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播放☜ 欢迎打开《家长日刊》,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孩子自卑胆小的问题。 开讲之前,我先给大家描述一个很常见的亲子共处的场景。 有一天,小小在茶几上画画,妈妈走近:“画了什么?给妈看看!”小小犹豫了一下,噘着嘴:“动物园。”妈妈:“咦,动物园里怎么会只有三种动物……这只是什么?”小小:“长颈鹿。”妈妈:“脖子画太短了,会像梅花鹿,旁边这只是河马还是犀牛啊?看不出来耶!”小小捏着衣角:“不知道。”妈妈:“自己画什么都不知道……”妈妈走向书柜:“来,看一下这几本动物图书!”小小看着地板嘀咕说:“我想去看电视。” 听到这里,你收到孩子“我达不到,我没希望了!”的讯息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叫做“恐惧形成实验”。 一个11个月的小男孩,当他看到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白鼠时,他的本能反应是亲近小白鼠,丝毫没有表现出害怕。 接下来,每当小男孩靠近白鼠时,实验人员就会敲响一个大铁棒,把小男孩吓一跳。 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小男孩把“亲近小白鼠”和“出现可怕的声音”联系在了一起,对小白鼠再无兴趣。 几次实验之后,小男孩从此害怕一切白茸茸的东西,甚至是棉花。 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与开篇小小和妈妈的互动是不是很相似呢? 孩子的性格受父母的影响很大,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从父母入手,逐步改变孩子自卑胆小的性格。 1 学会放手 首先,学会放手,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情况下,父母能做的就是暂停批评与指导,不去说教不去比较,用新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来说,少了鼓励的话语,过多的指导还是会感受像被批判。 当然,更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只要孩子的活动不影响他人、不伤害自身,不需要每件事都非管不可。 依着孩子成长的年龄与能力,适度递减监控和帮助,有时“静心等待、不评断、不指导”也是陪伴孩子的好方法! 2 诚实面对 其次,接纳自己,不哭穷,诚实的面对孩子。 想象一下,对自己满意的父母,对孩子所传递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会是什么样的。 所以,请先接纳你自己。如果你真的生活得比较贫乏,也不要跟孩子哭穷,甚至抱怨。 不妨诚实地面对孩子,你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的家,确实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家富有,这可能有很多从前的原因,比如爸爸妈妈读书不够多,能够选择的工作少也比较艰苦。 爸爸妈妈希望你用心学习,将来人生可以有更多选择。”也许你的真实,为孩子传递了一份踏实的力量和勇气。 总结一下,父母的无心之过很可能使孩子变得自卑胆小。所以父母要学会放手,避免过度干预。更要接纳自己,不跟孩子哭穷,诚实地面对孩子。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会“不打压”请点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