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日本与中国之间发生过非常多的战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 日本学习我国文化多年,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翅膀硬了,于是妄图联合百济,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余艘战船向唐朝海军发动进攻,但是他们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以卵击石,唐朝仅仅出动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战船,就将数倍于已的倭军消灭殆尽,整个战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压而结束的。 而这一仗也使得日本惧怕我国数百年,之后更是加大力度来唐朝学习,在这段时期,日本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 这几百年间,日本虽然不敢进犯我国,但是这个民族却非常好战。在蒙古大军建立元朝时期,日本虽然不敢来犯中国,但是他们却屡次侵犯东南亚国家。而日本的这一行为却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里,周边的所有国家都是自己的猎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抢肉吃”,这怎么能忍? 因此先后发动两次东征日本的活动。蒙古大军虽然在陆地上英勇无敌,但是元朝海战完全是上不了台面的,还未与日本交战,元朝海军就因为航海的经验不足,被海中的风浪折腾得够呛,结果自然不用说,大败收场。 △元军攻日图 或许是两次“打退”元帝国大军,使得日本信心再次膨胀,虽然他们依旧没有派遣大规模军队来入侵,但是小规模的倭寇侵略事件却时有发生。后来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福建、广东等地就发生了几十起倭寇入侵的事件。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发生的胡惟庸案,种种迹象指明,胡惟庸与日本有所勾结,这使得朱元璋非常生气:一个弹丸小国,还敢屡屡犯我大明?朱元璋立刻就组织军队讨伐日本。 但是这件事却遭到了以太子朱标、曹国公李文忠为首的众多大臣阻拦,他们纷纷阻止朱元璋出兵,认为不适合攻打日本。 他们称:明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不易如此大动干。如今明朝的当务之急是以“礼仪”之手段将中国从暴元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恢复汉、隋、唐之际的天朝威仪,进而实现当年万国来朝时的盛景。 而日本多年来也一直学习中国文化,大明应该以礼仪之道将其感化,令其以明朝为宗主,使用最小的代价让日本俯首称臣才是王道。因此,武力不一定是必要的手段,礼节才是! 因此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朱元璋才平息怒火,派遣使者与日本沟通,死前更是留下《皇明祖训》在遗训中,罗列15个“永不征国”,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告诫后代子孙都不要攻打日本。 然而朱元璋没有想到但是,他的这个遗训,使600年后的中国差点遭受亡国之难——日本侵华战争。 要知道,明朝巅峰时期的海军力量,绝对是当时世界顶尖的水平。明朝发动的郑和下西洋活动,就将航海能力之强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国家与此相比相差甚远。可惜的是,限于“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推广文化而非掠夺,再加上日本属于朱元璋遗训中15个“永不征国”之一,朱棣也无法向日本发动进攻。 不要怀疑明朝大明水师的能力,明王朝拥有当时数量最多且最大的舰队,郑和船队也仅仅是其中之一罢了,有数据显示,自明朝立国300年以来,大明水师在正面战场上未曾遭遇一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明末时期的郑成功,就从荷兰手中将台湾夺回,荷兰的海上力量是非常强悍的,它是继葡萄牙帝国和西班牙帝国之后崛起的新一代“海洋霸主”,郑成功以残兵剩将战胜他们,这也从侧方面证明了明朝海军的强大。 不仅如此,之后郑成功更是欲征服菲律宾群岛,只不过因为英年早逝,才没有行动,不然以当时郑成功的力量再加上菲律宾群岛内乱的环境,是非常有可能成功的。 因此,若不是朱元璋的这个遗训,巅峰时期的明朝很容易就能将日本打败甚至灭掉,即便不将其消灭,也会将其打服从此变得一蹶不振,自然也不会再有之后的甲午战争以及侵华战争了,历史也将会被改写! 讽刺的是,明朝灭亡后郑成功率领的残兵剩将,都能将台湾岛上的荷兰守军赶走,而清朝时期举全国之力发展的北洋水师,却抵挡不了日本的进攻! 在这里需要点名一点,明朝时期倭寇猖獗,并非是因为明朝水师不及日本,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个“永不征国”的遗嘱,致使明朝对日本只能被动防守,这也导致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因为在明朝眼中,日本根本就不足以构成威胁,只当做跳梁小丑罢了。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