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里的老城门

 blueship0668 2019-08-03

乡愁是一种记忆和情怀,恰如林海音的故事和李叔同的旋律,于长亭古道间,共同营造出一座精神的家园,年龄越大,就越想回家。而北京人的乡愁,是离不开城门的。

正阳门/奚耀华 绘

德胜门/奚耀华绘

老北京的城门内九外七,现存的也只有正阳门和德胜门箭楼了。而在我的记忆里,除了上面两座之外,其它十四座,印象中仿佛只有朝阳门和阜成门是曾经见过的。

朝阳门/奚耀华绘

小时候家住朝内南小街的胡同里,要去西郊的动物园,需坐1路电车,而1路车的线路,就是从朝阳门到动物园。那时为了有一个座位,常常从小街向东走一站,从终点上车,因而也就可以看见朝阳门。当时的城门以外已属郊区,比之城里,人烟疏落了很多。大家好像是在城门的东侧排队候车,秩序井然。抬眼望去,朝阳门高大雄伟,气势威严,似有鸦雀盘绕在檐宇之间,令人心生敬畏。上车后沿东四、北海、府右街一路向西,前面就是必经的阜成门。当时还分辨不出城门之间的区别,只是觉得一样的伟岸、神秘。车照例从城楼的北侧环绕驶过,常常可以看见一些孩子,蹬在城墙窄小的砖缝上,像一个个蜘蛛人敷在城墙的墙壁上,这景象很奇特,便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当时我曾想,如一直攀到城墙顶上,那会是怎样的光景?

1路电车连接着两座城门,也不知不觉种下了我的城门情结。然而,事有蹊跷,后来我在查看有关北京老城门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记载中朝阳门早在1956年就拆除了,而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我对朝阳门的记忆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不禁令我十分错愕。尽管幼时的记忆模糊不清,但在城门下等车的印象却清晰持久地保存在我的记忆里,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纠结了一阵之后,我竟释然了,错觉也罢,模糊也罢,我把它看成是我与城门的一种缘分和神交,惟恍惟惚,恰如梦蝶,于是那本不该见过的朝阳门就永久地伫立在我的心灵之中,挥之不去了。

阜成门/奚耀华绘

安定门/奚耀华绘

“文革”时期,北京的城门几乎被陆续拆光,但地名却一直保留着。那时我正上中学,业余生活乏味,便和发小买了月票乘车逛北京城,专找偏僻、未知的地方去。一个寒假的晚上,我们从交通图上发现了位于城东部边缘的广渠门,于是晚饭后便出发前往。我们从东单上了一辆开往广渠门的汽车,先顺崇文门大街南行,然后向东拐进花市大街,说是大街,其实比胡同宽不了多少。由于是冬季,又在晚上,昏暗的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从上了门板的店铺或民房沿街后窗透出的橘黄色灯光,给街道一丝温暖。那时觉得,广渠门真的很是偏远,这反倒给我一些兴奋和刺激。车到终点,下来看时,除了黑黢黢的夜色,空旷、寂寥,哪里有城门的影子,茫茫然只是觉得风更大些,也更冷些,失望之余,想到的,只是赶紧回家。

西北角楼/奚耀华绘

现在家住广渠门外,当年的“边地”已成了西向市中心的位置,怎不令人感慨万千。过去有关城门的印象虽然不多,且零星模糊,却年久味陈,如酒、如茶,依依稀稀,滴进了我的乡愁。

(作者简介奚耀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文联出版社原总编辑、副社长,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文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