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文化的源河——辽瓦店子遗址

 清沁自在 2019-07-31

长期以来,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悬而未决的学术课题。考古界发现最早的较清晰的与楚文化有密切联系的遗址,时间为西周晚期。郧县辽瓦店子遗址的发掘使楚文化的最早形成时间,提早了约两百年,上溯到西周早期稍晚,是早期楚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2009年12月在郑州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文物考古发现学术会上,国内多位专家认为: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就是学界多年寻找的楚文化源头。

辽瓦店子遗址位于湖北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四组汉水南岸的二级合地上,海拔151~174米米,中心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2°47'89',东经110°41'89”。

在1994年开展南水北调文物调查时,部分文物专家在郧县江边上发现很多的陶片和石器,石器有石斧,石凿、石锛等,有找制的,也有磨制的,陶器更多有新石器时代的,也有东周及更晚的,之后这个遗址就被记录在案。后因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建设,该遗址处于淹没区,2005年3月,武汉大学考古系与博物馆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以来各时期的灰坑900多座,墓葬50多座,以及环壕、房址、陶窑等遗迹。从断面、地形、地貌看,除被江水冲刷的部分外,遗址大部分保存完好,遗迹遗物十分丰富。这些发现,确证这是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其中特别是夏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存数量丰富,为了解这一时期鄂西地区文化的面貌及其同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2005年,在遗址西区临江地带,共布5米×米5探方98个,实际发掘面积2450平方米。200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布5米×5米探方26个、10米×10米探方10个,已发掘面积66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3-6米不等。重要的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水井、环壕、窑址和城址。遗址出土的器物中陶器有鼎、盘、罐、瓮、釜、鬲、大口尊等,石器和骨器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镞等,此外还发现了不少玉器和青铜器,时代涵涵盖了新石器晚期、夏、商、周、汉、唐、宋、明、清等时期,涉及多个考古文化类型。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为一处跨越4000年的古代人类“地下通史”遗址,在整个南方地区少见。该遗址于1998年被湖北省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经过初步发掘,该遗址已发掘出各个时期灰坑、墓葬、密址、排水设施、夏代城址等众多遗迹遗物,显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即首次在鄂西北发现从新石器到东周时期完整的文化堆积,填补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空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汉江上游区域文化发展的标尺。是建国以来长江流域发现的规模较大、出土遗物较多的一处夏时期的聚落遗址。各类遗迹分布有序,聚落形态较为清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夏时期文化的整体认识。遗址中出土的夏时期遗物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同类遗存曾发现于湖北均县乱石滩“上层文化”、郧县大寺龙山时期文化、房县七里河遗址晚期期的三房湾文化遗存,专家们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规则将该类遗存命名为“辽瓦店子文化”;发现了二里网下层到殷墟一期典型的商文化遗存,这一发现填补了商文化在这区域的空白。关于商时期的发掘物主要也都是些陶器,同时还有发现许多葬墓和数十座灰坑。灰坑是古代人用于堆垃圾的地方。在几座商代灰坑中,清理出多枚卜甲和卜骨残片。采用龟的腹甲和牛的胛骨制成,上有排列整齐的清晰的圆形凿孔和火灼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使用的主人现中原地区的精神生活没有二样,同时也反映出“商人好祀”的文化特点。

遗址中发现的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是鄂西北、陕东南及豫西南一带发现的一种新的区域文化类型,该文化类型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东周时期典型的楚文化遗存层位关系直接叠压,文化面貌一脉相承,将楚文化的发展线索上溯到西周早期,是早期楚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

作者单位:十堰市档案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