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经武学的修真理论(之三)

 昵称33900454 2019-08-01

丹经武学的修真理论(之三)

李兆生

上期要点:人博天地宇宙阴阳二气而剖产性命,入乾道为男,入坤道为女。阴阳感而复生,无有穷尽。人类生成性命之后,全靠真元之气推动肾水周流,润泽周身,靠元气推动血液,循经导脉。“顺则凡,逆则圣”,是传统修真积极看待人生的思想传统的修真理论认为,体内三宝——精气神能聚而不散,人即可长生久视。


(李真阳所绘制《修真图》中指出“顺则凡,逆则圣”的道理。)

这种有经纬有起始的血脉气机,随着功夫的演化,智者得知其真气归藏在小腹丹田里面,古人将这个归处称作“黄庭”。“积久呈真”,每当真气饱满之后,会产生超常的脉道,或从腹而上升,或经背脊而上行,前后循环,或中起一线,随日月阴阳而产生升降。这则是丹家的“丹脉”现象。体验修脉的研究学者把这种常识称为“内景功夫”。早在晋代,王羲之当年书写《黄庭经》换鹅的故事就是指此(《黄庭经》全称《太上黄庭内景经》)。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王羲之书《黄庭经》)


当人们得知这团“元气”能起到“生死”的关键作用时,“培育元气”的手段即应运而生。然而,生命中的这团元气如何才能“久固呈真”而产生质变不再耗散,乃至于在颅腔形成“结晶”?这则是藏传内密的“一指樱红”。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在常识上则形成了专业体系,谓之“丹经武学”。一旦元气凝成结晶之际,颅腔内会出现耀眼的光芒。这一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之“慧光”的专习。因光芒如同金子闪光般地灿烂,故人们又名之为“炼金术”,在体内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此谓之“内脉丹学”。以金石草木用鼎炉烧炼升华而成的物体被誉为“外丹大药”。医家的丸散膏汤丹剂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历史上炼丹炼汞、金砂白雪的学识,它一直影响了封建帝制多少朝代,数百年岁月(参见《真元宝笈·武库遗真》之引言》)。


(李真阳书作:“祖师法传峨眉山,一指樱红照大千”)


(修真即是澄澈自性心莲、发露真如智慧的光芒。)

在动静修为过程中又分为文武两大脉源,文以明其哲,武以演其身。交综而后,文感“易”而参宗玄慧称儒宗;武练“形”乃悟彻天象言道学,追求“顺天道,合人道”的理智教育。一则因形循理,“读书修福,安分养神”;二则寓理于形,造福社会,立于人事。提出“文章行世大神仙”,“玩易以知吉凶”,以文人三绝诗书画来体现,由传统文人与大自然相合鸣的行动,乃至“智明达化”、“理邃三玄”。泛武者,观文以省心性,操演以壮气魄。与道合真而后,则是“内执丹道”以明修自我,“外显金锋”以善拯其涣(患、灾、争、杀)。归隐而后,观天地以拟自身,观日在天照彻自我,自然天地是由智慧般的太阳照耀。拯世大儒而为良臣扶社稷,济苍生以医哲弘真。

(文章行世大神仙--李真阳先生的部分著作书影)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腹有文章气自华,文武修持得天真

王羲之官拜右将军乃武夫习文;李白少爱纵横乃文武侠道于一身;陆游乃文人习武,学剑四十载;苏东坡诚为儒释合一;韩退之实儒道合一;杜甫一生只在儒家境内;伍冲虚、柳华阳为仙佛合宗;赵佶以艺为道文笔绝响;唐太宗文武泛真,参贤释教;孙登隐石窟而食石髓延生;嵇康操琴曾师鬼魂而得广陵散传世;介子推孝五伦绵山被火;张三丰得白云诀,书剑纳为丹道,擅龙形大草,以武传世;吕纯阳警喻世人,“是道仍是儒,称师亦称祖”;张仲景身居太守而著《伤寒论》乃儒行医道;孙思邈伏龙虎,济苍生,以丹医入道,千古尊称“药王”;董永典身葬亲,妻配天仙而得一子,取名仲舒,是为感仙济儒;纵贯岁月,真是“神州瑞气五千年”所呈之者,“五彩云英仗文华”,“海潮送心音”。

(李真阳先生所绘制:张三丰祖师圣像)

史卷经传,演伦岁纳。诸种行操,概言之为完善自我,亦是古人所言之“修真”。或可说通过修整,而产生完臻之自我。让人类从疾苦中走出来,像旭日升天照亮大地一样,给万物以光辉。

丹经武学之父----李兆生(真阳)先生

(李真阳先生在武当山金顶演练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

(旭日赋予万物以光辉)

(大道赋予万物以生机)

(最美心莲似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