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炎夏日,如何保护肠胃健康(上)

 韭花小筑 2019-07-31

炎炎夏日,有些人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甚至还会出现腹痛、腹泻等。这些疾病为何易出现于夏季呢?夏季胃肠道健康该如何呵护?

夏季高发的原因

细菌污染

高温下细菌易于滋生。剩饭、剩菜或熟食等若不加以适当贮存,就容易被细菌污染,食用后易导致胃肠道感染。

夏季也是蟑螂、苍蝇最为活跃的季节,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传播。

胃酸被冲淡

由于夏日饮水较多,胃酸的效率被迫降低,不能有效分解食物。

胃酸是一种强酸,PH值大约在1一2左右,这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屏障”功能,大部分伴随食物进入胃腔的病原体都会被杀灭,而胃酸被稀释后,其灭菌能力必然会有所下降。

生食蔬果

夏季时鲜蔬果大量上市,与其他季节相比,人们生食蔬果的机会有所增加。

生食比熟食更易诱发胃肠疾病,除去果蔬上细菌污染这一因素外,还有农药残留等问题。

冷饮的刺激

寒冷会刺激胃肠黏膜收缩,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肠道壁上的平滑肌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过多食用冷饮,会使平滑肌在低温刺激收缩明显加强,甚至诱发痉挛,造成疼痛。

寒冷也会加速肠运动,使正在消化的食物加快通过胃肠道,影响营养吸收,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易稀溏,出现腹泻。

其他因素

许多人贪凉,空调温度开得较低,室内外温差过大也是诱发夏季胃肠道疾病的成因之一。

进入寒冷空间后,人体血液易分布到肌表以御寒,胃肠道供血相对减少,粘膜修复受到影响。

此外,由于天气炎热而导致睡眠不佳,抵抗力下降等,也会诱发胃肠疾病。

中医的解释

中医将外感邪气归纳为“六淫”,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而夏季的外感邪气主要为“  暑”、 “湿”二邪所主导。

暑邪

暑邪致病有显明的季节性,其特点为: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 暑多夹湿。

这3个特征基本概括了夏季好发病的特点,如心脑血管疾病、中暑、胃肠道疾病等等。

夏季之所以容易罹患胃肠疾病,是古人所观察到的“暑多夹湿”这个特征。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南所称的“疰夏”。

盛夏时节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暑邪易夹湿邪侵略人体,致病多为暑湿搀杂证,表现为发烧、烦渴、四肢困乏、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苔黄腻等。

湿邪

“湿邪”可细分为“内湿”和“外湿”,它们又都和“脾胃”有关。

“暑多夹湿”指暑邪喜欢夹杂着“外湿”侵犯人体,而湿邪又比较喜欢困脾,导致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又容易生湿邪,即“内湿”,新产生的湿邪又进一步困脾,导致脾气更虚,形成恶性循环。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夏季呵护胃肠道,应当设法避免“暑”“湿”二邪的侵扰,适当健脾。疗上建议使用鲫鱼、黑鱼、淮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绿豆等烹煮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朱凌宇

秋枫木 艾蒿 忘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