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读”第338期|《不材之木》

 冠宏 2019-08-01

《不材之木》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TEXT  VERSION 

赏析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齐国,走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的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干非常粗,树梢高临山巅。观赏的游客像赶集似的,络绎不绝,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直接走开了。他的徒弟对此很困惑,说:“自从我跟您学艺,从未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您却看不肯看一眼,还不停地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匠石耐心地跟他解释,说,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树,如果用它做成船,船定会沉没;如果用它做成棺椁,那么棺椁也一定会很快腐烂;如果用它做成器皿,器皿也一定定会很快坏掉,用它做成屋门,就会像松木心那样浸出树脂,用它做成屋柱,也会被虫蛀蚀,这样不能取材的树,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此才能如此长寿。

那么,匠石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匠石看来,一棵树的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缓慢过程。如果这种木材真的有用处的话,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就一定会被人利用和砍伐,做成各种器物。然而这棵树长了这么大却没有被砍伐,这就说明了这棵树一定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人们才会留着它。聪明的匠石不用细看,就知道这棵大树是“不材之木”。然而旁观的游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他们只看到了大树华丽的外表,壮美的枝干,而没有想到它内在的质地。同样一棵树,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就能看出事物不同的特点。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为它的表象所迷惑。

在人类的历史上,类似的情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发生过。“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纠正了美军原以为弹痕多就该增强装甲的“幸存者偏差”,提出应该增加弹痕少的地方防护水平。这证明了逆向思维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巨大价值。毕竟,用最少的牺牲去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胜利。我们由此受到启发,那就是,思考问题要多元化,要善于通过本质来考察现象。


“静读古诗文”原创出品


温故而知新,点蓝字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