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三店”传人老钱口述:定海西大街的几十年

 攒破烂儿的 2019-08-03

舟山城市展示馆

舟山城市展示馆里有一幅定海古街的3D投影,当三维立体画动起来,彼时的生活场景像是活了,生动再现。

步入青瓦灰墙的城门,青石板路的两边,是鳞次栉比的窗栏木楼,开始有熙攘的人群走过,时间仿若回去了上世纪。

每座城市钢筋丛林高楼林立千篇一律,

而我们的生活,

则是从这样的背街小巷中开始。

那时的街巷,

是那个年代小城的主要街道,

也是生活的主场。

两条街曾是

城关镇最热闹的街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定海西大街东大街,彼时定海城关镇最热闹的街巷,一度成为繁华的代名词。当时的西大街以住人为主,

益民商店就在去往中大街的拐角处,沿着西大街再往前走,阿狗饭店就在前边。而中大饭店则引领着那个年代的人们舌尖上的味道

老一代人的回忆

“早上有豆腐浆,麻团,豆腐脑,糖糕。中午开始到晚上,都是炒菜。”年近六十的钱先生,而今西大街“阿三店“的传承人,当年还是小钱,打小生活在西大街的老宅子里。

在他尚稚嫩的眼中,走几步路就到的中大饭店,当时就是大饭店的排场。“八仙桌长板凳,大厅里一桌一桌的放着。”好多次,小钱拿着妈妈给的钱去饭店里买过什烩羹,打包回家大家一起吃,非常美味。

拐角进入的中大街,

在那个年代还有一个菜场,

每天凌晨两三点钟,

农民就挑着自家种的蔬菜过来卖了。

人声开始喧嚣起来,

唤醒了这条街。

一条街上涵盖了生活所需

小钱家里住的西大街的房子,是从爷爷奶奶辈传下来的。他的爷爷奶奶当年在这里开过大饼店,后来还开过盐店。再后来,盐店被益民商店收购走了,家里的开店史一度暂停。

生活便利的西大街:小钱就读的学校就在几百米开外的县前街上,近处则有益民商店。虽然百货公司就在不远处,然而在他眼中,这家益民商店才称得上百货公司,生活中想要的东西都有。

有好吃的大麻饼、桃酥、条子糕、蛋黄饼干,炎炎夏日还有一块一块切好的西瓜。家里要用的火油,菜籽油,也都是拿着玻璃瓶子到益民商店去打了来的。

那时西大街虽然店家不多,这条街上贯穿着东西走向的人流,走来过往的人也不少。家住西门的人上山砍了柴来,农民挑了蔬菜,都会挑到这条街,插空练个摊。

“阿三店“

被传到现在的“阿三店”,本来也没店名,小钱的妈妈在家里排行老三,没有店招的小店被熟人唤作“阿三店“,被朗朗上口地传了下来。

一来二去,边上这种小店开始多起来,这条街也愈加热闹。每家店的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了起来,增加了学习用品、小礼品。去“阿三店“那里看看,是那个年代学生党放学相约的好去处。

这条街上人越多,西大街两边开店的各家索性搬几把凳子搁上木板,把自家的店都往街上延展了一部分。

整条街计有五块青石板的宽度,两边各家店铺都抢占了一块半石板,西大街瞬间“瘦身”至两块青石板宽。

一到学生放学,堪称这条街上的晚高峰,人流车流鼎沸,走路过去都难。

自家的店约摸二十几平米,里面挤得满满的都是人,起码要三人看店,才顾得过来。

从最繁华到渐没落

边上的店被更多的小吃店服装店代替

钱先生回忆卖流行毛绒玩具的那一阵,大家都从义乌一麻袋一麻袋地进过来,各家门前都堆满了毛绒绒的大小卡通娃娃,楼上的阁楼也一度变成了仓库,堆满了货。

钱先生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挺有意思。那时候自己还年轻,脑筋也好,店里零零碎碎售卖的东西虽然多,可自己大都也能记得住。

再后来,进货方便了许多,一个电话打到义乌,就能搞定。然而这条街上的人流开始越来越少,也许是因为大街小巷的拓宽,也许是从马云的淘宝大行其道开始。

五年前,钱先生索性将店改作卖喜庆用品为主。每到下半年迎来结婚旺季的时候,店里攒动的人头渐多,却再也看不到当年店里人满为患的昌盛。年复一年,这条街上的人流越来越少边上原本共同起家的小店,被更多的小吃店,服装店所代替。

当年的小钱,而今也变成了老钱,成了西大街上老店的唯一坚守者。店里除了喜庆用品,还有上两年库存下来的旅游小纪念品,手钏小链,防晒衣和游泳衣。一天到晚,店里进来不了几个人,偶有人进来张望一下,又走了。

“这里我最多也就再开两年就不开了,

回家享福去。

但在家看看电视也什么意思。“

——老钱喃喃自语中的打算

一座城

无论发展多快

总有它当时样子的印记

我们可能追不上时代发展的快速步伐

那就请好好珍惜时代留给我们的东西

记者:朱蔚

实习编辑:黄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