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沧海一粟1951 2019-08-03

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原始阴阳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华夏初民在数万年的狩猎、农耕过程中,体验到了太阳光的宝贵价值,他们崇拜太阳,择阳而居,形成了最初的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原始观念。

一、夏商时期的阴阳观念:

1、表示自然现象。早期的阴阳, 最初的意思非常简单, 分别指太阳照到没照到: 阳就是有太阳, 晴天;阴就是没有太阳,阴天。后来,渐渐地被用来描述地,说地也有“阴阳”, 比如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可见,阴阳的早期含义就是对天地现象或者说是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的描述,没有任何哲学思想,神秘思想。 在传世文献中,甲骨文之后很长的时间里,阴阳的意义只是用来表示下雨、 不下雨;低处、高处;背阴、向阳等等,有时候也引申为白天和黑夜。《诗经·公刘》在描述周人先祖公刘率众迁徙时, 使用了阴阳一词。这是我们迄今収现的最早把阴阳合用的文献。诗中说:既溥既长,既景既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意思是说:“到 了一个地方, 先要搞清楚它的宽度和纵深, 然后观测日影确定方向, 再到山坡上, 看高、看低,看东、看西;看南、看北来研究它的阴阳;再看看有没有可供使用 的水源。”显然。这里的阴阳就是对地理环境阴阳向背的描述。

2、内涵不断抽象化,附加表征意义逐渐增加随着文化、哲学的发展,阴阳的内涵日益抽象化。 阴阳可以指天上的两种现象,地上的两种现象,甚至于天地之间的白昼和黑夜。也就是说,“阴阳”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空间。这里的阴阳是无形无象, 介于虚实之间的东西。 它没有形状,你不能说阴阳是扁的还是圆的;它也是不可触摸的,但是它有“象” 。形与象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具体一些;后者更抽象一些。比如一个地方背阴, “背阴”只能是象,不能使形,形必须是长的或方的或圆的。阴天也是如此,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所以,阴阳介于虚实之间。

二、西周时期的阴阳观念。

经过提炼得以具有哲学意味的阴阳观念不断与《易经》结合。 本质上来讲, 《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单纯的卜筮之书, 在卜筮的形式和外壳之下,通过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 易经孕育出哲学的内容, 已经铸造出中国哲学的概念和具有哲学性质的世界模式,因而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易经》有符号和文字两部分。最基本的符号是阴、阳。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 《易经》的文字部分共 450 条,4900 多字。分卦辞和爻辞。 《易经》是讨论阴阳的,庄子干脆说: “ 《易》以道阴阳, (《易经》 是用来阐述'阴阳’的) ” 。但是《易经》恰恰没有怎么谈阴阳。阴阳在《易经》 中只出现了一次,还只有一个字, 《易· 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很多人认为这不能说《易经》中已经有了阴阳观念,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不管卦辞中有没有阴阳二字,以阴爻、阳爻为标志,六十四卦所表示的阴阳观念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而阴爻阳爻符号所具有的抽象水平,已经达到了哲学概念的抽象水平。因而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和最先出现的矛盾观念,在《易经》中实际上已经形成和出现了。

三、西周末年阴阳观:

阴阳与气结合 “阴阳” 后来被提升为天地之间的“气” 。 西周末年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观点。 尽管阴阳观念形成于氏族社会,但由于受文字、宗教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直到西周末年,夏、商时期神灵笼罩一切的宗教迷雾渐渐散开,阴阳观念才提出来。 根据现有的古代文献记载,最早明确提出阴阳具有“气”的物质性的是西周晚期的虢文公,公元前827年,他在劝说周宣王效法先王重视农耕时说,“古者,太史顺时观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日:'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 土膏其动’。”(《国语·周语上》)这里披露了古代太史履行职责时需要通过测定“土圭”的日影确定春季节令的开始,到田野里观察土壤的解冻程度,看到“阳气俱蒸”的情景并上报主管农业的官员,以便号召百姓适时春耕。《国语·周语上》记载公元前 780 年,周幽王事年,西周泾渭洛三河流域地震,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伯阳父,分析其原因,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这是以“气”来解释地震这一自然现象。

四、春秋时期的阴阳观。春秋时期的《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经把阴阳事气当成为万物生成、 演化的内在根源,这就把阴阳理论发展为先秦最深刻的哲学形而上学。

五、战国秦汉时期的阴阳观念:

至《周易》成书的战国晚期,封建的宗法关系逐渐形成, 《易传》的作者在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命题的基础上, 把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念类比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等宗法关系,把宗法关系体现的尊卑贵贱也赋予阴阳的属性, 形成了双重的阴阳观念,把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一元化的阴阳学说发展为朴素的阴阳观念与封建宗法关系相结合的两元化的阴阳学说。 约从战国中晚期迄于汉代, 阴阳学说的特点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哲学,而是沿着朴素辩证法 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易传》 、 《黄帝内经》 、 《礼记》 、 《春秋繁露》 、 《白虎通义》等著作中可以看出阴阳学说的这个发展特点。

六、东汉末时期的阴阳观念:

东汉末年,随着皇权的衰落,由阴阳学说构建的机械的、僵化的维护皇权的理论,已无力挽救东汉王朝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理论形态,它 的没落,最终被魏晋玄学所取代,是必然的。在学术领域,两汉经学大师辈出, 他们把阴阳学说融入经书的框架之中,作为解经的自然哲学依据,尽管有所发展,但也失掉了它作为一家学说而独立存在的根据,随着经学的衰落,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学说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保留在医学、卜筮、风水等学科之中。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完备的阐述。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