意思是接近的,因为它的意思容易出现重复,要表达强烈情绪的时候,往往采用在五言诗当中有一种叫(十字格)在七言当中可能就是流水对这样的句式对仗方式来体现一种情绪。
 韩愈到了第三联,也就是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个不能读拥,要读雪(涌),在中古时期,它就是一个上声字,类似的字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今天喝茶的茗,在上古的时候不读茗,很多类似的字我们不一一列举了,它就用了一个正对,为什么?他在渲染他所面临的通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在写他现实处境的一种艰难,这种艰难是通过一种互相的补充,因为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接近的,等于是形成一个合力,会形成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一个效果,所以它的第三联我们发现它用的就是正对。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最后上下两联又类似于这样流水的结构。表现他的一种不后悔等等。
所以我们会发现整首诗的起承转合,包括在对仗形式的应用上极为经典,这就是大家,这个东西是艺,学生通过学这个,练字我不提了,比较简单,起承转合的章法的问题我也不讲,因为要讲的话可能一个小时也讲不完,大概我们就知道了,学生就明白了作诗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样表达情感。同样在吟诵的时候,这样的技法明白了在吟诵的时候,前四句就是首联和颔联,吟诵的时候,它的速度它的这种气势就要强一点,因为韩愈的情绪是通过这样的入声通过这样对联的方式,来体现的,所以你的吟诵就要相应的进行一个调整。
明白了技艺的东西之后,下一步就可以提到儒士的精神了,我们会发现,韩愈身上体现的恰恰就是在一篇文章叫《儒行》,儒家的行为,《礼记》当中的一篇文章中的精神,也就是说,儒生是不会被强权所压制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两三千年得益始终,有很多的灾难,但是我们都能够平稳渡过的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同时也是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的一种体现。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诵读儒家经典的时候,或者说原典的时候,他所得到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一种知识信息,比如说《论语》当中讲人,孟子当中讲义,但是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它可能并不是非常的清晰,所以我们要拿后来集部的作品,比如说我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就会勾连到孟子当中讲的义,我要讲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也可以勾连到孟子当中所讲的义,或者是仁这种精神,这样的话就是形成了经和集部的互相参照,我当年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做学问的方法,我认为非常有效,他说你读经的时候,如果想把经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最好是以经解经,也就是说,我可能会拿孟子的思想去解读《论语》,我可能会拿《孝经》的思想去对照孟子当中的某些思想,这叫以经解经,这样的话你才能够融会贯通,你融会贯通之后,如何来体会儒家精神的传承,你就可以拿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大儒他们的日常形式去参照,这样的话叫经史互参,或者经济互参,我认为非常有效。
今天我没有做准备,所以想到哪说到哪,大概讲这么长时间,老师们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我留言。希望没有耽误大家的时间,大家能有一点收获,好,感谢大家。
精彩问答
012广东群:谢谢老师。关于上古音,我们在吟诵的时候比较难把握,不知道是该读古音,也不知道读怎样的上古音。这个有没方法呢?
关于上古音,今天很多不同的专家拟的音,像王力、郑张尚芳等一些先生拟的音也不完全相同,所以今天我们读上古音的时候,是为了让学生去体会一下《诗经》是押韵的,乃至于《楚辞》,王力先生有一本书叫《诗经韵读》还有一本书叫《楚辞韵读》。如何去读它,我教大家一个方法,应该能找到一些教国际音标的视频和音频,把这些国际音标听一下那些老先生怎么读的,然后你再见到上古音包括后来中古音,你就大概能够自己去发声读了。必备的书可以买一本,因为你可能拿着《诗经》有时候不方便,或者有时候你可能自己不好查。北京大学的郭锡良教授他是王力先生的弟子,编过一本书叫《汉字古音手册》,可以买来,它上面附有它属于哪个韵,另外它在上古中古的拟音,音值等等,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
另外有些地方你必须读古音,比如中古时期的,中古时期我们诗歌当中这一点比较常见,这个其实就是文读语音,它需要你第一对于诗词格律很熟,否则你看不出来这个节点它是应该读平声还是仄声,因为有的字不同的意义,它的发音就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你比如茗,今天读的时候,很多人在吟咏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个茗在中古的时候,要读三声,如果读错就露怯了,类似这种字很多,这个是你查汉字古音手册不好查的,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翻韵书,平水韵或者诗韵,多翻以后就知道哪些字需要改读了。
019四川群,请问王老师:对于诗经而言,是不是一定要使用古音读诵?还有,诗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呢?
四川的这位老师我回答一下,《诗经》当然不要用古音,上古音诵读,包括郭锡良先生在《汉字古音手册》里也说了,他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包括王力先生也说了,我写《诗经韵读》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大家完全按照上古音诵读,而是要让大家知道,《诗经》这个地方是押韵的。并且这个韵如果你要尝试的话是可以读出来的,并不是要去完全复古,因为我们把韵读出来,你其他的字不是用上古音读也是一个很滑稽的事情,《诗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我之前讲过一讲在做读书的次序。今天很多人不太了解,今天很多人上来就让孩子读《诗经》,甚至小学生就读《诗经》,这个是很恐怖的一件事。《诗经》是属于后续的,应该孩子最好在读完四书的基础上再去读《诗经》。我补充一句,今天很多人在从事国学教育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其实就像徐健顺老师说的,你是不是在作孽,这一点很恐怖,就是我们教孩子读什么,包括怎么读,包括我们到底要传达给他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直接影响到你将来培养孩子的效果,所以要非常的慎重。
 所谓的大儒,其实我们现在我跟我的老师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今天学术圈的甭管研究儒家经典还是哪家经典,大儒是能够代表我们的文明系统跟西方的文明进行对话,比如伊斯兰的文明比如基督教的文明,当然现在在世界上我们这个文明因为很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我们这个文明现在处在一种比较弱势的这样一种地位。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期待我们将来的孩子们当中,能有大儒出现。因为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努力,再过多少年,也许一百年,也许二百年,我们的文明系统就消失了,到时候我们所有的学者即使再进行学理上的研究,也无法弥补这个缺憾,所以也希望群里的老师一起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