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公司 阅市场风云 海天瑞声主动撤回申请材料梦断科创板再一次表明,只有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顺利获得通行证,监管对“科创性”这一硬核标准始终如一的坚守态度是毋庸置疑的。 杨练/文 原本计划在7月31日上会审核的北京海天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天瑞声”),在经历了近4个月的漫长等待后,却选择了一种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首次科创板上市申请——撤回申请材料,于是,上交所官网显示的海天瑞声的审核状态也变为“终止”。 据了解,此次海天瑞声撤回申请材料是公司及其保荐人主动之举,主要考虑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鉴于公司发行规模及科创板对战略配售规模的指导,公司或有提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考虑,股权结构恐发生变化,故主动终止科创板上市申请。 但市场宁愿将海天瑞声临近上会前的主动撤离与最近在资本市场掀起巨大波澜的“瑞华事件”联系在一起——因康得新涉嫌多项证券违法行为,其审计机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不幸深陷泥潭,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共有31个IPO项目被波及叫停,其中就包括海天瑞声。 市场的逻辑自有其道理,毕竟瑞华事件牵涉面之广,影响力之大令人咂舌,瑞华IPO项目的“覆巢之下”,海天瑞声又“岂有完卵”?不过,如果仔细分析上述31家IPO公司被叫停的原因,你会发现海天瑞声还真有些“与众不同”。 根据7月26日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有31家IPO企业聘请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机构,包括上交所主板10家、深交所中小板7家,以及深交所创业板13家,除了一家拟在创业板IPO名为北京华科泰生物技术的企业,最新状态变更为“终止审查”外,其他29家企业的最新状态均变更为“中止审查”。最后一家即为拟登陆科创板的海天瑞声,虽然其最新状态也为“终止审查”,但这一结果的发生是海天瑞声主动为之:其向上交所提出撤回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同意上述申请,依法作出终止其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的决定。 自4月9日海天瑞声首次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材料,至7月26日终止审核,其科创板上市申请历程尚不足4个月,其间经历了上交所四轮问询的曲折,又有被列入上会审核名单的喜悦,但最终在即将登顶的瞬间却出现了从巅峰坠入谷底的“功亏一篑”。 翻看海天瑞声与上交所关于问询的回复,你会很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场如拉锯战般的“猫鼠游戏”,上交所紧盯着核心技术、募集资金用途和采购业务三大问题,面对针锋相对的问询,海天瑞声却顾左右而言他,双方的问询和回复明显不在一个节奏上,尤其是在核心技术这一问题上,你来我往的交锋,看似热闹,实则南辕北辙。 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海天瑞声业务领域涵盖了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全面服务于人机交互、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多种创新应用场景。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海天瑞声已经经过了上交所四轮问询。 在第一轮问询中,上交所就海天瑞声的核心技术提出六个问题,要求海天瑞声对招股说明书内的表述逐一进行详细解释,说明相关表述的信息来源或判断依据,对部分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人员的情况进行解释。此外,上交所还要求海天瑞声简化或删除与业务相关度不高的人工智能总体行业发展情况的表述,准确披露相关度较高的细分行业情况。核心问题是,在未取得任何专利的情况下,海天瑞声如何构建技术壁垒和专业门槛,如何体现竞争优势,核心技术与数据资源定制服务和数据库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将通用技术认定为核心技术的情形。 在首轮回复中,海天瑞声回复的内容如下:“无论向客户提供数据资源定制服务,还是直接销售数据库产品,发行人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均体现为最终向客户交付可用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开发、训练、拓展、优化所需要的高质量、结构化人工智能数据资源。”“发行人的核心技术结合了行业内的通用技术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并在实践中持续进行原始创新和自主研发,实现了具体技术的落地化、可用性研发。” 但上交所对海天瑞声关于核心技术的回复似乎并不满意,在此后三轮问询中,上交所问询的问题逐渐集中,对海天瑞声核心技术的先进性被反复提及,尤其是对于在未取得任何专利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技术壁垒、核心技术如何体现优势等问题,上交所更是不断追问。尽管海天瑞声不断列举其技术与业务详情,并表示公司注重在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构建及核心技术保护,但并不单纯依赖以申请专利的形式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但其对于技术壁垒和核心技术先进性的回复显然未能充分说服问询者。 而上交所的问题则更加尖锐和犀利,已提交的8项发明专利申请的主要内容、发明人及截至目前所处的阶段与核心技术的关系,是否与“并不单纯依赖以申请专利的形式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相矛盾?而且,对于核心技术是否具备较高技术壁垒、较难为同行业或上下游行业突破的问题,上交所多次要求海天瑞声说明判断依据。 对此,海天瑞声在回复中列出五项核心技术,并称相应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大量时间、资源,公司在国内起步较早,具备先发优势、经验优势;上下游企业在产业链专业分工侧重性不同、主要参加非核心关节,难以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显而易见,虽经历四轮“一问一答”式的问询,但海天瑞声的回复无论在语言表述还是在对核心技术的有效解释上或许并未得到监管的认可,这从最后一轮问询中上交所直接发问海天瑞声核心技术是否为通用技术、是否具备新颖性即可见一斑。此次,海天瑞声主动撤回申请材料,“瑞华事件”或许只是一个最好的遮羞布,真实原因还在于在上交所不断紧逼始终追问如何体现核心技术优势之时,仍以“先发优势”作为挡箭牌的海天瑞声恐怕此时对自己所谓的核心技术先进性与竞争力究竟体现在何处心里也没了底气。 根据监管层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行业类型的描述,“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根据Wind数据,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申请的企业中,以人工智能为科创主题明细的企业仅有两家。除了此次主动终止申请的海天瑞声外,另一家虹软科技已成功发行上市,募集资金13.28亿元,截至7月30的收盘价高达67.71元/股,比发行价高1.34倍。或许海天瑞声是想打科创板稀缺资源这张牌,借“人工智能”的名义步虹软科技的后尘迅速登陆科创板,但由于监管层对核心技术的坚持,对企业科创含量的坚守,海天瑞声未能如愿以偿,黯然离去的背后告诉后来者——在科创板,稀缺资源不等于核心技术,只有通过“科研投入 专利技术 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投入和积累而产生的技术才是真正硬核技术。 联想到不久前的和舰芯片,由于始终无法说清与实际控制人联华电子之间复杂的股权和同业关系,最终也是选择中止科创板申请,它仅仅只是涉及核心技术的控制权问题,而海天瑞声的问题是核心技术本身。因此,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在情理之中,鲜活的经验值得后来者认真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