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卫民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去世35年后,宋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从时间上看,王安石诞生与歙州更名正巧相隔百年。宣和二年(公元1120元)歙州人方腊率众造反,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被宋军打败俘获,当年八月被处决。有人据此以为“徽”者“绳”也。但南宋罗愿著《新安志》在介绍绩溪徽岭时有如下记载: 徽岭在西北十里,高四百五十仞,周三十里,旧名大尖山。其上为官道,走旌德道也,凌晓常行云气中(王荆公为江东提刑时,有度麾岭诗,用此“旌麾”字。又有诗云:晓度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则又用此“翚雉”字。然《太平广记》载绩溪有大徽村,又宣和中改州为徽。说者以为取此岭为名,则“徽”字近是)。 古歙一府六邑之中,绩溪处东北一隅,但徽岭“其上为官道”,又有王安石的诗作流传,其影响力当然不可小视。王安石度麾岭诗当指《度麾岭寄莘老》,诗中写道:“区区随传换冬春,夜半悬崖托此身。岂慕王尊能许国,直缘毛义欲私亲。施为已坏生平学,梦想犹归寂寞滨。风月一歌劳者事,能明吾意可无人。”王安石面对现实可谓感慨万端,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是深刻的,对生活的观察是客观冷静的,他的志向是高远的。王安石另有一首《寄沈鄱阳》诗则注重写实:“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归时九月穷。朝渡藤溪霜落後,夜过麾岭月明中。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唯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小桥流水去茫茫,隔岸何人在一方。传道荆公曾晓渡,天风吹落五更霜。”这是北宋末年鲍若虚的《藤溪怀古》诗,记录了王安石晓渡藤溪为后人传道的史实。最能表达王安石对徽岭影响的为清代休宁人赵继序作的一首诗:“大徽一径傍山通,度岭游行云气中。自有荆公题句后,居然形胜压江东。” 《太平广记》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大徽村此时是否还存在?到罗愿生活的南宋,有关大徽村消亡的原因或许早已淡忘在历史的尘烟中。综上所述,王安石虽然没有机会走进徽州的历史,但徽州的前身歙州留有王安石的足迹。从王安石为许氏宗谱撰写的序文(《古歙许氏宗谱传》)可以看出,歙县许村许氏家族在唐宋时已相当显赫。有志者从古纸堆里慢慢淘掘,王安石与他生活年代的歙州必有可圈可点的人文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