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还有个说法,叫“冬不炉,夏不扇”。 意思是说,冬天不要过分接近火炉,不然就会使阳气受到干扰;夏天不要一个劲儿扇扇子,应让身体自然排汗。 该出汗时不出汗,便会在体内形成垃圾,引发疾病。 正常人的身体上分布着300万左右的汗腺,一般气温超过30℃,人就开始冒汗了。 通过汗液的挥发带走体表的热量,使体温保持恒定。因此,出汗的首要功能就是充当体温调节器的角色。 经常呆在空调房中,就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 夏季虽然气温高,虽然在室内一直吹着空调,身体确实能够迅速降温,但也容易让“湿邪”入侵体内,从而引发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出现问题。 入夏后,在医院经常碰到一些患者说自己入夏后经常莫名地心烦、胸闷、四肢乏力,血压也控制不好。 在询问病情后,发现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怕热,入夏后很少出门,整天呆在空调屋里。其实,造成心烦胸闷的根本原因是“出汗太少”。 夏天出点汗,才能保证人体体温调节正常运动,而这也是预防脑出血、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有些人天生出汗少,可能比其他人容易中暑。 因为出汗有助于散热,降低体温;反之,如果不出汗,散热不及时,就增加中暑的可能。 当然,出汗不是让我们烈日下暴晒,而是适当运动,学会健康出汗,才是三伏天最好的养生法。 最适合帮助出“动汗”的运动项目是有氧运动。 年轻人可选择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项目。 选择“动汗”的开始时间以傍晚为宜。 此时不仅人的身体状态非常好,阴阳相对平衡、气血流畅、不易受伤,外界环境也非常适宜——夕阳斜照、微风拂面、气温适宜。 出“动汗”的时间以三四十分钟为好。 出了“动汗”后切忌喝冰镇饮料,可以喝普通的温白开水,且饮用时最好少量多次。 长时间吹空调会引起不适,不妨适时地关一关空调,让自己微微出汗,会更舒服一些。 提醒一句:出汗太多也不好,会伤及人体津液。所以锻炼时不能“以出汗多少论英雄”,一般只要锻炼到微微出汗、气喘吁吁就可以了。 当然,桑拿天热到大汗淋漓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以下3种情况,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1. 甲状腺功能亢进 怕热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状之一,可伴有头发干枯、脱发、指甲变脆、消瘦等。如果经常在空调房里大汗淋漓,需要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2.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时,会出现出汗量增多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头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颤抖的表现。 3. 嗜铬细胞瘤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伴有头痛、恶心、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大汗淋漓也是嗜铬细胞瘤的常见症状,偶尔会持续出汗。 汗液中99%是水,剩下的是钠、钾、氯、镁等电解质,以及尿素等代谢废物。 因此,出汗后要及时补充这些物质,尤其是电解质。 1. 酸味食物 夏天暑气重,暑伤气阴,也容易导致多汗,出汗多易损失津液。从中医角度讲,酸味能敛汗止泻、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酸梅汤里面的乌梅可敛汗养阴,夏天饮用是个不错的选择。 2. 维生素C 出汗后,还应及时补充维生素C。 一般来说,口感酸的水果所含的维生素C可能较多。 《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数据显示,100克酸枣含900毫克维生素C,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每人每天推荐量的9倍。 酸味水果,可起到敛汗生津的作用,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 3. 含钙、钾多的食物 出汗时,身体损失的还有钾、钠、钙等营养素,如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引发疲倦、乏力。 豆制品和奶制品等含钙较多,豆类、香蕉、苹果、土豆、蘑菇以及深绿色蔬菜等,钾含量丰富,夏季可以多吃。 4. B族维生素 天热出汗和食欲不振也容易导致B族维生素的缺乏和流失。 维生素B6缺乏的症状之一是有抑郁倾向;当维生素B12不足时,人会出现思维能力下降、空间感障碍等情况。 所以天热要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如多吃红豆、绿豆、燕麦等粗粮,还可以适量吃些动物肝脏,如鸡肝和猪肝等。 5. 优质蛋白 补充流失的氨基酸,可通过饮食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 建议每天喝1杯酸奶或牛奶,1个鸡蛋或多半个鸭蛋,在此基础上加1份豆制品或1碗豆粥,还可常吃些清爽烹调的瘦肉和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