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安峰,1958年8月生,江西广丰人,研究馆员。江西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上饶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文之星”,江西省首届赣鄱“群文之星”称号。 20世纪80年初,自学书画,先后得到指墨画家郑仁山先生,花鸟、山水画家孙其峰、张文俊及美术史论家华夏等老师指点,主攻山水,兼画花鸟、松、竹、梅、兰,从作品的立意到传统笔墨的运用,进行过不懈的探索。书法作品获国际现代书法大赛三等奖,第三次中日书法交流展、中日硬笔书法精品展、首届中国硬笔书法家会员精品展。《龙溪文化古村》获江西省文化厅、省出版集团非遗保护成果征文比赛一等奖,国画作品《秋云掩映峭壁奇》、《枇杷小鸡》编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术家解读》,《德艺双馨、一专多能》——我所知的祝安峰君一文载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美术评论及其他》(华夏著),《墨竹图》、《壁立千仞入云天》《重山叠秋》、《春晓》入选中日书画交流展、香港中国艺术大展、中国当代花鸟画展、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发表、获奖。国家画院与华东师大主办的刊物《画院》,香港国画家协会主办的《东方艺坛》、《江西日报》、《江西画报》、《美术报》、《书法报》等等有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拍有专题片《写意人生——祝安峰》。人民美术出版社有《祝安峰中国书画作品选集》、《祝安峰画竹》画案举要。论文《浅谈广场文化的时代意义》获全国群文论文评比三等奖,《晴光烟岚中的龙溪文化古村》获江西省文化厅、江西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非遗保护成果征文一等奖。作品与业绩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当代书画家篆刻家大辞典》等十多部辞书。 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68cmx68cm 《书法作品》68cmx90cm 德艺双馨一专多能——我所知的祝安峰君 文 / 华夏(《美术》杂志社原社长、主编、著名美术史论家) 与乡友祝安峰君相识以来,起初只知他执掌广丰县文化馆工作和长于书法,稍后知他还长于中国画,再后来听到他闲时爱哼吟各种各样的曲调,最近又获知他在单位联欢会上还唱过京剧。原来这位朴实无华的大个子,文艺爱好是这样广,而且为人也好,发展至为全面。 《干似碧玉叶如黛》180cmx96cm 《古松图》68cmx96cm 一、他的中国画创作 我国传统的中国画,强调用书法的“写”的技法来进行描绘。这“写”,是指我国特有的,用软中带硬的毛笔,按书法的要求进行修炼(如提按、顿挫,即写“划”时,要有提按变化,写“点”时要有顿挫之别,要用力恰当,运转自如,以及没有钉头鼠尾、轻浮草率、缺乏力度等毛病)。当“写”的水平提高,有一定功力后,运用粗细浓淡、强弱干湿、徐疾向背等富有变化的笔法,“下笔不改,一气呵成”地描绘形象,这样就可以获得如下两方面的艺术效果:一是写出形象的真实感(指能动地反映客观的形象);二是笔墨运行本身的节奏、韵律等变化的形式,或笔墨运行的气势之美。 《微微晨风露凝香》50cmx60cm 《琵琶小雏》60cmx80cm 关于“一气呵成”,潘天寿先生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一气呵成,全画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矣”,“由一笔而至千万笔……一气呵成,如行云之飘忽于太空,流水之运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意思就是说,画中的气势、气韵都是从“一气呵成”的描绘得来。这说明,在中国画创作上,“一气呵成”的“写”的技法非常重要。可惜这为当今许多中国画作者所忽视。在他们的画作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探求这种艺术效果的迹象。我要在这里为读者们推荐的祝安峰君,却不是这样。他不但具有较深厚传统笔墨的基础,而且卓有成效地运用“一气呵成”的“写”的技法来进行创作。 《风轻春浓》68cmx68cm 《清秋》68cmx68cm 祝君的《浓浓秋色弯弯道》与《群峰壁立信江头》两画,都是用“写”的画法,“一气呵成”地画出。前者突兀嶙峋的巨石,似乎恣意地依偎在一起,后者陡峭山峦,端坐在溪水之上。景色各不相同,却都画得真实诱人。用以描绘的笔墨也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前者,作者用浓淡、强弱各异的中锋勾勒巨石、并用或深或浅的偏锋加以皴擦,从而形成富有节奏韵律的形式变化的乐章;后者,山的形体变化不多,作者以深浅不同的偏锋进行勾勒皴擦,一气呵成地进行描绘后,留下笔墨运行的气势之美。 《露梢风叶春气象》18cmx87cm 在祝君的花鸟画上,笔墨不多,但效果很好。比如《小鸡》里的三只雏鸡,位置、动势不同而目标一致,都紧盯着眼前的芭蕉叶。无论动态还是的描绘都很活泼可爱,而且用以描绘这一切的笔墨也颇流畅自然,“流畅”就带来气势之美。祝君的《花香不在多》与《墨竹》是最能显示笔墨功底之作。试看那兰花的花瓣与叶、竹的竿与叶,都是一笔画成。这“一笔”,既可见其描绘形象真实感的能力之强,又能从中看到笔墨功力之深。祝君作画的笔墨功力,与他长于书法有关。他的长于书法,有环境与历史的原因。他生长在富有祖国文化传统的书香之地,那里的村民善于书者,可谓比比皆是。至今还有几位老农,以扫把当笔,盈丈大的字,一挥而就。我与祝君相识,是先见其字,后见其人。见字时以为他的年纪不小,但实际上比我预想的小得多,原因是他的字很老练,似乎超过了真实年龄的可能。他长于书法在前,从事绘画在后,书法正好为学画打下了基础。 《关里小景》55cmx60cm 《山村写生》60cmx60cm 他在中国画创作上能有传统技法的基础,这得感谢他的恩师,邻县(浙江江山)著名指墨画家郑仁山先生。祝君在迷上中国画之后,曾多次专程前去郑先生门下求教。郑先生见他学有根底,又颇有诚意,便欣然给予指导与示范。嗣后,只要星期天有空,他就一定前去求教。郑先生不仅欢迎他,有时还招待用餐,并赠以画纸和画作。这对他的鼓励很大,更加坚定了学习书画艺术的决心与信心。正如他的自述所说,自那以后,他就为自己制定了自学计划,“教学之余,人家聊天,我就看书,人家午休,我就到山坡上写生,临书习画。经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忙碌到夜深人静。找不到画谱,就攀一根树枝,琢磨它的结构;折一枝翠竹,在灯下写影”。经过这样的勤学苦练,他的绘画水平得到了意相不到的提高。建国35周年之际,在县美术、书法展上,他的绘画与书法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接着他走出县城,参加了上饶地区和江西省的美展。 《峰高松声远》68cmx68cm 《峭壁入云端》130cmx74cm 二、他的文化馆工作 乡友祝君1981年被调到县文化馆,先任股长,做假期大、中、小学生业余美术爱好者的书画、画、素描的辅导工作。后来他相继任副馆长、支书及支书兼馆长,全面抓文化馆的组织领导工作,包括美术、书法、戏剧、舞蹈及摄影等方面的创作、演出、展览与辅导。他工作热情高、能力强,很多活动都搞得丰富多彩,红火热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以广场文化和送戏下乡活动搞得最为出色。他把一个被认为“吃闲饭没事干的单位”,搞得生气勃勃,连创佳绩,因而屡屡受到表扬。他领导的文化馆于2001年12月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江西日报》《上饶日报》都有报道。他本人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还被省人事厅、文化厅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壁在千仞接云天》180cmx95cm 三、他的为人 祝君为人的亮点是朴实进取、克己奉公、热心助人。 综观祝君在中国画创作、文化馆工作与为人各方面的表现,深感他称得上是德艺双馨、一专多能的基层文化工作的优秀人才,我们为有这样的基层优秀人才而喜悦!祝愿他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2009年3月3日) 《峭壁奇峰》46cmx70cm 《清秋》130cmx74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