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园先生 | 王竹溪——在精神的至高处

 江湖扁舟 2019-07-31

2017-10-08 17:02

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先生因劳累和肝硬化病逝。他的离开李政道感慨道“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良师”,杨振宁更是从美奔回吊唁,拜曰“老师一生勤实诚正,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在精神的至高处”的大师。

1996年夏,我告别了学生时代和我们的燕园——燕园,开始上班。那是家不大的专业出版社,三五十号人马,挤在一个机关的加盖楼层里,我被分在五编室,作一份英文专业学报的编辑。单位里暂时安排不出宿舍,让我先在会议室旁的小资料室过渡一下。住在单位里的烦恼就是生活和工作难区分,下班了依然晃在办公室走廊会议室里,实在无聊了就在会议室唱唱卡拉OK。

一天晚上,我扫了一眼从来不看的资料柜,在堆叠的辞书典籍里看到了“王竹溪”三个字。王竹溪是我在大学学习统计物理学时教科书的著者,中国现代物理学宗师之一。是我知道的那个王竹溪么?我打开书柜,在尘土气息中把那辞海一样的大部头拿到手里,是《新部首大字典》,确系王竹溪在物理学著作之外的巨著。

查阅材料后我才知道,除了我所知道的物理学方面,王竹溪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系统研究中国语言文字,1943年发明汉字新部首检字法,1979年提出汉字检索新方案,是汉字检索机器化领域先驱之一。这部王竹溪独力编撰的《新部首大字典》收字逾5.1万,是收字最多的汉语字典,篇幅达250万字之巨,在铅字印刷年代,由于收入的许多字没有印模,刻铸新字模又耗资甚巨,以至于在王竹溪生前一直未找到愿意承印的出版社。直到去世5年之后,这部字典才以胶版印制的方式出版。

那一天,在灰尘满附的书柜旁,先生的文理兼通让我感怀不已:一个人的智慧和勤实竟然可以到如此的境界。

王竹溪先生

王竹溪像坐落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王竹溪,名治淇,号竹溪,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父亲和祖父都是清末秀才,淇竹二字,取意于《诗经·国风》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句。

王竹溪先生的勤实人生

王竹溪一生勤于学而精于研,博闻强记,幼时即熟读《四书》《左传》,1929年因慕梁启超之名,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物理。1933年王竹溪进入清华研究院跟随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当时周培源对他的评语是:“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1935年公费留英,到剑桥大学师从福勒研究统计物理,此期间与狄拉克成为好友。

1938年夏,王竹溪获剑桥博士学位,值祖国抗战救亡,先生旋即回国赴难,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时年27岁。

在西南联大的8年科研艰难、生活困苦,但也恰是王竹溪科研硕果累累的时期。他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生物物理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文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联大的8年也是王竹溪培养人才的好时期,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在联大时即跟随他做研究、写论文。

二十世纪30年代,王竹溪(左1)与赵九章(中)、傅承义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王竹溪从昆明回到北平。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王竹溪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委员(后称院士)。1956年参加我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1960年起兼职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62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文革”期间,60岁的王竹溪被下放到江西鄱阳湖滨的鲤鱼洲做放牛翁。1971年中美关系改善,杨振宁回国探亲,要求拜见他在西南联大时的导师王竹溪,他才得以从鲤鱼洲回到北京。而在牛棚的岁月中,他以心算求列特殊函数表——推算那些正弦余弦平方立方若干次级数叠加之后的小数点后若干位,在我们学习《数理方程》课的时候被传为奇事。

王竹溪在未名湖畔

“文革”后,王竹溪致力于科研和著作,从1979年起任《中国科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主编《现代物理学丛书》《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英汉《物理学词典》,在此期间编撰《新部首大字典》。1983年1月30日,因劳累和肝硬化病逝。李政道感慨“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良师”,杨振宁从美奔回吊唁,拜曰“老师一生勤实诚正,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

王竹溪之于我的影响

我现在只能大概地想起“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是关于什么的,十多年过去了,公式、定义未能留有记忆,只记得课本是王竹溪著的,授课老师李先卉是王竹溪的研究生,那时在课堂上偶尔说起王先生,李教授就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在大学期间的不少课程,包括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数理方程等等,都和王竹溪先生有关,他会是著者、合著者或者参考书目著者。那时候对王竹溪和郭敦仁合著的数理方程教程有深刻的印象——“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东西让人学”——我的考试也是因为JF递给我的条子才得以过关。我们在北大的时候王竹溪已经过世,没能亲闻授业,而郭敦仁先生除了教授数理科学,还在三角地贴海报开讲“桥牌漫谈”、“音乐物理学”等热得挤不进教室的课程。

王竹溪曾自咏:耿耿忠心效桑梓。先生执教四十余年,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曾听过他的课,所教授的课程从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到高等量子力学等等,囊括了培养一个物理学人才所必须的几乎全部课程。他留名青史的学生有黄昆、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郭永怀、周光召等等,而如我这样的读过先生教科书听过先生学生授课的人则历数代而不可计数。

科学精神不分文理

时髦的现代仿佛淡忘了科学精神的价值,淡忘了那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科学精英,忘却的人们中包括我这个曾经捧着物理学教程苦读却没有走进研究领域的歪才。然而科学精神却始终伴随着我,让我勤谨于世事,勤谨于思考和写作。十数年后,始觉学问乃至人生都是相通的,科学精神不分文理,在这方面,我们本来有足以仰止的精神标杆。

一座有声誉的校园,不是因为其教授多么有钱、学生到社会上年薪几何。一座有声誉的校园,一定有其对科学文化和国家民族深沉挚爱的精神在,有璀璨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在,有数世不已追随这些精神的人们在。

值王竹溪先生逝世二十四周年,奉上以上文字以志纪念,并回忆我的大学的点滴,以尽作为一个燕园人的不忘之责。

(本文落笔于2007年1月2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