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如何扶阳?,我在三伏天里吃黄连,你却艾灸不停外加三伏贴!,

 Dementia豆豆 2019-08-01

##黄连如何扶阳?你学的中医理论出了什么问题!

(一)奇特的案例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那一年按照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推理属于水太过,水太过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水太过会克制心火,也就是说那一年的心火不及的状况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我们翻开三因司天方,发现这一年的运气方居然是黄连茯苓汤,主要组成成分就是黄连,还有茯苓,远志,半夏等药物,总体来说,这个方的主要药物是寒凉的。

而水太过的年份出现的症状是什么呢?寒气流行,邪害心火,心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反正,不管是经典记载的内容,还是实际临床观察到的数据,都证实这一年的疾病都跟心脏有关,且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寒性的。不过,那一年用黄连茯苓汤之后,疗效居然出奇的好,很多患者疾病发作,用经方之类的辨证论治效果不好时,我就改用黄连茯苓汤,疗效惊人的好。

2016年,也写了一篇文章揭示这种现象,只不过那个时候只是思考,只作为一个很好的思考,并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这一次,因为前后多次写文章受到网友的质疑,黄连苦寒,对于婴儿来说,吃苦寒的药物,会损伤脾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不是胡扯么?

我不得不再静下心来,写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感悟和认识,因为有一些观念如果深入人心,最后只会积重难返。糖尿病界,有一个大牛治疗糖尿病,使用的就是大量的黄连,什么60克,大剂量的使用,有些专家对此不理解,也会批评,但是某专家敢用这么大的剂量,就有其原理,也肯定会有效果,不然的话,我们不敢使用那么大剂量的药物。

其实跟某大专家私下接触过,他这个人比较随和,做事情逻辑性不够强,很多时候感觉都是出奇制胜,所以他用黄连用到60克,估计也是性格诱导的,在用药的时候能够突破流俗,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大的名望。

这两个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连可以用来治疗寒性疾病,黄连可以用来治疗消渴,且可以大剂量使用。这个结论,其实就具有突破性了,跟火神的思路最后可以相通,大家可以试着推论一下。

(二)小儿服用黄连,体寒可以用么?

回到开头,很多人怀疑我所说的小儿服用一个月黄连的事件,我且不说这个事是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那儿的小孩子只要小时候服用黄连超过半斤的,基本上都可以非常好的带大,肠胃相当好,但是现代小孩有的服用,有的不服用,不服用的人一般都是各种疾病不断。这个有一定的对比,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理统计,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数据支撑的。

且不说黄连是否可以“治冷热之痢,厚肠胃而止泻”,黄连在实际运用上发挥出来的作用,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其功效了,不然不会在南方形成一种习俗。

另外,小儿使用黄连,其实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我们通常都知道“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三分饥是什么意思?要让小孩子的肠胃之中,始终保持有一定的空虚,而不是饱食终日。寒是什么,就是让小孩子的体内阳气不至于太旺,需要疏泄出去,如果做不到,小儿就会经常得病。

黄连是寒凉的药物,自然可以让小儿保持寒的状态,另外黄连还有很好的厚肠胃的作用,对于小儿来说,其实就是加强了脾胃功能,就是让小儿的肠胃运化加快,保障饥饿感。有一个数据,在全国范围内,54%的人都含有幽门螺旋杆菌,也就是说我们碰见的人之中,很多都是脾胃有积热的情况,而这些杆菌是会通过饮食传播的,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感觉,没有胃炎的表现,不是因为没有病菌,而是因为病菌的数量还不够,人体在抑制这些病菌。

其实,服用黄连的作用,可能是几方面的,至少可以预防小儿中焦积热,这样只要没有积热,小儿的疾病几乎就减少了一大半了,所以服用黄连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学习的时候,没有一个分析的思维,只知道然,不知道所以然,所以开口动手便错。

其实在认知世界的时候,有两种实践模式,一种叫做唯理论,所谓的唯理论,是大陆理性主义者们根据逻辑推理得出世界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世界是可知的,此时就会出现独断论;另外一种叫做经验主义,所谓的经验主义是英国休谟等提出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经验主义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一切都应该以经验说了算,我们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没有人能够保证突然出现一只黑天鹅,此时就会出现怀疑论。

现代学院派的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理论告诉他们不可以的,就会顺着逻辑推理,最后得出行动的参数,所以小儿服用黄连是很危险的,甚至说我是歪理邪说。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吃了黄连的小孩真的会比较乖,少生病。

(三)黄连究竟能干嘛?

关于黄连的药性,大家都认为是苦寒的,《本草纲目》记载是苦,寒,无毒。《名医别录》曰∶微寒。吴普说∶神农、岐伯、黄帝、雷公∶苦,无 毒;李当之认为是小寒。由此可见,黄连其实并不是大苦大寒之药,所以我们在治疗痢疾的时候,不管是寒性的还是热性的,都会使用黄连,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黄连是非大苦大寒之药。

在聊黄连能干嘛之前,我们先说说黄连不能干嘛。尤权说∶忌猪肉,恶冷水。“服此药至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也”,可见猪肉是需要忌讳的,但是有人也批评,比如李时珍就说∶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猪脏黄连丸,岂只忌肉而不忌脏腑乎?

李时珍的说法貌似有理,但是大家都知道,吃黄连的时候吃猪肉及猪的内脏,跟炖药的时候猪的内脏与黄连一起反应,不是一回事。在中国,道教的仙丹是很多讲究的,有些人服用了仙丹之后,基本上就会有一些忌口,我们那边有不少道家修炼的人,他们普遍不吃一类食物,比如有的不吃牛肉,有的不吃河蚌等等。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发了状态,说吃黄连忌口猪肉等,那个师弟就口无遮拦的批判我,语言还有点尖锐,我最后不跟她争,有些人必须栽跟斗才能成长,争论有的时候只能证明自己是傻逼。其实,在临床上,我遇到过吃黄连不会有副作用的,比如我自己,吃了黄连再吃猪肉,也没有什么不适,但是很多人其实吃了含黄连的药物,就会出现腹泻,出现腹胀等情形。所以,在没有确认什么条件下可以同时服用条件下,我都会让患者不要同时服用,不然受罪的还是患者自己。

张元素认为:黄连性寒味苦,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阴经。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张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其实这些作用,有些在张仲景的五等泻心汤中有所体现,比如泄心火,三黄泻心汤就是泄心火的代表方剂;去中焦湿热,则可以是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这些都是治疗中焦湿热的。不过,这些问题基本都与心火有关,所谓的上火,其实又不是简单的心火问题,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学问题,前面我们在聊关于上火的时候就做过相对应的解说。

李时珍说的比较全面∶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 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 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 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 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所谓的五脏之火,其实都可以表现为上火,上火就关系到人体气血的状态,或者说上火其实就是阳气偏胜导致的。我们知道“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阳气最重要的一招就是胃阳,如果没有了胃阳,阳气自然就没有作用了。上火,其实就是胃脘之阳气过剩,出现了局部的分布不均。

黄连被大家认为可以泻火,是泻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泻火,但是黄连可以泻火是一方面,黄连还可以止泻,这个是大家都容易忽略的。一种药物,可以泻火,但是不会导致大便溏泄,反而可以止泻,这是什么情况?

所以,黄连的泻火有别于大黄、芒硝的泻火,大黄芒硝的泻火是直接熄火,是从人体直接泄出去,没有了。但是,黄连的泻火是什么?我倾向于中医所谓的“火土同德”,当人体的脾胃足了,火足了,自然就可以晦火,让火藏起来。

《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谓的平是什么?就是平平淡淡,甚至让人感觉不出来;所谓的秘是什么意思?秘的意思就是藏起来,所以阴平阳秘的意思就是阴阳都不表现出来,都藏起来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黄连之泻火,其实就是藏火,是厚土以藏火。

黄连泻火,不是把火直接泄下去,而是将火藏起来,藏起来了,自然就表现为火气没有那么旺盛了。这个就是黄连的一个功效,大家还记得那句“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厚肠胃而止泻”了吧。李东垣不说他泻火,都是在治疗肠胃疾病上打转,都是在培土上做文章。

(四)黄连如何扶阳?

黄连是怎么做到扶阳的,我在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土能晦火,所谓的晦火不是将火灭了,跟水来克制火不一样,而是土将火藏起来,这个时候才不会表现出火气过旺,出现上火的情形。一是从人体的肠胃来说,大家知道“四肢厥逆”一般来说都是寒性疾病,有时是热性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寒性疾病,大家有没有发现伤寒的三阴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条文在说自利,在说腹泻,而三阳病几乎没有腹泻的情况。

所以,阳气的损伤不是来自其他,而是因为肠胃,包括我们阳气的损伤主要还是过食生冷导致的。

《神仙传》载封君达、黑穴公,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窃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素问》载岐伯言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

《本草纲目》记载:又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巳,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己,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秦公此书,盖因王公之说而推详之也。我明 荆端王素多火病,医令服金花丸,乃芩、连、栀、柏四味,饵至数年,其火愈炽,遂至内障丧明。观此,则寒苦之药,不但使人不能长生,久则气增偏胜,速夭之由矣。当以《素问》之言为法,陶氏道书之说,皆谬谈也。杨士瀛云∶黄连能去心窍恶血。

黄连为什么会久服反热?其实,很简单,补土自然可以晦火,只要肾阳充足,火被土所掩埋,越来越足,最后就导致热证了。所以,我们在治疗腹泻患者时,一般都要注意,当我们用药之后,患者肠胃得到了恢复,马上就会出现下一个症状,那就是上火,因为土足了,可以晦火,但是火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上火。

扶阳就好比打仗,如果纯粹用附子之类的药物,很快人体就热起来了,这就是蒙古骑兵的打法,到一个地方就攻占一个地方,但是他们不留兵守住,打下来等于没有打下来;而培土则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打下一城是一城,一针一线都是自己的。

www.

我在三伏天里吃黄连,你却艾灸不停外加三伏贴!

(一)缘起

每次出差都是急急忙忙,所以很少带书,不过有一段时间,一直带一本诗集,在飞机上可以看上十来首诗,看诗也不是记诵,只是想欣赏,没有任何目的。不过,自去年以来,因为服用了一段时间的温药,体寒的体质得到了完全改善,去年变成了体热体质,所以看书很多时候就静不下心来。

上周出差,因为是甘肃的天水,没有直达的飞机,治好坐高铁,整个旅程下来,来回十几个小时,因为没有带书籍,所以只能看抖音了,刷视频。不过,事后非常后悔,做人怎么能那么不求上进呢,所以这周出差去深圳,就很自觉的从书桌上拿了一本火神派的书籍。在飞机上,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阅读,将吴佩衡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了解,也算是没有白费这么久的时光。

其实,按照以前的体质的话,完全看不下去,这段时间突然看书非常静心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己最近服用了几天的含有黄连的方剂。边看,边思考之际,于是想着写一篇文章,关于人民对中医扶阳的错误认识。

(二)扶阳重太阳与少阴

不管是火神的鼻祖还是吴佩衡,或者其他火神派的医家,其实都是非常重视太阳病的,因为太阳病是整个外感疾病的最开始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就很难在后面的治疗中获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少阴,扶阳的理路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少阴,因为少阴为君火,只要君火不足,阴寒之邪就会弥漫全身,四逆汤之所以运用那么广泛,就是因为四逆汤为少阴之主。

在火神的鼻祖哪儿,肯定重视少阴,但是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其实就有一些转变了。不管火神哪家,其实都是很重视自己的道统的,一般都会将自己的道统归于《伤寒论》,再其次就是归于伤寒气化派,所以火神的主张,归根结底还是伤寒,还是伤寒气化。

伤寒有六经,气化也有六经,所以火神的太阳、少阴为入手的主张,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不是伤寒论的全部,也不是最正宗的《伤寒论》。后世医家怎么补充,晚上火神的理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当然,之所以引出火神的相关内容,其实还是跟本文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性,不然的话不会花这么一些笔墨去说一些不相干的内容。

(三)为什么上火?

昨天在群里跟同学们说上火的事,其中有一个好奇宝宝就以五运六气的理论去解释,想通过太过不及来解释,这个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又不完全对,但是我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因为这里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五行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生克制化,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比如《内经》里面 经常提到的火土同德,水土同德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讨论的问题。

回到话题,火神派到了后来,其实在使用方剂的时候,比较少纯粹的使用四逆汤,而是在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是以四逆汤为基础,而是用其他方剂作为的治疗的先导。在这这个先导方中,最重要的就是调节脾胃,所以在后世火神派的理论中,引用了“火土同德”的概念,所谓的火土同德,其实就是当人体的火气旺时,如果脾胃不旺,也就是土不旺,那么火气就会泄气,好比柴火,很快就会耗散完,但是如果有一定的土封住火,那么火星可以留很久。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做饭的时候,一般烧柴火会留下火星,会留下炭火,如果炭火上面有一层灰,则炭火可以保持到第二天的清晨;但是,如果没有一层土在上面,其实炭火很快就会化为灰烬。所以,在扶阳的时候,只要是虚寒性的疾病,时间够久,就必须考虑脾胃虚弱,必须先培土,这样再扶阳,阳气自然能够锁住,自然能够长期的保持阳气旺盛。

所以,上火的原因,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气有余便是火”,绝大多数的上火不是真正因为身体火气旺了,而是因为身体之中土不足,导致了火气消耗太过,然后人又会自救性的补救很多扶阳物质,最终导致上火现象。

(四)上热下寒

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伤寒论》经典中,都很少出现纯粹的阴寒性疾病,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人会有纯粹阴寒性疾病,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寒热分布不均匀,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往往难以入手。

现在被很多人说的最多的概念,就是所谓的宫寒,所谓的体寒,这些情况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宫寒,或者体寒,其实都是上面是火,下面是冰,所以看不到本质的人会清热,清热一般可以获得一时疗效,但是不能获得长久疗效。而有些人看到的是本质,是体寒所以会选择扶阳,会选择服用温燥的药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服用温燥的药物之后,会出现一些身体的不适,而且很多人最后会变成虚热,变得烦躁。

人是中和的动物,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每一个人都是阴阳同时存在的,所以阴阳平衡是常态,而阴阳之间不平衡则是非常态。阴阳平衡下,局部的阴阳不平衡,才会导致人体的寒热出现,所以绝对的寒热在人体机会看不见,如果真的有,那就是阴阳人分界之时了。

所以,针对这些虚寒性的疾病,不一定要纯粹的扶阳,可以有第二条路。现在中医药之中,有不少人因为见识过艾灸的力量,很多人不分好坏一律艾灸,特别是在夏天艾灸。有理论,有方法的,还可以治病延年,很多胡乱搞一通的,不但不能缓解疾病,还会加重疾病。

前段时间,一个患者,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体寒,很多医生也给他艾灸,最后艾灸到心率跑100左右,患者自己感觉到了不对劲,才开始戒断艾灸。而且身体局部还有湿疹,失眠,舌苔也有黄色,这是很典型的热象。最后,根据这些症状,我开出了含有黄连的半夏泻心汤,简单的吃了七天,几乎所有的不适都消除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通过调节中焦脾胃的思路,来调节人体的寒热,而不是简单的艾灸。除此之外,很多人在仲夏之日,也就是所谓的三伏,一直强调要贴三伏贴,三伏贴因为是在皮肤中喂药,所以尽管用的药都是比较性温的,但是危害还不是那么大。

不管是艾灸还是三伏贴,在炎热的夏季使用,只要不是纯粹的阴寒性疾病,或者阴寒性体质,就没有必要使用。否则,不但治疗不好疾病,还会在治病的过程中制造痛苦,增加自己的不愉快体验。

(五)误区有多严重?

现在的医生,很多人都认为扶阳是最正确的,是治疗疾病的最好的手段,这个确实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的,最大的误区不是因为扶阳,而是将扶阳绝对化了。不管是郑钦安,还是吴佩衡,或者卢氏火神,其实在使用方剂治疗疾病时,滋阴也会用,寒泄也会用。

前几年,在今日头条上发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关于如何治疗脾胃疾病,特别是小孩子如何预防得到胃炎之类的脾胃疾病,介绍了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方法,那就是刚出生的小孩服用一个月的黄连,然后就很好带,脾胃功能很强大。

网络作为一个发言比较自由的地方,很多网友就开骂了,说我是庸医,说小孩子服用黄连会毁掉小孩子。事实上,小孩子火气旺,我们通常说“小孩子屁股下面三把火”,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每年冬天,南方如果下雪了,小孩子可以光着屁股在外面跑来跑去,但是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下雪天出去吹风了,十有八九会有脾胃的腹泻症状,这就是成年人与小孩最大的差别。

所以,小儿作为纯阳之体,其实很多时候是可以用一些寒凉的药物,比如我们说的黄连,我们说的六味地黄丸。黄连,六味地黄丸虽然是清补的药物,但是不会泻人太过。因为黄连泄心火,但是可以厚肠胃,就是补脾胃;六味地黄丸,虽然也会泻火,但是可以滋肾水。

(六)三伏贴,该怎么养生?

养生有正道,不偏就是正。正常情况下,夏天气候变热,那么我们需要多用一些寒凉的药物,一些寒凉的食物,而冬天气候寒凉,所以吃的喝的,都必须是温热的。这是正道,是最普遍的道理,至于说有些人体质寒凉,那是有些人,并不一定适合你;有一些人体质偏热,那也只是有一些人,而不一定就是你。

所以三伏天贴三伏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必要;甚至艾灸也不必要,必要的就是始终爱护好我们的脾胃,只有爱护好了脾胃,体内的壮火才不会消灭的太快,才会源源不断的产生。

大家不必要跟风,不必要害怕自己体寒,人体跟自然环境是一体的,这就是伤寒气化的基本观点,只要没有太大的偏差,天地之气热,则人体也热,自然需要服用寒凉之药;天地之气寒,人体自然也寒,自然需要服用桂附姜等扶阳之药。

几年的夏季,特别是在7月23日之后,气候将变得异常火热,很多人如果还是按照艾灸的方法,或者用三伏贴,而没有把自己的脾胃顾护好,后面难受的日子估计会很多。而保护自己脾胃的方法,今年最好的就是吃含有黄连的一些方剂,至于具体的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的体质来改善。

最后,在提示一下,不少人都发现很多读书的人都是体寒体质,因为体寒之人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所以大家如果真心要好好学习,建议可以考虑用苦寒的药物来顾护脾胃;另外,当一个人要发越、运用的时候,必须是充满热情,所以此时的火气必须足,两者之间存在平衡,主要看大家如何把握!

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