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二陈汤现象

 jiezhukuaile 2019-08-01

、是否有二陈汤现象?

确实有的。古人和今人都不是在欺骗我们。即背熟二陈汤(或对金饮子、或全息汤等)确实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一方名医。

还有一句顺口溜是:学会柴胡汤,见病就有方。和二陈汤这句顺口溜差不多。

总之是说:学会或者自己摸索出一个适应面比较广的方子而且基本上一直使用它,可以在一个地区获得相当好的声誉。自然,收入——装进袋里的钱——也不错。

不过,这样的中医最多也只能是“一方名医”,而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医或一国名医。

比如,那位X大夫,我相信他在当地颇有医名。他也是一个实在人——和某博士、L神医、二十一神医完全是两回事。

但是,把他的心得拿出来向整个中医界示范——即把他当作一代名医,或者如有人说的大师,就不行了。因为,他的心得和见解经不起历史的和现实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检验。

假如真的经得起检验,学中医、做中医就太简单了。

学会一个方子就可以通行无阻,何必有十万古今方法呢?

何必有汗牛充栋的中医书呢!

二陈汤之类至今没有成为主流,更火的“火神派”终于逐渐销声匿迹,就是因为他们终于经不起检验。

二、为什么会有二陈汤现象?

要明白这一点,首先要知道多数疾病的痊愈或缓解主要不是医生的功劳。换言之,病主要不是药治好的。即便是危急大证获得速效,也不能说完全是药物的作用,更不能说非用某药、某方不可。

朋友可能会问。

你为什么也介绍自己的医案呢?莫非那些医案不是你治好的,而是自己好的吗?

故在此郑重声明:

除了个别极其危重、复杂的情况,拙案大多是我的方法给了病人一点帮助。这些病,不是非用我的具体方子不可——拙案中大都有说明。

就是极其危重、复杂的情况,病也不是完全靠药物治好的——假如机体完全失去抗病能力,什么药物也无用。

反过来看这个问题就是:假如医家的方法可以在不少情况下从不同的方面给机体以某种帮助,他的方法就可以“治好”很多病,即在很多情况下他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因而他、她可以成为一方名医。于是,收入不错。

二陈汤之类就是这样的方法。

中医如此,西医也如此。

我知道好几个在某一个小范围内——比如几个或十几个村子中——有名的西医,不过是只会开抗菌素、激素、维生素,或者再加上输液。他们也偶尔治死人,但群众还是很遵信他们。因为群众没有更好的选择——总不能有病就跑到几十里数百里之外。

然而,这样的西医显然不能被当作典范或大师——其实他们的错误或偏颇很明显,完全不足为法。

三、二陈汤等为什适应面很广?

关于对金饮子,前帖引用的很全,不想再多说。总之,说它能治百病虽然不正确,说它对很多常见病、一般的病有效则有道理。况且,它的加减也包含着辨证论治因素。

至于二陈汤,则说来话长。

我们先看它的源流。

(1)二陈汤及其源流

A、二陈汤出处和最初的功用

二陈汤是宋代以后的医家很熟悉的方子。它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方类,是南宋绍兴年间续添的方子。关于它的组方和功用等原文如下:

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上为蚥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B、二陈汤的源流

二陈汤很明显的源自经方——《金匱要略》。

其中有:

橘皮汤:治干呕、哕等。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生姜半夏汤:治似呕、似喘、似哕。生姜汁一升 半夏半升。

小半夏汤: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呕吐、心下满。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由上述四方可知,橘皮、半夏主要治痰饮所致的呕吐,也可以治喘。

然而,《千金方》中出现了同样以半夏、陈皮为主组成的温胆汤。

此方主要不治痰饮,而治不眠。原文如下:

温胆汤

此方最早见于《千金方》卷第十二“胆腑病”。原文如下: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今教材关于温胆汤的功用如下说:

温胆汤 功效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主治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

怎么半夏为君的方子用于治不眠了呢?

这又要追溯到《内经》去。

《内经》有所谓十三方。其中之一是半夏汤——见《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此方只用半夏一味,是治不眠的。

C、《景岳全书》所列二陈汤系列

二陈、加减二陈、加味二陈、二术二陈、黄芩二陈、柴葛二陈、桂附二陈(具体组方略)

总之,到明末,二陈汤已经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方子,因而熟知此方的人也很多。所谓二陈汤,就是二陈汤系列。很多近现代名医也喜欢二陈汤系列。

这时出现“背熟二陈汤,钱往袋里装”之说,就毫不奇怪。

(2)如何看二陈汤功用

如上所说,古人认为二陈汤是治痰饮的。今教材大体上仍主此说。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或近似说法。

如何中西医结合地看二陈汤呢?

就是它可以缓解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的炎症——慢性炎症或比较轻的急性炎症,因而调整消化和呼吸功能。它对睡眠不佳也有一定的疗效——即又可以调整神经系统。

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是最常见的病种,于是10个病人可以有6、7个以二陈汤系列治疗。况且它还可以调整神经系统呢!

假如医家对它再有某种偏爱和更多一些加减,二陈汤系列看起来几乎可以治百病了。

其实,看看《局方》关于二陈汤的功用说明,也能知道它适应证相当多。

为此,再把原文引用如下: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中医常把杂病病因分为气、血、痰、瘀(郁),二陈汤对痰郁都有效,还有一定的健脾(即补中气)作用。故它从理论上就可以占据杂病治法的半边天。

下面再说以下什么是中医治痰。

痰者,炎也。咳嗽吐痰是因为气管、支气管发炎。呕吐粘液,是因为食管和胃发炎。泻下粘液,是因为大肠发炎。赤白带下,是因为阴道、子宫颈发炎。多流浊涕,是因为鼻腔、副鼻窦等发炎。多流浊泪,是因为外眼发炎。

故去痰实则去炎——消炎——当然,还有其他消炎法。

但是,由此可见二陈汤适应证之广。

它适用于临床上最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的炎症,教材上有明文。

我看,它对其他急慢性炎症——特别是较轻的慢性炎症,都有效。

四、效广与效专

朋友们可能问:到底是适应证很广的方子好呢,还是适应证很专的方子好呢?

我的看法如下:

适应证太广的方子,功效必然很小。

换言之,什么病都治,约等于什么病都不治。

但是,这不等于可以完全不重视这些方子。

举个极端的例子:馒头、米饭、白开水可以治一切病。

你不能说此话毫无道理。

我确实经常告诫门人:食水是机体战胜一切疾病的本钱。治病一定不要忘记保护食欲。患者长期不能进食,什么疗法的疗效都要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效。

李东垣说:脾胃乃后天之本,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习惯上却不把馒头、米饭、白开水看作药物。

他们是治疗饥渴的——于是什么病也不治。

二陈汤之类不像食水这么泛泛,但它们的效用也确实不很明显。

于是,用它们治疗的必然是轻浅之证。

实际上,轻浅之证也不能用效宏力专的方药治疗。

比如轻微的胃气滞——也是二陈汤的适应症——用大承气(方名就是大顺胃气)治疗就不单单是杀鸡用了宰牛刀,而是会把病治坏——“打过了”。

反过来,大承气证用二陈汤治疗就完全“打不动”。

五、怎样看名医?

名医不是样样与普通医生不同——开的方子出奇,经常出怪招儿。

这几年很出了几个这样的“名医”——其实是怪医,搞得整个中医界充满了怪气。

名医治平常的病,照样用平常的方。

只是遇到危急大证、疑难重症,名医就不一样了。

他们治小病不犯错误,治大病更从容。

不但能继承前人的方法,还能自创方法。

不但能继承传统理论,还能发扬传统理论。

中医有那么几个学派,其创始人无不是发明了新学说、新方药,而且都是针对当时常见的、困难的问题。

再其次就是比较有名的医家——历史上大约数十个,他们主要是继承得比较好,整理得比较好。这样也算难得了。

以上这两种人都可以算作一代名医。

至于圣当时而祖百代的人,历史上没有几个。

如果算最近的,我首选王清任——尽管他的书很薄很薄。

 

最后,如果有的朋友不愿意承认二陈汤之类(自然包括全息汤)的局限性很明显,举一个我刚刚出诊看的病人,请问您如何用二陈汤之类治此证?

患者,女,72岁。15天前突然严重眩晕、呕吐、不能支持,在县医院做CT诊为小脑出血(片子上出血量约80ml),因为不能手术,住院3日即出院回家。出院后继续按县医院的处方输液治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一直不能进食水,尤其不能饮水——严重呛咳。昨晚又出现严重呕吐恶心——当然吐不出来。发病后一直无大便。一直尿潴留——还在保留尿管。目前眩晕稍轻,自己翻身困难。神志大体清楚。面色晄白。脉弦滑略数。舌淡嫩苔少而干。患高血压10余年。目前血压140/80mmHg。

此证必须借重西医或中西结合治疗。

目前几乎完全不能下咽,可以下胃管。

于是可以灌中药。

您用什么方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