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居士谈风论水·藏风聚气人财两旺

 昵称65622029 2019-08-02

就是为了方便存储。

东方居士谈风论水·藏风聚气人财两旺
在建造村落与祠堂中,长江流域的人民贯彻落实了一种主观意识:风水。至于风水观的产生,起源于一种原始思维,或先民们对地形的原始崇拜。后在实践中,加入了《周易》的精子,又吸收了五行说、阴阳说、八卦说和气说,且互融相合。至汉代,发展成为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唐宋时期,佛、道二教中礼仪和巫祝成分日益深入风水理论,使之变得玄而又玄,带有浓烈的神秘色彩。再后,一方面将阴阳、八卦、太极、气等来自道、儒的观念进行推广,同时,又将其融入丧葬礼仪中。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地之美者,则其神灵安,其子孙盛。”风水强调对葬地的选择,是选择阴宅的理论。尔后,从阴宅又向阳宅方向发展了。
有一种理念叫藏风聚气。大地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有机体,各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于是,风水说有个基本观点是,“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气胜,兴旺之基础。于是,人们通过择地建祠堂,而使“气”达到“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的目的。
子孙盛,先得安神灵。何以安神灵,必“地之美”,也就是风水要好。风水好,是一切利好的发祥。于是,宗族大聚居,就很讲究风水观在空间形态上的运用了,村落、房屋、祠堂等无一例外。安居,就得趋吉避祸,这是一种大众心理;选址,多依山傍水,营建村舍力求贴近自然、享用自然;构想,讲究天人合一法则,注重与环境的和谐,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设计原理。尤其是祠堂讲究风水,不外乎是族人翘首企望祖先的保佑,使族运长久,人财两旺。
 
一、 建村安居,透露趋吉心理
“龙要真,穴要低,山要秀,水要抱,向要吉”,这是赣徽人营造古建筑的主题思想。相对而言,这里的地理优势“背山面水”较为明显,为他们古建筑的风水择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古建筑以古民居、古村落为先。赣徽人对村庄风水的虔诚度,或趋吉的大众心理,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一)婺源古乡村的风水神示
说江西婺源古朴,一点没错。这里拥有中国众多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游山村就是一个代表。
这个村是婺源县最大的自然村,南、西、北三面都毗邻景德镇。村民生于游山村,可到中国瓷都景德镇城区内有几步之遥。它始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也就是公元976—984年。《凤游养生记》载:“婺西,距邑百二十里,有山曰凤游,形势巍峨,列为屏障,高三百一十仞,山之巅,有静隐寺。…‥悬崖下有乳泉,从石罅中出,涓涓不息,又名之曰濬源。”可见,游山原名浚源村。
游山村是一个产生传说的地方。其村的由来就有一个传说。据史载,某一天,一只大鸟从东方飞临浚源山上,鸣叫之声响彻云霄。它体形巨大,绿羽长尾,红冠高耸。在鸟鸣声中,一位老者出现在了山巅,他感叹道:“此鸟莫非凤凰耶,凤凰不落无名之地,此大吉大利之兆也。”接着,这位老者鸟瞰到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画面中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呈太极图阴阳形穿村而过,如入梦境,于是,就安居在这里,也把山名改为凤游山,村名自然为游山村了。于是,这个传说是一种神示,给游山村的居民以终生受益的吉祥感觉,又在他们的血脉里投下了可以流传百世的心灵影像。于是,村庄傍水依山,山环水复,以太极图阴阳形的溪流为中心。而民居建筑大都顺水延伸,沿两边扩展。其整体布局严格落实着风水思想。
还有一个传说。游山村有一个天井,与天井配套的是天井沟,它从建至今一直有水流动的声音,还有一汪积水常年不干。村民认为,这里无疑就是董氏发脉的源泉所在了。董氏的开基祖本来独门独户居住在浚源山东麓。董家喂养的老母鸡在离家出走一个月后,忽然回家了,而且,还带回了二十多只鸡雏。董家惊喜万分:这是家族发达的旺象啊!于是,在那只老母鸡的引领下,董家人翻越山岭,不辞辛劳,找到了母鸡一个月来孵化小鸡的地方。一看,这里有一口山泉。于是,按照千载难逢的神示,董家人以山泉为起点,圈了一块地,建了一座阳宅,又另建了一座董氏祠堂。
至今,这里没有网吧,村民也不认识麻将,依然保持着古朴与古风。马头墙的沧桑、青石路的曲折,雕花门窗的春秋,天井下的水缸……一切在静静地记录游山村的岁月,以及痕迹。还有,九条晚清的沟水汇入一条小溪,呈S形,在村间穿流,养育着南北两岸的人民。村民说这叫九龙下海。沿溪,数座横卧的小板桥,始建于明清,简朴幽雅,可谓小桥流水,尤为石板桥,石拱桥意趣很深。另有一座跨溪而建的单孔石拱桥,名叫题柱桥。桥上还建有一座凉亭,其两方柱上有幅对联。左联曰:“村大龙尤大隐隐稠密人烟”;右联曰:“桥高亭更高重重关闭财气”。村民对此地风水宝地深信不疑,又由衷看好。据说,在高桥之上又建高亭,是为更严密地把握水口,聚财藏富,以防不虞。另有一联云:“登高桥远眺儒林赞扬古迹,站函谷遐思文笔羡慕前徵。”的确流露出一种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在婺源县,游山村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大村庄,有人口三千多。人口稠密,但每家都有一定的生活空间。贯村而去的小溪给村民许多美好的向往。村民安居在小溪长袖起舞的怀抱里,心里头最踏实,日子也很红火。过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沿溪而立的农家繁衍生息,从祖先那里就继承了过年求吉的传统文化,也从祖先那里“抄袭”到了一手好书法,在红彤彤的春联上龙飞凤舞。于是,溪水在爆竹声中荡漾着春联。与游山村一样出名的是板龙灯。每年元宵之夜,这里都要举行游龙灯活动。村民有序地举着长长的板龙灯,在小溪两岸弯弯地游动。从远处看,仿佛一条巨龙腾云,又似蛟龙探海。而小溪水里,倒映着一条起舞的长龙。因有龙与灯,游山村的元宵之夜分外吉祥。
现在,村民大多带着一颗善良之心,在小溪两边架起了店铺和街亭。他们的骨子里没有经商的基因,只有祖辈遗传下来的诚实。有了店铺与街亭,也就有了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情节,但他们却没有奸商的表情,更没有坑害顾客的行为。这里的繁华有些韵味,与《清明上河图》有点接近。一般来说,先有古乡村,后有祀奉祖先的家庙。游山村在神示下建造后,居民也就开始建造祠堂了。
 
(二)黟县古村庄的风水实践
安徽黟县有个西递村。西递村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民居二百余幢,其中保存完好的一百二十多幢、古祠堂四幢、古牌楼一座。另有八十八座小桥、九十九条小巷,迷宫似地布局于其中,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西递村是一座古村落,发源于公元11世纪,胡姓择居。到14-19世纪,胡氏繁衍而壮大,家族便聚居在此,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村落也不断扩大。这里是一个较为封闭的民居单元,山外的战乱此起彼伏,但很少惊扰这方土地的寂静与安宁。只有风和雨的侵蚀,但西递村基本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西递的地理位置看,它地处黟县盆地的东北角,黄山南麓,峰峦环抱,“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西递古有西川、西溪之称,就是因水而名。此地在全国自然村中有一独特的风景:前边溪、后边溪、金溪三水并行流淌,流淌在村民的生活中,后汇合于村口。三水穿村而过,流淌了几百年,给每一家带来了灵动之气,又护佑了每一户的财旺文昌。
西递村的主骨架是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每条街巷都是青石路,采用的是当地的石块。沿巷的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砖墙护围,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于是,历史就以石、砖、木三雕,繁衍出西递三绝。这里,地形水势奇妙,是一块风水宝地,不少人举家迁入。
黟县还有一个宏村。其古建筑布局也堪称典型。宏村处在群山环抱,三面环山之中的平坦地带,整个村子栖在主山脉的尽处,山形酷似龙爪。“背有雷岗耸峙,溪环带,形势极佳。”所有房屋以祠堂为中心自由展开,村落有八卦的形制。相传,早年汪氏始祖彦济公喜静,厌世,在战乱中逃到宏村。见这里背依雷岗山,面临牛泉河,便驻足观光。接着,更有一处风水宝地截住了他的脚步:村之正中有天然一窟,冬夏泉涌不竭。他认为,此宅基洗心也,宜扩之,以潴内阳水而可锁朝中丙丁之火。为避凶邪,他请风水师规划筹谋,开探村中月塘,又引牛泉河入村,造成九曲十弯,流至家家户户。之后,就呈现出“主科甲延绵,万亿子孙,千家火烟,于兹肯构”的气象。但,江氏家人并没有浅尝辄止,明朝万历年间,又在村南开挖“中阳之水”,以辟邪聚财。此水一开,汪氏家族迅即发富,宏村也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大有都市之貌。
古时,黟县人民兴建祠堂,更是掀起了学习贯彻风水思想的高潮。选址前,很多家族还集体领会《易经》的风水精神,初具一定的风水观察力。于是,有的家族便通过乩示来卜问祖先风水吉凶。当然,这一行动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这只是风水择地的补充手段,更多的时候是求教于风水先生。建祠堂是天大的事,一点差错也不可以犯。这种谨慎心态的建立,连带性地动摇了他们自选的意志,于是,许多家族重金诚请通晓风水的地理先生,殷勤于左右,陪同考察地形,观其山川走势,审其阴阳,精心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建祠堂。
以上说的是择地选址的风水,下面说的是屋宇上的风水。
研究专家王静指出,徽州宗祠、民居样式的特点是,层层叠叠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如,民居厅堂两旁有侧房,二楼,或三楼,木梯上下,是就寝的地方。内部结构为独立的梁架,建筑中最先搭设梁架,尔后再以砖筑墙,这是一种框架结构,把墙拆去,梁架仍岿然不动。外墙上,窗户开得又少而小,一是防盗阻窃,二是叫风水不向外泄漏。
民居的屋宇和院落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叫“一颗印”结构,即在四方印框里面展开布局。至今,在这里也能看到天井这一建筑景物。由四周屋子圈出的天井,冷冬时节,太阳可斜照房间内;到了盛夏,不聚热还散热。还有,空气一年四季可自由来往。天井中部有一方形,为水槽,用来吞吐雨水。黟县人认为,从自家屋顶落下的雨水都是自家的财气,一定要汇聚于天井,再下落明堂的水槽,顺着地下的沟渠排水道,流入自家的菜地,或花园,此谓“四水归堂”。
  还有一种景观是,大户人家的房屋挑梁上随处可见石雕、砖雕、木雕,表现了古人高超的艺术感觉。门罩就是典例。通常,是用青砖在门前宽阔的墙上,垒砌各种各样的形状,结合门楼的风格,垒砌仿木结构的屋檐,如飞檐,如斗拱,一方面彰显主人的财力与社会地位,一方面凸显建筑的艺术与主人的美学追求。更有甚者,以四柱三间五檐的牌坊为参照物,巨资建砌。这样一来,让人产生了牌坊与大宅连为一体的感觉。徽州居室以温馨、宜人为原则,又以艺术的形态,施行结构布局。对于村落的防火,皖南人也是做足了心思。从外表看来,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紧挨成片,而徽居都是木结构建筑,一旦起火后果堪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家的房屋内部仍采用木质结构,但与相邻两户的隔墙则是砖墙。另外,每隔几户,都设有用于救火的大缸。这样,即便有火险,也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趋吉避害的心理物化于建筑的任何细节。
   黟县人对水很是在意,没水不成村落。水,是土地的血脉,有“萌地脉、养真气、聚财富、出人才”之说。好的水文,呈弓形,村落就在它的环抱中,以承庇佑,是为大吉。而弓的外侧,即为反弓,反弓之地为大凶。所以,村民建筑都择在弓形的怀抱中。
   水口的把持象征着财富的敛聚。但也有天然环境未至完满的时候,即不能完全合乎风水理论的框架,于是,在“先天不足”中就采用避让、改造、符镇等方式,加以人工调整。如,在村口溪水流经的地带建造桥、台、楼、塔、堤塘等,构成园林,以镇之。黟县每个村落都旧是这样。于是,村民有了一个游憩之地,又借此掩映,以保护村舍。河水流经宏村,高低错落的三级阶梯都有专门的围堰,也是止水聚财的意思。
 
(三)龙川古建筑的风水吉效
安徽龙川古建筑承载着风水理论,也是长江流域一绝。
   《龙川胡氏宗谱》载,始迁祖是东晋大将军胡奋之侄胡焱。其时,他以散骑常侍的身份镇守歙州,寄隐歙县。不久,举家迁到华阳镇。公元337年的一天,胡焱择地备居,有只蜜蜂一直紧随于他。翻过一座山后,蜜蜂定定地站在他的肩膀上。胡焱一惊,旋即双眼远牧,发现逶迤的山脉下有一盆地。另有几道河流奔腾而来,绕着山形,在盆地上流淌出一条清澈的大河。山间河畔,有块丈方石壁,乌褐油亮,似天然之镜,将周围山光水色尽收镜中。胡焱大喜,择日再次细勘地形。于是,他动心不已:“游观石镜,登龙峰景致,羡其山水清丽,气势恢宏,东有银屏龙须山,南依天马贵人峰,西山鸡冠若凤舞,登源河蜿蜒似飞龙”。“有来龙飞凤,执笏拜相,东方文星之妙”。胡焱站在东晋的阳光下,紧握剑柄,说:“此吉,吾胡姓之所,必此处也!”
胡焱之后也在这里亦耕亦读,于是,就有了田垄庄园。从五世祖汝能走出山门,官至潮州太守,到七世祖永智任严州府同知,再到十世祖思谦步入仕途,官居太师,爵封魏国公……胡氏家族就是在这座吉屋中获到灵气,从龙川走向了昌达。
   几百年以后,胡氏之居坐落在南宋至元代的交替中,并在这风云变幻时期再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代表人物为胡之纲。他是龙川历史名人,更是胡氏家祖的承前启后的人物,财富盛于前人,“蔚然为当时巨族”,有“田土粮田三万余顷,遍于邻郡,徽州六邑莫有富于公者,时人报为大户,于是照田纳粟五万石,赈济凤阳等府,敕封父子官爵为提提干”,“田园建于徽、严、杭、宁四郡,每岁进粮十万”,引起朝廷的关注,并有给他封官之意。然而,他却“隐居不仕”。
   胡之纲哪里都不想去,只想富在龙川。于是,他测定了村庄的具体定位,请来当地赫赫有名的风水大师为村庄选址。风水大师转了几天,说:“我该回家了。”胡之纲说“好”,没挽留。一个月后,风水大师捎信给他,胡之纲读到了以下文字:“近别德宇,已深瞻仰。专侯遗书详明考履,蒙喻择迁阳址。东山高秀,欲向甲乙,南山端拱,又欲向丙。然据术则山有形有势,当择其有情者而向之。白由虽少,情茂可观,纵低小,亦无大害,不必取银屏大者为尊也。”看来,风水大师不但对村庄周围地势作出论述,对村庄具体定位提出看法,而且对天下大势也作了深刻分析,并对未来形势也有预言。他还对念五公个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内容完全超出了选址范围。
于是,在三面环山,一面绕水,地势平缓狭长的地方,一个巨大的船形村庄营建而成,并以张帆的姿态,向着东方的朝阳航行。另,村前龙须山蜿蜒如蛇,村后风山云雾缭绕,犹如十八只金龟戏水,一村人说它是村庄的龙脉。村中清亮高的龙川河水,与奔腾不息的登源河相连互通。按风水大师的话说,是“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有天马,北绕长溪”,人间罕见的吉地。
然而,明代桐城有个“飞天道人”叫陆海鹤,他另有一种解释:村庄为船,靠水行,水浅了,船要搁浅。水大了,船要漂浮。“胡”姓的谐音就是“浮”,船浮还了得,那就意味着翻船,不吉利。何以破解?陆海鹤自有锦囊妙计:船行靠舵,船停靠锚。锚为丁字形。于是,在他的指点是,村庄从外面请来一户单传的、贫穷的丁姓人家,给他田地,为他建丁家祠。这样一来,龙川的这条巨船就有了锚链。之后,胡氏宗昌族盛,从胡之纲算起,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龙川胡氏共有七家,分别是岭里、横形、湖村、桐坑、乳坑等村。又,名贯江南者众,尤其唐宋以后,更是人才密集。有史可查的县令以上官职者有二十多位,荣登进士榜者也有二十余人。
民间有一说,叫人杰牌坊多。这里先后树立牌坊十三座,依次是世科坊、两座进士坊、尚书坊、联壁坊、地官坊、大方伯坊、都宪坊、位协三公坊、百岁坊、节孝坊和两座神道坊。
另有一说,是地灵祠堂多。龙川历史上先后建有胡氏宗祠、胡康惠公祠、五忠堂、南安公祠、宫保堂、枢密祠、七架祠、六三公祠、六九公祠、忠敬堂、大宗堂等。
 
二、祠堂选址,追求抱水环山
上面已说到了山与水,主要是表现大众的趋吉思想。现在说的山水,主要是表现大众在建造祠堂中对自然环境的切实追求。长江流域有许多地方就是这样。
赣南客家祠堂的大门前,大多有这样的形局:一是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二是上下厅之间必有天井。这都是出于对风水的考虑而设计的。
在自然风光原始迷人的宁都县,有一个东龙村。从明代正统年间,李氏祠堂就坐落在东乡村地势较高的一个地方。它的后面栽种着郁郁葱葱的杉树,一直以“后龙”的姿态屹立了几百年。祠堂大门口立有两头石狮,其中一头石狮几百年来一直咧开着嘴巴。民间有一说,石狮开嘴象征着富有钱财。祠堂前面左右各有一口池塘。在李氏家族心里,这就是“龙眼”。似乎,一切都如李氏家族之意。
问题是,对面山脉有个凹陷之处,又正对着李氏祠堂。从风水理论讲,这不能给李氏家族带来财气,相反会带来远方的邪气。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李家人于祠堂立照壁,以遮挡邪气。于是,离大门对面十米左右处,就竖起了一堵墙,但不是围墙,把外部世界的纷乱,尤其是邪气拦截在祠堂之外。别看是一堵墙,不可能起到封闭和防御作用,但这堵“墙”叫做“照壁”,其功效可不一般:因为,祠堂的对面远处有一座山脉,山脉走势呈弧形,山脉与祠堂之间又有河流,使得祠堂应“山环水抱”的说法,本为绝佳之风水,可使宗族财气茂盛,人丁兴旺。换言之,是留住宗族的财气,使宗族的财气聚而不散,永远富庶。
从中国传统风水角度看,“太师椅”的地型也是宝地。一个人坐在太师椅上,那是何种感觉?“太师椅”地型的背后是主脉,如同靠背,主脉高立,又有祥云环绕,正是人们所需要倚靠的。“太师椅”地型的两侧,山势略低,一如左右的扶手比靠背略低,庇护中央。面向的是平坦的地势,向下俯瞰,有较低的小山如同案几,有河川奔流着灵气。于是,依山面水,又能藏风得水,收敛而又不凝滞。《阳宅集成·基形》曰,作为“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说的也是要枕山、环水、面屏。
石城县长溪村就是这样。它的头就倚着一座青山,其山脉在头上奔腾成势,左傍雄伟的洪石山,右临峭拔的石赉山,而琴江之水从层层叠叠的山脉中流出,绕村蛇行,与叶背河、横江河汇流,村前地势平坦,田连纤陌,一望无际,确属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人丁兴旺的赖氏宗族。
公元1705年,这里建起了宗族总祠堂赖氏宗祠。它坐落在长溪村中央,一如坐在“太师椅”上,又有溪流活水呈半月形环绕宗祠,又在宗祠前方串连贯通了六口池塘,阳光下池水荡漾,波光粼粼。《长溪赖氏四修族谱序》曰,踞长溪胜地,远脉扶舆磅礴近脉催官贵格,后则辅卫关者形肖旗鼓,前则融汇淳畜者流合三江,加以左砂骧首而象马,右砂环抱而澄涵,方隅之得其位也……赖氏构祠于兹,实萃地灵,应产人杰。的确,赖氏宗族自古就是人文鼎盛,并出现了夸耀中华的五位将军:南唐御前都指挥使、孙中山国民革命军军长、国民党海陆空三军总参谋长、国民党国防部长、人民解放军军区政委。
赖氏宗祠的开门与立向卓尔不群。中国传统的风水术中一般是衙门才敢按子午向,子午立向经天纬地,打动乾坤,代表着权力的威严。据测,赖氏宗祠正厅坐子山午向,坐穴为戊子火龙,院墙大门坐卯山酉向。它破祠堂大院除了祠堂大门,一般只有一个边门之规,在左右开设两个门楼,寓意是宗祠的子午卯酉方向都全了,收纳四方生气,坐镇四方的风水理念隐含其中。
长溪村民对祖先的开基之功念念不忘。宗祠内有长联就表达着这种缅怀之情:“发轫肇为基由宁都而石赉剪芜莽劈荆榛光照松阳宝地,耀宗思祖德从学子至将军拯黎民安家国功匡华夏河山。” 
   不过,对风水宝地的追求,有的人往往还以“造势”的方式来实现。“造势”也叫做“补风水”。民间出现的种种补基的手段,就是“造势”。风水学给出的定义是,它以就势为基础,拾遗补缺,以人为的手段来修补山水形势的缺憾。2002年,长溪村民与时俱进,开挖凿平了一座低坡,又将这些土石方挑到村东头,人工堆垒起了一座六十米高的文峰山。文峰耸翠,象征人才荟萃!这表达了村民对文运亨达、人才辈出的更高追求。
西汉长沙王的后裔刘景洪也是“造势”的典例。
公元950年,西汉长沙王的版图含今江西安福一带。这一年,刘景洪开基于既不靠山、又不临河的安福塘边村。这个村庄有十多口大水塘连接成片。由东边、西边两部分组成。居中四顾,村庄是一个圆形。西边是村中心,也是一个圆形。没有山,没有水,只有水塘,这似乎完全不符合风水学的地势要求。但是,刘景洪却在水塘边找了一块地方,建起了住宅。
塘边村为何“多圆”?自有原因:自古以来,商人有“商家大门不朝南”的戒训。村庄成圆形布局,不管是单幢民居还是“群落”民居,大门的朝向可多方位选择。还有一说,因其地形为“珠形”,又有“乌云罩珠”之势。珍珠为圆形,是象征珍贵高雅之物,民居沿珠而建,居民自然是身居宝地了。而且,古时村东和村西建起了土堤和石堤,扼守两端,把守“龙脉风水”。
其实,这里地处丘陵盆地,并没有生龙活虎般的山形水势。刘景洪和村民们看重的是“珠形”地貌,以及在远山的烘托下呈现出“乌云罩珠”之势。同样,刘氏总祠“统宗堂”也坐落在塘边。刘氏总祠有一副楹联:“统系传唐宋以来世种福田藜光映诗书千百年子孙承统,宗支分东西而去各卜胜地流派衍吴楚亿万代江汉朝宗。”文辞朴实,却是气贯长虹,宗族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叫人对刘氏天恩祖德的宗法血统不得不发出一份感叹,更多的是,对刘家后代耕读立身的品质表示深深的敬意!
也有“造势”走向反面了的,如明朝宰相严嵩故里的严氏宗祠毓庆堂。其先祖在江西分宜于明洪武年间建造了一座宗祠,上下三进,分别是前栋、中栋、上栋,前栋有头门、中庭和左右厢房。有人推测,严嵩步步高升,与严氏宗祠的风水好相关联。严嵩为了实现宏伟的政治目标,对头门做了改修。巧合的是,他果真当上了大帝国的宰相。清乾隆年间,族人对祠堂又加以大面积的改造,却还不了原。之后,只能拆旧建新。于是,将头门从原址上稍作了移动。哪知这个“移动”却酿成了后患,严氏子弟从此再没有及第登科。
 
三、百姓构想,崇尚天人合一
民间向往住宅的依山傍水,更追求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
水是生命之源,也决定着村落的血脉。民众在构想住宅与家庙时,格外钟情于自然之水,又以山峦为溪水的骨架。徽州一带有个唐模村,位于黄山之口,由越国公汪华太曾祖父叔举始建于唐朝,因当时农业经济发达,民风淳朴,成为了响当当的“唐朝模范村”,简称“唐模村”。这里有一“水口”,也就是水源的出入洞口,更是风水的核心要素之一。至今,唐模村的老人还有这样的说法,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从这一说法延伸开去,水口就有了两种:一是水流入之处,形势开敞;二是水流出之处,形势相对封闭。在唐模村人的风水概念里,水是财富的象征,不可外流。于是,就有了修建“水口”的举动,以留住水,“户闭”则财用之不竭。唐模村民自古有个习俗,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另,在这样的地方大兴祠堂,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村的民间风水学说渗透较广,如,水口还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这里还有一座亭子叫沙堤亭,又名八角亭。据说,这座亭子从明正德年间就站在了历史的长河边,并成为了唐模村水口的标志。水口不远处,有一座私家园林叫檀干园,因遍植檀树和紫荆而得名,素有“小西湖”之称,与水也密不可分。园内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恰是一座微缩的西子湖。村中还有棵古老的银杏树,是唐模建村的标志,已有一千三百多岁了。由此可见,在强烈的风水意识中,村民又融入了伟大的环保意识。于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以及人性化的鬼神宜居的条件。
   做足山水文章,是长江流域人与生俱来的特长。他们在村庄布局的酝酿中,思考最最集中的是与周围山形、地势的和谐统一,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融为一体。
黄山市有个呈坎村,为闻名遐迩的八卦村。何有其名?从选址布局上看,这个村的开基人一定有文化,吃透了《易经》,尤其是能融会贯通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徽州文化全书》载:“村庄依山傍水,形成二圳五街。村口老树巷郁,桥亭翼然;村内长街短巷,纵横交错,高墙低檐,穿插揖让,自然亲切,古韵依然。”
江西有个地方叫吉安。吉安,取“吉泰民安”之意,从元初始用至今。
吉安有个钓源村。史载,唐天宝年间,朝廷向吉州委派了一个刺史叫欧阳琮,其人是欧阳修的祖先。欧阳刺史上任之初的官府建在吉州,谓吉州始祖。过了四代,后裔欧阳万当上安福县令,官府建在安福,但祖籍在吉安,既要当个好官,又要做孝子,时常往返于两地之间。有一天,他发现这个地方群山环抱,适合居住,便在此安居,于是有了钓源村。
钓源村以奇谲为特点,以“歪门斜道”而著称。无论街、道、巷,钓源村无一例取直,全是“歪门斜道”。而建筑物的朝向,一反坐南朝北的惯例,而囊括北南西东多种朝向。在这里,一切组合都缺乏逻辑联系,结构混乱。如,道路,青石板和鹅卵石干净却紊乱,错落而杂居,或从很远处冲出来,或由蛮横而又斜插出来的房屋侵占了大半,或一头宽一头窄。但,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下面,隐藏着排水系统:四通八达的排水沟,或暗渠。到了天下暴雨,这村巷没一处会积水。村民穿着布底鞋走在上面,也不会湿脚。
中国建筑大多遵循中轴对称的构图原则。这个村例外,没那么多的严谨与束缚,没有一栋完全工整的房屋,一如这个村的道路,没有一条是不弯曲的,也没有一条自始至终是等宽的。就说四面墙,总会刻意地制造不均衡,不对称,或是一堵墙,或是一个角,无端地凹进去了一块,或凸出来了一块,拒绝平面或直角,以此破坏房屋的整体和谐。按说,两面墙体相交应呈垂直线,可这里却多有随意性,无端地造出倾斜的状态,一如人斜倚着一棵树,歪着身体。门框也是,从来就不对称。看上去,房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就是欧阳修宗祠,或是“入乡随俗”,或是“率先仪范”,祠堂前的石板路也没有对称过,两边也没平行过,从唐朝弯曲到了现在。而且,到达祠堂,也不正对大门,有意偏向一侧,叫这座宗祠的庄严肃穆失去了几分。
   这个村为何“以歪就歪”,没有“改邪归正”的痕迹?据专家考证,这是因为钓源村村民集体崇尚阴阳八卦与“天人合一”的结果。
 
四、主题突出,翘盼佑后无疆
   祠堂是祖先灵魂停泊的港湾,是全族人代代朝拜的圣地。一座祠堂的建筑与装潢形态,就是一个宗族集体思想的外化,它凝固着后人对祖先灵魂的敬畏,对人生前程的祈愿,对自然之谜、鬼神之谜的疑惑。在“父为子纲”的家庭生态中,父辈却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这便是民众建造祠堂最突出的“内心活动”。
   本节第一目讨论了民众的趋吉心理。趋吉与辟邪,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本目以辟邪为切入点,意在透析民众最突出的“内心活动”。
   在长江流域,有的宗祠富丽堂皇,高大气派。何故?大概有三:展现祖先的功德;展示家族的实力;把祖先偶像化,以为祖先无所不能,无福不佑。当然,这种心态与辟邪意识是相互渗透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宗祠建筑是形象工程,是一个宗族的脸面民。而辟邪心理必然促进了宗祠表情的冷峻化,还有赫然化,似乎,只有宗祠板着一张脸,才能镇守着村庄,镇守着人心,威慑着时刻在觊觎族人的灾难和凶险。从另一角度看,宗祠的造型,以及飞檐翘角,纹饰色彩,除响应了宗族集体的审美观念,还借助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装潢着人们避凶的内心空间。
在青海称多、陕西汉阴、福建长汀,人们视宗祠为宗族,或村庄最具规模、最为壮观的辟邪物。一座宗祠,有许多的辟邪要件,如,类似官帽的五凤楼,门前的石狮,广布的图案和文字,屋脊和翘角上的凶兽、吉兽、瑞兽和鸱尾、螭吻。尤其是后者,诡异怪谲的动物形象,被人们通过夸张的渲染,成为法力无边的神兽。雕刻在屋脊两端的鸱尾,取材于海中虬尾像鸱的鱼。据说,这种鱼最大的爱好是激浪作雨。人们取其尾部形状,高居于房屋上,以禳解火灾。之后,有一个人将鸱尾发展成龙首鱼尾的怪兽,称“螭吻”,或“龙吻”。接着,怀着虔诚的心情,把它请上了屋脊。于是,人们对它也尊敬万分,用亦步亦趋的姿态,请龙吻登上屋脊,观天察地,驱雷逐电,确保屋宇不容侵犯。另,鸱尾也好,龙吻也好,都能牵引居民的视线向上、心灵向天,意味着可挣脱一切邪祟的纠缠,可得到上苍的眷顾与福泽性。这样一来,辟邪就有了神话的嫌疑,如云飘浮,缺乏物态的支撑。
然而,这种借凶兽抵御大自然的凶险和灾祸,用吉兽、灵兽引进天地山水间的祥瑞之举,无疑,这源于人们千年的浪漫情怀和大胆的想象力,还有智慧的循环往复。
宗祠门前立抱鼓石,是河南南阳一带的风俗。抱鼓石也叫避面。但怎么立抱鼓石,很有学问,也得符合风水之法。通常,左为日右为月,象征着乾坤正配,系日月共明之吉兆。南阳人也有这样的习俗:辈分较低的族人遇见年龄相当,或年幼的长辈时,可藏在抱鼓石后面,以回避。所以,南阳有些地方的抱鼓石身材魁梧,坚硬的鼓面成了柔软的遮羞布。
江西瑞金凤岗有座钟唐裔公祠,又称“世美堂”。世美堂有雨廊,三开间三门,正门前有石狮、抱鼓石各一对。与此毗邻的另一座祠堂叫“绳武堂”,为坊式门楼,门楼上石雕图案丰富,尤以石拱上的兽头形象为最,上下两层各有四组石拱,每组石拱的出头部分都雕成狰狞的兽头,或狮,或犬,均有禽相,集聚在一起,却各个盯着不同的方向,如一道防线,警戒着前方,也拦截着各处的邪祟。
  综上所述,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一切是为了辟邪。辟邪,又是为了开创未来。于是,大众对宗祠赋予的最主要的文化重量就是人文情怀,就是祈求祖先显灵,佑后无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