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茶具有哪些种类,与现代茶具有何不同,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茶叶情报局 2022-03-07

所谓茶具,现代主要是指泡茶所用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盏等。比如简单到日常冲泡绿茶,只要一个玻璃茶杯即可,投放三五克茶叶,冲入90度左右热水,静候两三分钟即可享用。如果是冲泡功夫茶,则程序复杂的多,所用器具也纷繁多样。最主要的茶具包括用来煮水的茶壶、用来承载茶具的茶盘、盛放均匀茶汤的公道杯、品尝的品茗杯、冲泡的盖碗或紫砂壶等等,另外还有其他辅助茶具,包括茶则、茶匙、茶夹、茶漏、茶针、茶巾、杯垫等等。

但是古人泡茶,和今人多有不同,尤其是明朝以前茶叶冲泡方法,与现代茶艺冲泡有很大区别。比如说唐朝的煎茶法、宋朝的点茶法,与今天的茶艺完全不同。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茶具十咏》中,曾详细记载了唐时茶具的种类: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当然,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茶人不能算茶具,但古人非要这么认为也无不可。比较茶人煎茶,也是整个茶艺的一部分。

到了宋朝时期,斗茶文化兴起。斗茶时采用的是点茶法,而点茶法程序非常复杂,所用茶具繁多。因为自元明以后,点茶法几近失传,所以,很多茶具已经不足为外人道也。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分享宋朝斗茶过程中,到底用了哪些茶具?其中哪些已经失传,哪些还在使用。

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这里面的器就是指茶具,是古代泡茶缺一不可的东西。陆羽在《茶经》专门讲述了烹茶、品茶的二十四器,这足以说明茶具的重要性。在宋朝时期,点茶法所用茶具,根据审安老人《茶具图赞》记载,包括:烘茶炉、木茶桶、碾茶槽、石磨、茶葫芦、茶罗、棕帚、茶碗、陶杯、茶壶、竹筅、茶巾等12种。而在蔡襄的《茶录》中,对于茶具的介绍,更加简介,数量更少,只有9种,分别是: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茶筅)、汤瓶、茶焙和茶笼

我们今天,就根据蔡襄《茶录》记载,分别来看下,这9样茶具都有什么作用。

1.砧椎砧一般用木头做成,砧茶时垫在底下的器具。椎是用来敲打的器具,用金或铁制作,方便取用。基本上,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茶器具了。

2.茶钤一般用金或铁制作而成,在炙茶的时候,夹住茶饼之用。现代茶艺中,也没有茶钤了,因为不存在炙茶这样的工序。

3.茶碾用来研磨龙团凤饼的器具,多用铁做成,也有用银做的。材质方面银质最好,但是材质最贵。熟铁稍微差一点,生铁最差,因为隙缝里可能存在黑色的铁屑,研茶时容易混入茶中,点茶时茶色发黑,最不利于斗茶观汤色。所以,一般生铁的质量最次,达官贵人高门大户都用银质的。除了特殊情况下,一般现代茶艺不用研茶,也用不上茶碾。

4.茶罗类似于现代茶筛,但是罗口非常细,而且是越细越好,这样冲点时,茶汤的成色最好。说白了,就是团茶研磨后,用细筛子罗茶一遍,保证没有太大的颗粒。

5.茶盏这个好理解,就是喝茶的杯子,现代人叫做品茗杯。宋代人最喜欢的茶盏叫做建盏,是建安所产茶盏,最适合斗茶。因为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而且,宋朝点茶崇尚茶汤色以白为尊,黑瓷建盏最适合展示茶汤的白,所以最受宋人喜爱。当然,自上世纪80年代,建盏工艺恢复后,现代很多人也喜欢用建盏喝茶。

6.茶匙和茶筅宋朝茶匙和我们今天的不太一样,相当于唐朝时期的竹荚,主要用来击沸茶汤。到了北宋中后期,茶匙逐渐被茶筅所取代。茶筅一般用竹子制成,洗涤茶具的刷帚。宋人在点茶时,先用勺子取一勺茶,置于茶盏内,快速冲入沸水,用茶筅击沸搅拌,形成茶末汤花。现代已经没有茶筅的实物,只能根据古人记载复原。

7.汤瓶所谓汤瓶就是用来装水的器具,跟今天茶壶的功能类似,但样式不大一样。一般小户人家,用瓷石或铁质制作。大户人家用银质制作,官宦之家和皇宫则用黄金居多,效果最好。

8.茶焙茶焙是一种烘茶工具,和今天的茶焙有一定区别。但大体上也是一种竹编器具,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我们今天做茶,仍然会用到茶焙,但已经不把它们放到茶具的行列,而是归之于茶叶加工器具。

9.茶笼茶笼是宋朝平时存放龙团凤饼的器具,当茶饼制作完成后,需要密封起来,存放在茶笼里,置于高处以隔绝湿气,这样香气就可以得到保存。《茶录》有云: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当然,在宋朝点茶法中,其实还有些其他的辅助茶具,比如烧水的茶炉、点茶时用到的茶巾等等。不过,总体而言,随着时代变迁,茶艺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茶具也经历了许多的改变,到了今天,我们所用的茶具,都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升级换代之后的结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就没有今天的茶道的繁荣昌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