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把历代高僧的寿命与历代皇帝的寿命相比较,发现生活清苦的高僧的平均寿命高于皇帝。这些人健康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要归功于禅定。佛教禅定(或曰坐禅)的目的是使人排除杂念和私欲,明心见性,获得智慧,但在禅定的过程中也带有治病健身、益寿延年、身心轻安这一副产品。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克服外界的诱惑和内心七情六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详,并因禅定而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消除人的心病;二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益寿,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疾病。 禅定对养生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如我国中医的圣典《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的安定与和谐在抵抗疾病和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而禅定可以怡情养性,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无数高僧的禅修实践证明:生命既在于运动,更在于“空灵虚静”。人人都可以通过禅修充分调动自己身心巨大的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幸福长寿的目的。 正是由于禅定的特殊功效,许多人都欲修习禅定、瑜伽等功法,其中既有渴望健康长寿的老年人,也有追求时尚、追求心理放松的年轻人。然而,对普通人群而言,目前修习禅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注重性格修养,没有调整好心态,在不具备修习条件的情况下匆忙或勉强练习,最终导致修习失败。作为初学者,应该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了解修习禅定的一些基本要求,然后再掌握几种入门方法,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修习禅定须对关系身心的基本要素作以调理: 一、调理饮食:食不宜过饱,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人闭塞。也不宜过少,过少则身虚心悬,意念不固。须保持一定的营养,每餐八成饱即可,饭后一小时入坐为宜。此外,忌食污秽不洁之物,以免身体失和。 二、调理睡眠:睡眠不宜过多,过多则流于放纵,虚耗光阴,初学者以每日不超过八小时为宜。随着修习功深,可逐渐减少,因为静坐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积极休息方式。但睡眠时间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勉强,以免身心困顿,影响修习质量。 三、调身:所谓调身,即端正身体姿态,因为它与人的呼吸及精神状态都有很大的关系。要求练功人在平时就注意行、住、坐、卧,以此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和习惯,因而寺院有“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的说法。禅定所说的调身主要指坐禅的身体姿态。入坐之初,须宽衣解带。若用跏趺坐(双盘),就将左脚小腿曲加于右股之上,使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牵上加于左股上。此时两股交叉,两膝盖紧着于褥,构成三角形,最为稳固,也易于聚气收心,可以说是最理想的静坐姿态。初学者或年纪较大的人双跏趺有困难,可改用半趺(单盘),单以左脚曲置于右股上,而右脚掌置于左股之下。另外,入坐时若自感血脉膨胀,身热发汗,应等汗干之后再慢慢入定,切忌仓促下坐。 四、调息:所谓调息,即调整呼吸的状态。入为吸,出为呼,一呼一吸为一息。禅定入门最重要的功夫就在调息。它是修禅的开始,佛经称之为“安般”。据《瑞应经》等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修的就是安般法,后来他也常教弟子们修习。调息是沟通自然之气与人体真气、沟通生理与心理的枢纽,这与气功健身的原理是一致的,也是气功之所以名为气功的主要因素。调息的好坏是衡量“功力”深浅的重要标志。因此无论是印度的瑜伽、佛教的禅定还是道家的内丹功,都十分重视对呼吸的研究与调节。一般来说,呼吸方式分为四种: 喉头呼吸:这是一种不好的呼吸方式和习惯,呼吸短而浅,仅仅在喉头出入,因而不能尽肺叶张缩的最大量。 胸式呼吸:气体吸入能够达到胸部,使肺叶比较充满,这是一般人常用的呼吸方式。它与喉头呼吸属于自然呼吸,但不能算作调息。 腹式呼吸:气体吸入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突;呼气时,肺部紧缩,膈肌被推而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是顺式呼吸,深而自然,不须用力。另外一种为逆式呼吸,即吸气时,胸部外凸,腹部下凹;呼气时,胸部下凹,腹部凸起。此种呼吸强度较大,须加意念。 体呼吸:此时功力渐深,呼吸深长绵细,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觉,好象进入了无呼吸状态,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此地步,便达到了调息的极致,道家称之为“胎息”。 除了做到以上的调整外,禅定还要求修炼者做到调心,所谓调心,即调整好心理状态,令其不沉不浮不宽不急。 以上为入坐前或入坐后在调身、息、心方面的基本要求。至于练功当中,还应善于察觉身、息、心是否协调。若练功完毕出现气急、身体不端正等现象,须随时矫正;若身体姿势自我感觉良好,而气、心不调和,也要随时将其调至适中,如此能障碍不生,可较快并持久地进入禅定境界。(文:刘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