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行远

 渐华 2019-08-01

道德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成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岁月的砥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才能为人们所认同。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苏洵《上文丞相书》)万物发展的过程都是天意,并非人力能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切实之处用力,使自己顺应天地的规律,适应自然。

不经历过程而只注重结果,不经历播种与长成而只要收获,这必然什么也得不到。

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艰难的过程,都是脚踏实地地干和做最终形成的必然结果。

干和做就是务实,就是过程,只有经历了过程,才会有丰美的收获。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小雅·常棣》说:“家庭和睦,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你的家庭美满,你的妻儿也都很幸福。”孔子评价这诗说:“这样的话,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智慧讲解: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这一章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的回答。当时子夏担任莒父县的县令。莒父县由于长期管理不善,正处于百废待举之际,子夏上任后急于有所作为。孔子并没有告诉他具体怎样做,而是提醒他说:“不要想着贪图一时之快,不要只看见微小的利益。贪图一时之快,反而不能达到,只看见微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目的是告诫子夏,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拔苗助长,要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一点都尤其重要,要想工作有成效,就要分出轻重缓急,以及看清眼前小利与长远大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出处。

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要遵循规律生活、办事。规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总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做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结果适得其反。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说的都是“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的道理。

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一步一步地走。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从最低微处着手。

中庸,就是我们努力想达到的境界。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中庸》一书中引用了《诗经·小雅·常棣》的句子,“与妻子和儿女感情和睦,就好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美妙。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快乐。你的家庭美满和谐,你的妻子儿女也都很快乐”。这也顺和了孝道,孔子因此说:“父母这样也就称心如意了吧!”

家庭和睦,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和欢悦,心里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一门心思干事业,事业还有不成功的吗?如果没有做到先修身、齐家,那么,自身缺乏修养,不具备干事业的能力,或者即使有能力却常常“后院起火”,也同样干不好事业。可见君子的大道,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孝道之中。这与中庸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说法是一致的。

我们生来就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我们不是孤立的。但是,真挚的友谊来自于分享,来自于诚实,来自于宽容。帮助别人,而不是支配别人。

在人生的旅程上,有着无数的坎坷和艰辛,但也同样有着看不尽的春花秋月。每一朵小花,都给大地带来芳香,也给我们以美感和启迪。

世间最好和最美的东西只能被我们的心灵感知。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的朋友,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这一句话是对前面实行中庸之道最终达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果的感慨。

不论我们的生活是贫穷还是富裕,也不论我们是平庸还是显赫,更无所谓我们是耕种着祖传的土地,还是手握着权柄或占据着高位,这都不是生活本来的意义。只有爱,才是一切。只有我们生活幸福,只要我们兄弟和睦友爱,那么就是对我们父母最大的安慰。

这世间任何东西都是易逝的,只有亲情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融汇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空间,陪伴我们走向永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