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逢阿基寺:佛教艺术中克什米尔风格的典范

 winer58 2019-08-02
阿基寺(Alchi)建于11世纪,位于印度河南岸,距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拉达克首府列城以西69公里。


据《阿里王统记》的记载,公元996年,古格国王拉喇嘛益西沃建造了著名的托林寺,拉开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序幕。之后,拉喇嘛益西沃派遣21名青年赴克什米尔和印度学习佛法,其中就有仁钦桑布。

公元1001年左右,仁钦桑布从克什米尔迎请了32位精通佛教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工匠为寺院绘塑佛像,装饰佛殿。阿基寺中的壁画被认为正是由仁钦桑布迎请的那批工匠所绘。


阿基寺与塔波寺、托林寺的壁画和雕塑并列佛教美术史上克什米尔风格三大典范,克什米尔风格的壁画作品大部分都可以在阿基寺见到。


克什米尔绘画风格是指,公元1-3世纪,在贵霜王朝时期兴起的犍陀罗风格与波斯传统艺术相结合、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地区最终形成的一种佛教艺术风格。

其绘画的主要特点是:色彩多用红蓝两色,色调统一和谐,主尊的背光与莲座连成正圆形,人物的眼形如鱼、眼尾细长、眼珠圆小,有上卷的指尖肉,女性长颈、细腰、丰乳肥臀,强调婀娜突出的女性特征。


阿基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殿叫Sumtsek,Sumtsek意为“三层”。

大殿入口木质门廊的柱头形制,来自古代希腊石雕门柱,传至拉达克区域后,再进一步简化,演变成经典的藏式建筑木柱。这种希腊犍陀罗风格的木柱,多见于7-10世纪的克什米尔地区;木质横梁间有三个三角形框,每个里面都有一尊佛像健陀罗风格的佛像,这是克什米尔地区伊斯兰化之前常见的风格。


Sumtsek大殿呈5.4*5.8米的方形,三面是三尊巨大的泥塑佛像,中间是一座泥塑佛塔。这几尊泥塑佛像是克什米尔风格的寺院建筑中,得以保存的最高大的完整泥塑佛像之一。


三层大殿的三尊佛像从左到右分别为四臂观音、弥勒佛、文殊菩萨。三尊佛像以及周围墙壁上密布着精美的图案,包括佛像、曼陀罗、人物、动物、花卉;同时佛像的裙裾上均绘有精美的图案,堪称是雕塑与壁画结合的完美范本。


大殿左侧的四臂观音高4米,裙裾上画着宫殿、佛殿、喇嘛、佛像、人物等,所在的壁龛墙上左边画着408个阿弥陀佛像,右边画着406个阿弥陀佛像,中间各有一尊无量寿佛像。


四臂观音左侧的壁龛下方,有一组姿态各异的绿度母像,它们的位置并不显眼,并且尺寸也不大,需要探身用随身携带的光源照明时才以得见。

据于小冬老师著《藏传佛教绘画史》对这组作品的评价:她们是拉达克绘画中最美丽,最动人的作品,代表着拉达克“克什米尔风格”绘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大殿中间的弥勒佛正对殿门,高4.6米,裙裾上画着佛祖生平事迹,壁龛墙上左边画着381个不动如来,右边画着331个不动如来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尊弥勒佛像壁龛下方的绘画,与古格托林寺的“王室成员礼佛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栩栩如生的笔触,再现了国王、王后及贵族们礼佛的场景,以及人间宴乐。

无论是从佛教美术方面,还是从历史、人文、音乐等等诸多方面,这铺壁画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千年前社会生活的考证线索。
大殿右侧的文殊菩萨高4米,裙裾上画着84位大成就者,壁龛两侧各画着364个小的文殊像。每一尊文殊菩萨宝冠上的飘带,就像会飞一般鲜活,仿若飘带中有钢丝筋骨,却用柔润的丝织物覆盖,单单一根飘带,就能见到外柔内刚的“金刚心、菩萨身”。文殊菩萨的肩部浑圆宽阔,圆脸细腰,比例堪称完美而精准。


再向右的墙上画着1063个释迦牟尼像。入口上方画着大黑天,大殿天花板分成48块,画着精美图案。


大殿的二层画着13幅大日如来坛城和大幅的千手观音像。


三层大殿壁画中的骑射图属于波斯风格;而寺院内墙浓烈的色彩,如红色、蓝色和黑色又表现出中亚和阿富汗风格;有些绘制在黑背景上的暗红色的神像又来自尼泊尔;加上表现克什米尔风格的绿度母等,完全就是国际化风格的混搭。

这些风格的混搭正折射出丝绸之路对沿途文化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