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 实际上,七夕最初并不是祈祷爱情的节日,在古代,它通常被叫做“乞巧节”。 1 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 七夕节,又称七姐节、乞巧节、女儿节。七夕是拜“七姐”(织女)的活动,因为祭拜活动在七月七日举行,因此名为“七夕”。 民间相传,织女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在节日这天,女孩们会摆上时令瓜果,默默祈求织女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 2 七夕节的起源是什么 七夕这个节日最初是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古代人常常用星象的方位来标农时,记时令。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出现,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后来,牵牛星和织女星被人们赋予了人格化的爱情传说,据《月令广义·七月令》收录的南朝记载: 3 古代人在七夕节做什么 七夕节有“斗巧”的活动,女子会比赛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作“输巧”,输巧的人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巧者。 魁星是中国古代主管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中,魁星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因此古代读书人称七夕为“魁星节”,这一天,读书人都会祭拜魁星,祈祷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七夕那天,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相望,年轻的男女们就会对着星星许愿,祈祷能够有一段美好的姻缘。 4 古代人在七夕节吃什么 巧果又称“乞巧果子”、“巧食”。吃巧果是民间风俗,每到七月七,人们会把巧果穿成串儿,抛掷到房顶,表示让喜鹊衔去搭桥,夜渡牛郎、织女过银河相会。 在七夕那一天,有些糕点铺还会特意做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
|
来自: 昵称33271501 > 《文化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