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浅谈“意境”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8-01

浅谈“意境”

文人

自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到世人瞩目,有关“意境”的说法便甚嚣尘上。王氏一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引为经典,于是“意境”被大家用熟、用滥,甚至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一提“意境”,仿佛把大旗作为虎皮披上了身,瞬间就变得高大上了。

文人|浅谈“意境”

“意境”由来已久,王国维只是集大成者。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就提到过“意境”,他认为“诗有三境”,分别是物境、情境和意境,其中“意境”的解释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简而言之,意境既是得之于物、发之于情、合之于心的一种审美体验。到了王国维先生这里,他把“意境”概括并升华了,提出了写境、造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等,而后人往往弃而不取,只把“意境”二字挂在嘴边,俨然成了“意境家”。

意境是什么?恐怕绝大部分人说不出来,只能这么回答:反正我就是觉得好,就是觉得有意境,能够契合我的想法,打动我的心灵。对付这些“意境”家们,我常常用事实说话:既然你们喜谈意境,能不能分析一下前人作品的意境?比如南宋的姜白石,其《暗香》《疏影》想必也读过,其意境如何?你所好之“意境”,较姜白石作品之“意境”又何如?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大多数“意境家”们都会振振有辞,姜白石精通音律,作法严谨,气韵深远,超凡脱俗,意境自然不差。至于我辈,自当望其项背。于是我哈哈一笑,直接搬出“意境家”们奉为圭臬的《人间词话》,指点第四十二条:“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且又有云:“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著。”当然,也还是会有一些死不悔改的意境家们继续强词夺理,“他认为意境上不用力,但我认为就是有意境,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好吧,我也只好偃旗息鼓,甘拜下风了。

意境究竟是什么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它的“虚”,所以容易被庸人所利用,成了为装X利器。似乎只要一提到“意境”,自己就能与作者感同身受,愈加赞美;或者浑然不觉其中三昧,只管贬斥。“意境”成了衡量诗词好坏的唯一标准,成了意境家们语焉不详的规矩法则。

其实,我也不能好好解释什么叫意境。从字面上来看,意境是意与境的融汇,那就是说差不多是情与物的结合。然而,光有情和物的结合(哪怕是意与境的融汇),也未必会产生好的意境——于我而言,未必会产生好的感觉。比如说越来越盛行的老干体,有一些你不能否认它确实将情和物(或者说意与境)结合在一起了,但其内涵却仍旧相当贫乏,其主旨依旧得不到升华。这样的作品,先看内容就大倒胃口,遑论意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到过,“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在定稿中,他把“言格律”删掉了。但是,无论是气质还是神韵,真的能因有境界而“随之”吗?我表示怀疑。我的理解是,有气质、有神韵的,未必一定不是好的作品。“意境派”尽管言之有理,却过于偏颇,它只是一方学派而已,气质、神韵,甚至性灵、童心、兴趣等等,都能在诗词作品中分一杯羹,何必只囿于“意境”?有意境的作品确实难得,或者可以说确实是好的作品,但就拿前面姜白石的《暗香》《疏影》来说,谁敢说它不是好诗(词)?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网络的发达、自媒体的兴起,让所有的人都能充分表达意见,这所有的人里面自然包括自我感觉良好的“诗人”们,尽管如此,正如网上流传的那句著名的话语,“无论水平多差的人,都会有水平更差的追随者”

意境有用,也有效,然而有限。意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是衡量诗词好坏的唯一标准。动不动搬出“意境”来臧否他人,只会落个贻笑大方的结果。“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意境家们有他们的“会人”,又岂会在乎我等哓哓不休?

文人|浅谈“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